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
1955年大授衔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正式应用于军队,当时军衔评定的标准要依据三个方面:资历、德行,功绩,但具体评定实施过程却和参与评衔人员于军中担任的职务有关,职务必须要与军衔大致相匹配,换句话说职务的高低其实就代表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评定结果。以下一些事实和反常情况可以说明上述情况:
一:早在1952年3月就执行了干部评级工作,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是为1953年7月份应开展的军衔评定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彭老总提出抗美援朝激战正酣,提请延迟一年,最后才在1955年9月份完成。1955年1月23,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具体标准一等:军委副主席、总司令级及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得评为元帅;二等军委委员级得评为大将以此类推。因而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多数定为大军区级,少数为军委副主席级,另十大大将中除王树声、许光达为正兵团级外,其他八位都属于二等二级军委委员级。
二:1953年10月,贺龙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于10月30日到志愿军王必成兵团视察时讲过一句话:“不瞒同志们说,军委已内定我为一名元帅了。”可以肯定53年10月前元帅名单已经拟定出一份。1954年两位人物的职务突然调动极有可能与既定元帅大将名单有关,一是王树声建国后任湖北军区司令员,然而到1954年3月,王树声已经是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由小军区调任到大军区;二是罗荣桓建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后于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成为12位中央委员之一,由军委下属机关调任军委领导。
三:1955年年底,参与军队授衔的人数达64.4万余人,工作量极大,如果按照三个方面考量必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直接根据职务和干部评级可以使得评衔工作顺利开展,突出功绩者可以提高衔级。
十大将军
1955年9月23日正式授衔,毛泽东亲自将元帅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7人,另3人因故未出席授衔典礼,同时周恩来提出了授予元帅军衔的标准: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基于此标准,十大元帅当之无愧,有且仅有10位。
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间接参加,后领导湘南起义)、聂荣臻、林彪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按照林彪当时的排长职务并不能称之为领导,但上井冈山之后,林彪仕途极为顺利,“八月失败”后担任由南昌起义部队改编的红四军第28团团长,进入高级指挥官行列,以此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罗荣桓领导了秋收起义,罗荣桓曾因自己资历较低申请辞让元帅被毛泽东拒绝。对于毛泽东来说,秋收起义的意义是空前的,除了毛外能代表秋收起义的仅有罗荣桓一人故而拒绝罗辞帅请求,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就可以看出毛泽东与罗荣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叶剑英、徐向前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另原元帅名单包含邓小平,领导过百色起义。
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并成为解决朱毛红军矛盾的关键人物
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以解放战争为例,撇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不说,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发动延安保卫战、延安收复战、兰州战役等,解放了大西北;刘伯承率领第二野战军发动鲁西南战役、西南战役等,解放了川黔云;陈毅率领第三野战军发动孟良崮战役、上海战役等解放长江黄河下游地区,并与第二野战军一同发动淮海战役;林彪、罗荣桓率领第四野战军发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等,解放了大东北,并与第二、三野战军发动渡江战役;贺龙、聂荣臻指挥晋察冀野战军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其中贺龙又率军协助彭德怀解放西北,聂荣臻指挥了平津战役;徐向前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了山西。对于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历经土改、抗日、解放,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神粟裕
一谈到55年大授衔,就不得不提及粟裕,关乎“粟裕是否该评为元帅”众说纷纭,但我想说论粟裕的功绩和才能德行,自当是无冕的元帅。但是从资历上来讲,粟裕相比于十大元帅还是要低一些,一是52年干部评级,粟裕是二等二级军委委员级,属于大将评选范畴而不是元帅;二是粟裕虽然参加过南昌起义,但当时担任警卫班长,职级非常低。斯人已逝,任凭谁说,唯不能忘中华崛起乃革命先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