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沙白白的文章,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某些激进的人给“善意的”举报了,于是那篇文章被下架了。

或许那篇文章有些东西触碰了某些人的点,不说也罢。

无论如何,从沙白白的事件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就像秋天的落叶,有人说它很美,因为它五颜六色,承载着诗人对生命的反思和感恩的反哺。

也有人说,它很残酷,因为就算到了生命的尽头仍旧不忘向世人宣告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无论如何解说,树叶还是那个树叶,它一直在那里,永远在那里。

说到沙白白,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下事情的起末。

具体事件:

沙白白是一位上海女孩,因红斑狼疮多次发作且病情恶化至肾衰竭,最终选择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背景

  • 个人背景:沙白白,原名沙蕾,是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精通多国语言,游历过40多个国家,体验过许多人未曾经历的精彩

  • 沙白白在20岁时被确诊为红斑狼疮,这个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慢性病伴随了她二十多年。尽管面临病痛的困扰,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 沙白白与母亲的关系复杂,母亲在得知女儿的病痛可能源于自身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而父亲则一直陪伴并支持她

为什么沙白白事件在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影响和讨论?
  • 社会舆论的发酵:沙白白的事件引发了关于安乐死的广泛讨论,有人称赞她的勇气,认为这是对生命自主权的捍卫;也有人对她的决定表示不解,甚至认为她抛弃了自己的家人。

  • 对安乐死的看法:沙白白的选择引发了关于安乐死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安乐死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浪费了这个一个有才华的人和国家的培养,甚至是对家庭人员的不负责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命的权利,而沙白白则是一个对生命权利的自我选择的生命斗士。

事件事情进展
  • 沙白白的视频内容:自从沙白白事件开始逐渐发酵之后,她本人也受到了各种的怀疑,也有更多的是支持和关心。在发完最后一条视频之后,她的视频账号内容已飞速清零,之后他的官方账号头像已经变成了灰白色,或许她此时已经在天国的另一方。

    或许那边真的没有伤痛和疾病。

    无论如何,一个年轻的优秀的生命:一路走好。

  • 感谢你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命的深层次的思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思考一个问题:人的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

沙白白,这位曾经事业有成的女性,因长期与病魔斗争,最终选择了安乐死。

她的决定不仅让人震惊,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究竟是什么让她走到了这样的地步?

沙白白是一位43岁的上海女性,拥有多套房产,事业成功,曾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

现在的她却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这样的信息:“我不得不在43岁时,放弃生命……”

很多人看到这条动态,纷纷留言劝说沙白白不要自暴自弃。

“我将在瑞士安乐死……”这是沙白白的决定,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于是在她发完了最后一个视频视频之后,杳无音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难道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确诊SLE之后没有积极的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精英人士,当然不是,她一直在和疾病的抗衡之中努力坚持着。

她在20岁时被诊断为红斑狼疮,经历了多次发病和治疗,最终发展为肾衰竭,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在亲友的陪伴下,她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几十年。

而这些年里,她一直在努力争取延长自己的生命。

她曾到过全国各地很多有名的医院,进行了各种尝试治疗的方案。

网络资料显示,她的父亲曾是老师,他很开明,虽然心中对女儿有万般的爱和不舍,但是对于女儿的决定,最终他还是默许了,因为毕竟这其中的痛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沙白白公开的视频中,看到他和父亲的一段对话,我泪目了:

父亲说:我永远爱你,爱我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在那一边一定再见...

大体是这个意思。

简单的几个字,听起来轻松,说出口却如此的沉重,字字扎心

在沙白白看来,生活就是要幸福快乐,然而现在的她却没有这种感觉,她认为人应该有尊严的活着,她认为她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她最爱的父亲的累赘。

虽然在最好的医院,请了24小时的保姆看护,但是在她精神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一直还是陪在身边的,因为她知道爱是不能用物质替代的,无论她现在多么的成功。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陪伴对于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不只是对于精神的摧残,更是对身体的折磨。

于是她最后选择了无痛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沙白白的选择,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诸多反应。有许多人纷纷指责沙白白不爱生活,甚至认为她在美化自杀。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场对于安乐死的争议从来没有间断过

沙白白选择安乐死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沙白白认为这是对她痛苦生活的解脱。

虽然现在的生活也许简单幸福,但在她看来,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痛苦中生活,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安乐死,并不是对生活的放弃,而是对痛苦生活的结束。

