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鸭绿江,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正义,换来了和平。

近日,周远超、李芳浦两位抗美援朝老兵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战斗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远超(资料图)。

“没打算活着回来”

周远超出生于1937年1月,现为福州市白龙军休所军休干部。

1951年,正在读初中的周远超响应号召参军,成为第四野战军辎重十四团二营八连的一名战士,不久后到营里当卫生员。入伍3个月后,他就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周远超和战友们过鸭绿江到朝鲜新义州后已经天黑了,美军的轰炸立刻就到,持续了半个小时。第二天,营长彭希银问周远超怕不怕。周远超回答“不怕”,因为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起,他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作为卫生兵,周远超在战场上主要负责搬运物资和救治伤员。战场上,吃住都是问题。没有房子住,周远超和战友只好把雨布吊在松树上睡,忍受风吹雨淋和严寒侵袭。行军时不敢烧饭,因为烧饭冒烟会暴露行踪,战士们只能吃一些饼干和四川老百姓支援的咸萝卜干。经常下雨,饼干都长霉了,但战士们照吃不误。

朝鲜战场上,不仅生活非常艰苦,而且时时处处都得直面生与死的考验。周远超曾遭遇敌机轰炸近10次,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1952年初秋的一个晚上,美军B—29轰炸机集中轰炸他所在部队的驻地。“B—29轰炸机是水平投弹,炸弹就像暴风雨一样。”他说。

那天,周远超和战友去原来的房东家取老乡帮忙缝好的被子,房东家离驻地200米左右。他们返程时走了大约100米,突然听见飞机响。周远超开玩笑说:“把被子顶起来吧,炸弹要是扔下来,还可以挡一阵子。”话音未落,炸弹就朝部队驻地丢下来。

周远超的战友、卫生所调剂员霍友文就在那一次轰炸中牺牲了。当时,霍友文才十七八岁,据说是家里的独生子。他本来是学药的,准备分配到医药机构工作,但他参加了志愿军,入伍才几个月,刚到朝鲜就牺牲了。周远超和其他两名战友见状,顾不得悲痛,立即对重伤员展开急救、对轻伤员进行包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芳浦(资料图)。

保证飞机有“食粮”

李芳浦是福州市洪山军休所军休干部,出生于1932年10月。

1951年4月,李芳浦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瞒着父母报名应征,踏上军旅征程。

入伍后,李芳浦先在吉林省军区下辖的一所汽车学校学了6个月汽车驾驶,毕业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11月,他被分配到丹东,在东北空军后勤部汽车营运油四连当助手。后来,他成为运输兵,主要负责运送油和物资,保障空军后勤补给。1952年6月,李芳浦所在部队改编为中朝人民联合空军后勤部汽车营四连(驻大孤山机场)。

李芳浦所在部队执行石桥岗至大孤山运油任务期间,我军飞机出航多、耗油量大,加上人手紧张,战士们昼夜不停地出车运油、送物资。“尽管当时困难多、危险多,但战士们在实战中边战边学,驾驶技术迅速提高。”李芳浦回忆,他们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宁可少吃饭、不睡觉,也要保证飞机有“食粮”。

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当时,战士们开的苏联造嘎斯51型汽车,车况差,经常抛锚。战士们只好在凌晨3点多起床,生炭火烤发动机下被冻硬的油底壳、变速箱,待车发动后再给水箱加水,确保车况正常再出发。

执行运油任务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李芳浦介绍,美军飞机重点打击的是我方的后方补给线,见路就炸,见车队就扫射,炮弹、空袭不断。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汽车运输主要依靠防空哨专门监视敌机空袭,只要发现敌机升空,哨兵就鸣枪报警,汽车立即就地隐蔽,等敌机走后,哨兵解除警报,车辆才能继续行驶。

“为了不让敌机发现,夜晚出车不能开车灯,只能摸黑前进。路上多深坑,冬天路面结冰,很容易撞车、翻车。但是,战士们当时根本顾不上害怕,只是一心完成任务,将物资安全送到机场。”李芳浦说。(记者 肖远强 通讯员 吴云哲/文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