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文博。10月24日,“2024遗产数字化&文博新体验业态汇”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来自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良渚遗址管委会以及原力数字、苏州和云观博、武汉大势智慧等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AI赋能文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文博新业态等话题,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助力文博行业深度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3年末,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超过38万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凸显。

“但真正热起来的博物馆,实际占比还较低。”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博物总馆首席研究员曹志君对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博物馆的活力是关键,博物馆的展览和文创可以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来保障“两个效益”,引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来弥补博物馆的科研短板;此外,博物馆发展和观众老百姓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他呼吁各界关注那些还没有热起来的大多数博物馆,拓宽中小博物馆的特色高质量发展之道。

“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有很多理念,反对没有学术依据的展示。”“高品质内容本身也是博物馆提升体验的核心要素。”“‘博物馆+’让观众在新的业态当中产生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中小馆还是需要培养周期,找到属于自己博物馆的运营特色。”“在数字化制作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哪一家公司在良渚遗址沉淀时间越久,出来的结果越好。”……圆桌对话环节,文博发展的思想“火花”精彩碰撞。与会者认为,结合优质内容和学术研究,数字化技术将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可能。

本次活动主办方——南京文投集团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一直坚守让城市文化生活更美好的使命,致力于打造文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南京示范。南京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鑫鑫介绍,集团立足服务传播文博场馆的实践经验,整合旗下大明文化、文投文旅、设计廊、书斋文博等10余家二级企业,构建文博产业生态圈,目前业务已覆盖全国70余家文博场馆。

本次活动联合主办方之一,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文物报社自1985年创刊以来,始终以宣传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面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为己任。近年来,报社积极“探索新闻与政务、服务、商务的融合,打造新产品、拓展新业态,从单一新闻单位向综合文化服务体转变”。

今年8月,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呼和浩特举办,由中国文物报社作指导,南京文投集团、苏州和云观博等8家企业共同启动成立“博物馆创新赋能产业联盟”。联盟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构建高层次、高质量合作平台,为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动力。北京众创国际展览公司、山东浪潮智慧文保公司、武汉数传集团等新一批加入的联盟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

活动现场,“灵境·2024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优秀案例”“灵境·2024文博创新赋能优秀案例”公布。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文博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同时,会上还发布了一项重要计划——“鸿图计划:文都基金博物馆精品展览专项计划”。该计划将在南京市文学之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首期)1000万元专项基金,投向全国博物馆精品展览。该计划由南京市文投集团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发起,旨在通过资本手段推动博物馆展览品质和运营效益提升,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的融合,以社会力量“活水”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活力”。

当日,由中国文物报社携手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文化遗产传播中心”小程序正式上线。该项目包含博物馆、博云赏、博云展、博视野、博直播和博慕课六大核心模块,旨在支持更多文博单位走向全媒体时代。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艺术和科学的交汇点。当前,科技与文博相融的场景不断上新、边界不断拓展、业态不断升级……科技创新正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也促使文博行业在技术基础、运营逻辑、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提质。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