在沙白白看来,这只是换一种方式去解脱自己。

如果真的看淡了生死,如果真的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或许死亡真的就是另一种重生,不过从一个维度到达另一个维度而已。

于是不少人认为沙白白这种选择属于“个人英勇行为”,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这些人认为选择安乐死是因为沙白白没有坚强面对疾病带来的困难和折磨。

她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且依靠亲人继续努力活下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表示,在我国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触碰法律红线,毕竟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舆论对个人选择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安乐死合法化进程。

不仅如此,在亲人朋友看到沙白白决定安乐死时,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

他们觉得沙白白还可以多坚持一下,不要因为短暂几年的痛苦就放弃自己生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白白的父亲。

当沙白白告诉父亲自己要去瑞士安乐死时,虽然最后父亲妥协了,但是父亲也曾流着泪求自己能陪伴自己一年多一年。

白发人送黑发人,情有可原,人之常情。

“陪伴”还是“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对于自己选择安乐死持反对态度,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好父亲,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

可如果站在父亲的角度猜想问题时,会发现其实父亲也知道女儿也是非常无奈才做出这样请求的。同时他也了解女儿如今的状态,并不会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如果女儿能多陪伴自己一年就是对他们之间感情的肯定。父亲希望能用这一年时间来感化女儿,让女儿重新热爱生活。

其实在许多家庭中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总是以自己意愿来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这件事就会变成“义务”而非“愿望”。

当事情变成“义务”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限制与束缚。

从一系列的视频和对话,我们不难猜测出,最后父亲妥协了,父亲不但没有反抗女儿的选择,并且还愿意带女儿到异国他乡去结束女儿的生命。

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同时父亲也一直尊重女儿的选择。

但在很多人看来父亲要求女儿多陪伴一年就是一种“控制”行为,并非尊重女儿的决定和选择。

在瑞士期间沙白白发布了很多关于两人相处日常,并且非常甜蜜恩爱。

可见其实两人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不过两人都非常无奈。

并且两人之间已经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案,并没有任何效果。

沙白白认为死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死和以后死并没有对错,并非生命还有希望,只不过不想再在人间让自己痛苦和让爱自己的人痛苦。

可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相反却有很多人表示愤慨和反对声音迭起。

安乐死话题引发猜想

其实不仅沙白白与其父亲之间存在着“陪伴”与“束缚”的猜想,在社会层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虽然目前社会大环境下谈论安乐死仍属敏感话题,并且舆论倾向于“安乐死”不属于合法范围内;但实际上很多人对此都存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从社会角度看来:安乐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身体带来的痛苦和折磨;同时也可以缓解家庭成员因患者而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如果家属知道患者无法治愈并且承受着巨大痛苦时可以接受患者选择,并给予最大支持和理解;那么家属也不会担心患者会走错路导致生命受到威胁时将其制止或干预其行为引起冲突甚至暴力事件发生。

不仅如此,在家属陪同下患者可以在国外合法进行整个程序;如果家属无法陪同患者可以提前去国外安排好全部事宜等待患者前去完成心愿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举措。

当患者真正结束生命时家属应该尊重患者选择同时给予合适心理辅导和关怀才能够顺利走出阴影重新投入生活中,这些社会应对措施属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下产物。

从个人角度看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由权利,但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死亡很简单,转瞬之间;真的活着却很难,而且是有尊严和有意义的活着。

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家庭和亲人,如果没有身上的责任和坚守,挣再多的钱还有什么意义?

馒头再多也不能喂饱一颗空虚的心灵,金钱再多也无法填补内心的寂寞。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物质所迷惑,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放弃就是一种解脱,于是有些人放弃了一切,比如沙白白,直接放弃了生命;也有人放弃了尘世的烦恼,皈依佛门,一心追逐内心的那一份宁静。

从呱呱落地的一瞬间,我们就开始啼哭,生活从一开始就告诉你:痛苦是常态,而幸福只是瞬间。

人既然活着就要抬起头向前看,毕竟人活着从来就不是完全为了自己。

沙白白的选择无所谓对和错,不身临其境我们没有权利指手画脚。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生死抉择,尊重与理解他人的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安乐死不应该被视作洪水猛兽,也不应该被一些不良之人无度的美化!

不过是对生命的宽度和广度不同的解读而已。

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活,真的要面临生死抉择时也要从容地面对,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