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国之初和建国之前,刘邦为了拉拢天下豪杰,大肆封官许愿,封了好多异姓诸侯王。他们中的大多数下场都很悲惨。关于刘邦封异姓王的数量,网络上的回答很多,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说七个,有的说八个,还有说九个的,具体是谁也说法不一。这确实有点复杂。那么刘邦到底封了多少个异姓诸侯王?他们都是谁?他们的下场又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下场?这些问题马上就有答案。
要回答刘邦到底封了多少个异姓王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标准,标准只有一条:必须是刘邦在世时亲自封的,继承爵位的不算在内。
按照这条标准,我们仔细统计,可以得出最准确的说法:刘邦封了九个异姓诸侯国,九个异姓诸侯王,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具体名单如下:
一、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
功劳:
异姓诸侯王中,功劳最大,名气也最大的就是韩信。平定魏国,击败代、赵,北上降燕,平灭齐国,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会师垓下,四面楚歌,围歼楚军,逼得项羽自刎乌江。韩信一生之中,攻必取,战必胜,被后人奉为战神,也有人称其为兵仙。刘邦的天下几乎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天下。可惜如此人物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封王过程及下场:
汉四年,韩信向刘邦请求做代理齐王,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封韩信为正式的齐王。汉五年,在垓下之战彻底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在定陶称帝,改封韩信为楚王,将齐地给了刘邦的长子刘肥,封刘肥为齐王。汉六年刘邦以有人告韩信谋反为由,削去韩信楚王爵位,降为淮阴侯。将楚地给了刘邦的四弟刘交,封刘交为楚王。汉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韩信此时居住在京城,吕后与萧何以韩信勾结陈豨为由,合谋将韩信诱骗到宫中,在钟室将其斩首,并夷灭三族。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二、梁王彭越
功劳: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彭越也被后人称为游击战鼻祖,曾在汉三年往来出没、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有利支援刘邦,史称“彭越挠楚”。垓下之战,会师攻楚,立下大功。
封王过程及下场:
汉二年,归附汉王刘邦。汉五年,垓下会师之前,刘邦听从张良计策,许愿战后封彭越为王,于是彭越出兵会师垓下,与各路人马一起击败项羽,战后封梁王。汉十一年夏天,彭越的太仆诬告其谋反,刘邦在彭越的领地出其不意袭击彭越,将其逮捕,囚禁在洛阳,着人审问,故意坐实罪刑。刘邦将彭越废为平民,流放蜀地。路上偶遇吕后,天真的彭越以为碰到了救星,竟然向吕后诉苦伸冤。吕后假意答应,回头就建议刘邦不能留下像彭越这样豪壮而勇敢的人。于是吕后再次指使彭越的门客诬其谋反,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还把彭越剁成肉酱,分成多份赐给诸侯。颇有些杀鸡骇猴之意。梁国新任的国君是梁王刘恢,刘邦的第五个儿子。
刘邦最忌讳的应该还是彭越的豪壮和勇敢。
三、淮南王英布
功劳:
英布,也叫黥布,因其曾触犯秦律,被处黥刑(脸上刺字并涂墨)而得名。英布骁勇善战。汉五年,英布带领从项羽手下反叛的部队参加了垓下之战,与各路人马共同灭了项羽。
封王过程及下场:
英布曾在项羽击败秦国大将章邯的战役中立下大功,项羽灭秦后封英布为九江王。汉三年,在刘邦谋士随何的游说下,英布背楚投汉。汉四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汉十一年,英布得知淮阴侯韩信被杀,随后不久又收到了梁王彭越的人肉酱,英布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他了,没过多久,不等刘邦吕后动手,英布先反了。可惜英布不是刘邦的对手,兵败率百人逃至江南。英布的淮南王也被刘邦改封给了刘邦的小儿子刘长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英布曾经投在秦朝番邑(今鄱阳县)令吴芮的手下一起反秦。吴芮把女儿嫁给了他。因此英布成了吴芮的女婿。后来吴芮被刘邦封为长沙王,现在的长沙王是吴芮的孙子吴回(长沙哀王)。这个长沙哀王恐怕英布连累自己,于是主动诱骗英布逃到番阳,最后把英布杀死在了一户农民的田舍中。
像英布这样的枭雄,刘邦是不能容忍的,英布即使不反,也只能是韩信和彭越的下场。
四、燕王臧荼
功劳:
唯一的功劳就是归顺韩信,投降刘邦,使汉家没费一兵一卒得了燕和辽东之地。
封王过程及下场:
臧荼曾追随项羽,因功被项羽封为燕王,后杀辽东王(项羽所封),据燕国和辽东两地(大致今天河北、北京、辽宁)。汉三年,被战神韩信收降,刘邦仍封其为燕王。汉五年七月,这时刘邦已经称帝,因为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臧荼十分害怕,遂起兵反叛,结果兵败被刘邦斩杀。刘邦又改命从前的老乡加哥们卢绾为燕王。
关于臧荼,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他其实和后来的汉武帝实际上还有一些血缘关系。臧荼的孙女臧儿是王娡的母亲,王娡就是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妈妈,臧荼的孙女是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这样算起来,臧荼应该是汉武帝刘彻的外高祖。汉高祖杀了汉武帝的外高祖,简直成了绕口令,好乱啊!
