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是单纯讨论生死,我是觉得:

当一个人真正想死的时候,的确会很平静。

也许,你还能在前一天看到这个人笑着和你说话、玩耍,正常工作、学习,但第二天等到的就是噩耗。

这就像你走进心理咨询室,不是每一个人都郁郁寡欢,也有人进去就是看上去很乐观开朗的那种,你会觉得ta不需要帮助吗?

别说一个人选择死亡,就是什么不爱惜生命了。没真正感受过死亡、濒临死亡、甚至没和将死之人有过亲近关系,只说“好好活着就行”,这有时也算是对“死亡”的曲解。

之前上学时,遇到一件事。

在心理值班室值班,老师那时候不在。

一位其他班的同学走进值班室,也没说明来意,我就打开了话题,然后聊了好一会,最后这位同学走时,也没明确说是要登记咨询的。

因为看她走出去的时候,脸上是笑着的,我后来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心理老师,说有位同学来过,但我和她聊得很开心。应该不是来咨询的。

后来老师说:

“你不要觉得笑得很开心,就不是来咨询的。也许,反而是你和对方的聊天,让对方都有些不好意思登记咨询了。(大概意思)”

大意就是,别看一个人的表面怎样。

后来,这位同学参加了一些志愿者活动。后面的,我不知道了。

也许,别人的经历,自己未必会经历;但不出意外,总有些相同的体验和感受,会通过另外的方式在自己身上重现。

所以,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对以后的自己说:

“你以后,要小心一点。”

因为,对某件事的感受或体验,有时可比某一件具体的事杀伤力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