你对自己有自信吗?
多数人被这么问及时,都会回答「没有」、「自己很没用」。这样的回答也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作风:「谦虚」。无论是职场、家庭或是学校,一律提倡保持谦虚是一种美德,不扰乱秩序,不过度自我主张是很重要的。
保持谦虚当然不是坏事,但事实上,也因为这种价值观根深蒂固的关系,导致无法提高自我评价。我们从小就活在要与其他人比较的环境下。
「隔壁的某某人赛跑第一名,你也要争气一点。」
「同栋公寓的某某人是全学年第一名,你也要争气一点。」
「你堂兄弟考上985,你也要争气一点。」
不管擅不擅长,被迫与周遭比较,被设定高难度的目标,已然是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了。
这个结果,导致许多人只能透过与其他人比较来认可自己,连带无法对自己感到满足。这么一来,只会注意到其他人优秀的一面,「跟那个人比起来自己好没用」而感到自我厌恶,导致自我评价下降。
年轻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经常引起社会的舆论,但人独特的自我否定氛围,才是导致自杀、夺走许多人的性命的最大主因,这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疾病」。
网上许多人悲观的人都会形容自己「丑陋」、「肮脏」、「懒惰」、「安于现状」等。然而,站在客观角度来看,多数人绝非其所形容的「丑陋」或「肮脏」,也不是「懒惰」或「安于现状」。
许多人都会形容自己是「没有任何能力的人」、「安于现状又懒惰的人」,其实都是善良又认真,总是会考量到其他人的纤细人士。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丑化自己呢?
那是因为「过度自律」。乖乖地接受周遭加诸身上的「理想」或「过高的目标」,逼自己去达到「完美的自己」。
但事实上「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明明不存在,却要求达到「完美的自己」,会因为「完美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的落差而痛苦,最终导致罹患精神疾病。
然而,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多都会比自己所想的高,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从事心理学与行动经济学研究的艾瑞卡‧斯比(Erica Boothby)表示,针对「交谈时对方对自己的想法」这项调查,本人与对方的评价明显有落差。
这项研究是让初次见面的两人,互相进行「来自哪里」、「兴趣」等基本提问来缓和紧张,在结束对话之后,针对「你对交谈对象产生了多少好感」、「交谈对象对你产生了多少好感」进行评价。
结果,在「交谈对象对你产生了多少好感」这项的自我评价,比实际上的分数还要低。针对对话时的录影画面进行分析,明显「无法看出」交谈对象对另一方有表现出「感兴趣」或「愉快」。
与不认识的人交谈时,无论对方是否聊得愉快,会单方面认为对方感到乏味,研究者们称这个现象为「认知错觉」。目前证实这种「认知错觉」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而是会成为一种自我评价,对当事人造成长远的影响。
透过这项研究,发现人类具有一种防卫机制,会害怕遭到对方拒绝而受伤,因此降低自我评价来保护自己。只要一开始认定被讨厌,比起之后才发现被讨厌,打击会相对来得少。
而且,对方通常会比自己所想的要喜欢自己,可以不用太过担心。
人类会如天线般接收各种资讯,并在潜意识下经常在意周遭对自己的评价。为了维持群体生活,这项能力不可或缺,是在进化过程中衍生而来的重要能力。然而,这个天线十分敏感,也容易接收或曲解到不正确的资讯,这一点请务必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