作为项羽旧将的臧荼,改变不了被杀的命运,造反也许还有活路,可惜他能力不行,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还有个值得夸耀的玄外孙子——汉武帝。
五、燕王卢绾
功劳:
不详,主要因为私人关系而上位。
封王过程及下场:
卢绾,刘邦的同乡,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要好,一起厮混,一起上学,一起打架,可以说是铁哥们。可是这个铁哥们后来被刘邦给吓得反叛了。
刘邦在沛县起兵,卢绾做了刘邦的宾客。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入主关中之后,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担任侍中。后来官至太尉,封长安侯。两人关系一直亲密,卢绾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宫,随便进入刘邦的卧室。
刘彻的那位绕来绕去的外高祖臧荼造反失败被杀后,这位看起来很值得信任的铁哥们卢绾就荣升为燕王了。可惜好景不长,卢绾的土皇帝只做了六年就赶上了陈豨反叛,陈豨派使臣王黄求救于匈奴,卢绾为了不让匈奴发兵救陈豨,竟然也派遣使臣张胜出使匈奴。一来二去,阴差阳错,刘邦得知张胜在匈奴,又听辟阳侯审食其汇报说卢绾发牢骚,于是断定卢绾已反,派樊哙带兵征讨燕国,卢绾想想一个个被杀害的异姓王,再掂量掂量自己的姓氏,一害怕,逃到匈奴那去了。其实他还是曾经抱有幻想的,他曾经把家人和亲信都安顿在长城边上,想找机会去找刘邦认错和好,可惜刘邦这时生病了,于是他开始等,等着刘邦病好了再去,可是没多久刘邦就死了。想想比刘邦还狠毒的吕后,这位刘邦从小的铁哥们终于下定决心去匈奴当他的东胡庐王去了,一年之后,在屈辱和思乡之中,卢绾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新任燕王是刘邦的第八个儿子刘建。
虽然异姓王的身份让卢绾不得不面临绝境,但是智商不够确实是个问题。萧何、张良等人功劳比卢绾大得不知多少倍,与刘邦的亲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卢绾,可是他们都能得到善终,最重要的是知道急流勇退。凭着他和刘邦的关系,卢绾完全可以拒绝燕王的任命,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富家翁。可惜他眼里只有荣华富贵,终究摆脱不了客死他乡的宿命。
六、韩王韩信
功劳:
这个韩王也叫韩信,和那位战神韩信重名。为了好区分,好多史家都叫他韩王信。他可没有战神韩信的军事天才。他唯一的大功就是夺下了韩国之地。
封王过程及下场:
刘邦之所以利用他,就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是韩襄王庶出的孙子,就像后世的刘备,有个血缘的金字招牌,尽管这血缘有点远,但是政治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而他也凭借着这个身份和一点军事才能,成功地夺取了韩国之地。在汉二年的时候,韩国国君后裔韩信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在刘邦和项羽的争斗中,韩王信被项羽所俘,投降了项羽。不久又逃了出来,刘邦不计前嫌,仍然立他为韩王,主要应该还是韩王信的身份起的作用。汉五年,刘邦称帝那年,正式封信韩王,封地在颍川。
第二年,刘邦觉得颍川如此战略要地放在异姓王的手里不放心,于是将韩王信的封地迁至太原以北更靠近匈奴的地区,韩王信建都马邑。此时韩王信已经感到了皇上的不信任。迁都后没多长久,马邑就被匈奴包围,韩王信无心死战,多次派人与匈奴冒顿单于求和。刘邦得知,去信申斥韩王信。韩王信一害怕,直接投降了匈奴,还和匈奴一起进攻太原。
汉七年,刘邦领兵征讨,击败韩王信。但此后韩王信多次与匈奴进攻中原。汉十一年,鼓动代相陈豨造反,最后在一次攻汉的战斗中,在参合被将军柴武所杀。韩王信前后两次的封地也都归刘邦直管了,设立了郡县。
韩王信不是忠诚的人,几次投降,但是刘邦在称帝之后,对其迁移封地,猜忌之心,也非常明显。应该说韩王信还是被刘邦逼反的。
七、赵王张耳
功劳:
最大的功劳,是与战神韩信一起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夺取赵地。
封王过程及下场:
张耳年少有才名,资格很老,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参加了反秦斗争。项羽分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与自己的结义兄弟陈馀反目成仇,陈馀将其击败。张耳丢掉封地,投靠了刘邦。刘邦喜爱,待为上宾。韩信出关征讨时,张耳随韩信破赵,被刘邦封为赵王,镇守赵国。
刘邦称帝后,张耳这个异姓王倒是没被杀害,关键在于他死的是时候。刘邦刚称帝没几天,这位老兄就光荣地去世了,赵王的爵位由其子张敖继承。由于是顺序继承,不能算刘邦封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张敖算作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之一。
