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看古装剧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古代抓犯人

都会满大街贴“通缉令”

但是上面的画像

实在是有点过于“抽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这样的一张“画像”

真的能抓到要抓的人吗?

其实

古代追捕逃犯

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手段的

今天我就给大家解答一下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

究竟是怎么抓到逃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海捕文书

古代没有监控

也没有人脸识别

但当时的人追捕逃犯

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则”的

首先是“海捕文书”

也就是前面说的“古代的通缉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捕文书上

会根据目击者的描述

绘制逃犯的画像

同时会附有一些关键信息

包括面部特征、身高体型

作案时间地点等等

除了在城门等等

人流量大的地方张贴

海捕文书更大的意义

是在官府之间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府人员追捕逃犯

可以骑马、走驿站

而逃犯则要躲躲藏藏

很多时候只能靠“腿着儿”

这就打出了时间差

海捕文书的传播速度

往往比逃犯跑的更快

大大增加了追捕成功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古代

人的流动性没那么大

基本都是熟人社会

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

就显得非常显眼

再结合海捕文书的信息

很快就能缩小范围

锁定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身份证”

各朝各代

基本都有可以证明身份的

“身份证”

最早在战国时期

就有了“照身贴”

上面记录了姓名、籍贯

职业特征等等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续不断地进化、完善

唐代出现了鱼符、龟符

明清出现了腰牌、牙牌

具体形式不同

但发挥的作用是差不多的

登上通缉令的逃犯

是无法使用自己的“身份证”的

这样在逃跑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很多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需要住店时

店主会登记来客的信息

“身份证”不敢拿出来

又没有其他什么有效证明

运气好的只是不能入住

运气差的可能直接就扭送官府了

不住店

找个地方躲一躲

其实也不太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没啥“夜生活”

到了晚上大家都大门紧闭

实行宵禁

大晚上的一个人瞎晃悠

很容易会被巡逻的人查验

这一查验直接身份暴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连坐和悬赏制度

这么一看

似乎只剩“躲到认识的人家里”

这一条路了

然而这样的方法

也并不安全

首先连坐制度出现的很早

同时也很严厉

一个人犯了事儿

其他人必须举报揭发

否则就会有连带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有亲朋好友

愿意铤而走险、帮忙打掩护

周围的邻居们

也不会愿意让逃犯蒙混过关

另外在海捕文书上

通常还会有悬赏

对普通百姓来说

悬赏金是很大的一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会吸引不少人

来提供逃犯的线索

甚至还催生出了

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古代的逃犯想要躲避抓捕

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通缉令上的画像

并没有那么写实

甚至可以说有点子离谱

但是在身份制度

连坐制度、悬赏制度等等加持下

在技术落后的古代

也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