张耳之子张敖也得了善终,倒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关键是他娶得好,他的妻子是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他也好悬没命。汉七年,因为被牵连到一宗似有似无的刺杀刘邦的案子中,张敖锒铛入狱。好在有个好老婆,才没有被杀,但是封国是丢了,最后被贬为宣平候。赵国的封地给了刘邦的三儿子刘如意,刘如意由代王改封为了赵王。
张氏父子一个死得好,一个娶得好,终于逃过了劫难。
八、长沙王吴芮
功劳:
取长沙,占南越。
封王过程及下场:
吴芮早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常研兵法,秦始皇时被任命为番邑令。秦末天下大乱之时,占据番邑独立,项羽平定天下后,被封为衡山王。楚汉相争之时,结识张良,由张良引荐投靠汉王刘邦,后因取长沙有功,被封为长沙王。
吴芮是异姓诸侯王中少有的得善终之人。究其原因主要两点:
1、死得早。汉六年,刘邦刚登基后一年,吴芮就和爱妻毛苹双双离世,时年四十岁。
2、懂进退。据说这是得到了张良的指点,但我怀疑他不光深通兵法,应该也熟谙黄老之道,他的做法就是不断地示弱,结果弱者生存了,而且长沙王的爵位还一直传下去了,直到后来因为没有了后代,长沙国才因此被废除。
吴芮当长沙王时,把大部分领地都让给了刘邦的子女,还把自己的一大部分精锐亲兵分到刘邦的堂兄刘贾帐下,这才是刘邦最关心的,刘邦最忌惮的是诸侯王手中的兵权。如此的低调,让刘邦解除了戒心,刘邦死后吴芮的长沙国也得以保全,尽管长沙国已经没多大了。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些深奥的黄老哲学,在吴芮这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九、闽越王无诸
功劳:
助汉攻楚。
封王过程及下场:
一般史书说到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往往将闽越王无诸忽略。但无诸确实是一镇诸侯,为刘邦所封,并非刘姓,所以应算在其内。
无诸,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因越国被灭,移居福建,自称闽越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无诸被降格为君长。秦末天下大乱,无诸加入吴芮的队伍反秦。项羽平定天下之后,没有分封无诸为王。无诸心生怨恨,遂投刘邦反抗项羽。汉五年刘邦称帝,封无诸为闽越王。
无诸能得善终无非两条原因:
1、天高皇帝远。闽越国离中原太远了,皇帝还忙不过来,没有精力操心天边之事,也没有哪个刘氏宗室愿意跑那去当什么王,去那基本上等于发配流放了,所以让无诸自治是最省心的办法,只要他不公开反叛朝廷。
2、国力太弱了。无诸的闽越国生产落后,国力根本没法和中原大国相比,朝廷也根本不担心他能反叛,即使反了,也很好平灭,因此不担心。不过后来无诸精心治理闽越,国力日盛,到汉武帝时无诸的子孙终于成了朝廷的大患,被朝廷剿灭倒是后话。
闽越王无诸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默默无闻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综上所述,刘邦总共封了九个异姓诸侯国:齐国、楚国、梁国、淮南国、燕国、韩国、赵国、长沙国、闽越国。
九个异姓诸侯王:战神韩信(先后任齐王和楚王)、彭越(梁王)、英布(淮南王)、臧荼(燕王)、卢绾(燕王)、韩王信(韩国)、张耳(赵王)、吴芮(长沙王)、无诸(闽越王)。
细数他们的下场,其中封国被废的有七个,除了长沙国和闽越国,都被废掉了,代之以刘氏宗亲主国或者刘邦亲自上阵(郡县制管理)。张耳在世时虽然封国还在,儿子当政一年,封国就被废了。也应算在被废国之列。
不得善终的有六位,他们或被污谋反,或被逼反叛,刘邦剪除异己之心昭然若揭。刘邦之所以痛下毒手,就在于这些人的身份,他们既是王,还是异姓。
是王就有反叛的本钱,西汉时的王和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王既有封地,还享有封地上的财权,同时最重要的王还拥有军队,自己的亲兵卫队,这些都是反叛的资本,所以聪明的吴芮才把自己的亲兵划给了刘邦的宗室。只要你有反叛的资本,不管你有无反叛之心,都是对皇权的最大威胁,这是会让刘邦睡不着觉的。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还都不姓刘。古代儒家宗法思想根深蒂固,最值得信赖的当然是亲族。所以你是王,还是异姓,不是会让宝座上的那个人寝食难安吗?因此他们自打当上诸侯王的那一天,其实就注定了将来会被剪除,无论你是否真的反叛。况且这些人还都是人中豪杰,留着你们终究是个祸害。
可怜的是这些人当中大部分人无法看清这个事实,还都在做着永传万世,光耀千秋的战国梦。他们这样想也不奇怪,毕竟帝国时代才刚刚开始,开国皇帝大肆杀戮功臣的事情就是从他们这些人身上才开始的,没有经验也有情可原。
不过也确实有明白人,吴芮就是一个,看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得多读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