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泽东曾说:“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而这股“气”是什么呢?我想,对于这股“气”最好的体现,或许还是要属那场硝云弹雨,赤地千里的上甘岭战役。
炮声隆隆,硝烟四起,旌旗猎猎,感天动地,烈士英魂,终归故里.......
如今,近七十年风雨过去,上甘岭战场的硝烟也早已消散,都说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是“上甘岭精神”却依然留存我们心中,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唯有身在这其中的人所具备的某些精神,方能永远长存,这便是永垂不朽。
每当再去追忆那段悲壮的历史时,那些烽火岁月中的英雄身影,似乎又一个个都浮现在了我们眼前,将我们的记忆一把又拖回了那段难忘的血色记忆中。
每当提及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597.9高地争夺战中,我们总能不由得想起,曾经不惜用胸膛去堵枪眼的黄继光,任由烈火焚烧,依旧岿然不动的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人物,对于他们的这些英雄事迹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但是在上甘岭537. 7高地的反击战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位足以震撼世人的志愿军英雄,但是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却少有人知。但这一次,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是:王合良、薛志高。
血色上甘岭
遥望上甘岭的天空,似乎被染上了一抹红色,那是怎样的一种红色?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
1952年10月14日凌晨,随着一声巨响,原本平静的黑夜被打破,上甘岭战役的枪声正式打响。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中6万多兵力,出动280门火炮,170多辆坦克,以及40多架战机,开始对志愿所在的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进行不间断的炮火猛攻。
急速飞驰而来的炮弹就如同密集的弹雨一般,朝着志愿军所在阵地疯狂倾泻而来,炮声震天,火光四起,碎石飞舞,就在那顷刻之间,上甘岭几乎被夷为平地,化为一片火海。
在上甘岭的两侧,分别伫立着两处高地,上甘岭的左侧为537.7高地北山,其右侧则为597.9高地。别看是两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坡,但是作为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和战略要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旦被敌军成功攻下这两处高地,届时,他们便可利用高地的优势,为自己构筑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同时还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以此来改善自身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方便他们继续展开进攻。
因而,537.7高地,与597.9高地便也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区域,来来回回,反复争夺,屡次易主,失而复得。
在这场阵地争夺战持续了仅一天过后,美军就打出了30多万发炮弹的惊人弹药量,使得上甘岭的山头也直接被炮火了削平了足足两米,原本坚硬无比的石头山也被轰成了石屑山。
炮火反复轰炸的上甘岭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
但即便是面对美军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势,我军志愿军士兵依旧始终坚守阵地,负隅顽抗,与美军进行着殊死搏斗。
这场残酷的战斗还在继续,为了打赢这场艰苦的阵地防御战,王合良所在部队志愿军15军29师也开始奔赴战场,支援战斗。
当战斗持续到20日时,我军的前沿部队已全部转入坑道内进行作战,凭借着坑道的优势,我们经常对美军展开突袭和狙击行动,想要以此打破美军对坑道的火力封锁和围攻。
而志愿军战士王合良由于个子瘦小,方便隐蔽,因而也经常被派遣在夜间对敌军展开突袭狙击,还一度成为了队里夜间歼敌的神枪手。
终于,到10月30日时,我军部队的反击开始了,王合良被编入了一个突击排,负责537.7高地的反击作战。11月4日,王合良所在的突击排士兵,开始兵分三路对537.7高地发起冲锋。
但是这一次,他所在的部队却遭到了敌军手榴弹的密集轰炸,子弹在他们头顶上空呼啸而过,王合良和突击排的其余志愿军士兵们奋力想要突围。
就在他们向前突击的同时,10多枚手榴弹在他们四周爆炸,王合良的左眼也因此被严重炸伤,眼球被吊在眼眶边,来回晃动,王合良索性屏住呼吸,将其一把扯下,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剧痛。
此时,已被鲜血模糊了双眼的王合良,强忍伤痛,继续用沙哑的声音呼喊着自己的战友,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回应,战场几乎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这时一个声音却突然传来,王合良听到似乎有人也在叫他,他仔细听了听,
确认了那口音正是自己所在部队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5连的副班长——
薜志高
于是王合良开始闻声而去,摸索着前进,终于来到薛志高身旁时,他关切地问到薛志高的伤势情况,当摸到薛志高的腿部是软的,他知道薛志高的腿被炸断了,鲜血还在不断往外流。
于是,他赶忙从周围牺牲的战士身上,寻找到了急救包和急救药品,为薛志高进行了简单的包扎,这才勉强止住了血。
紧接着王合良对薛志高说到:
“班副长,我先背你下去,我再上去给你报仇”。
薜志高说:
“那不行,我就是剩下一口气也要上去跟狗日的拼到底!”
王合良与薛志高,一个眼睛被打瞎,一个腿部被炸断,但是这二人却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缺和伤痛而放弃继续战斗,于他们而言,或许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拿起枪杆,与敌人战斗到最后那一刻。
随后,王合良又建议到:
“班副,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眼睛看不清,我来背你,你眼睛好使唤,碰上敌人就打他狗日的,没有我们就往山上冲,死也要死在上边”。
薜志高一看这个主意不错,于是立刻答应了请求,并激动地说:
“王合良,好同志!好兄弟!我谢谢你,我们就这样干!”
于是,上甘岭战场上一个令敌军畏惧的战场组合,就这样诞生了:眼睛被打瞎的战士背着腿被炸断的战士,继续战斗。你成为了我的眼睛,我化作了你的腿,心手相连,生死相依,向敌军发起冲锋,拼尽自己所有的力气。
只可惜在最后的搏斗中,当看到敌军扑上来时,薛志高毅然拉响了仅剩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誓要与敌军同归于尽,而那是的他才年仅21岁。
王合良精疲力竭,倒在战场上,后来被志愿军部队所救回,在经过了救治,昏迷了一周以后,王合良方才苏醒了过来,恢复了意识。
他生存了下来,也带着薛志高的那份执着信念坚强活了下来,而当时在战场上与敌军厮杀时,他也才仅仅22岁。
“特等功臣”
回国后,王合良接受了更好的治疗,他的右眼勉强恢复了些视力,但是它的左眼却从此黯淡无光。
后来也曾有人询问到战士王合良说:“你眼睛都瞎了,难道不痛,为什么还要打?”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后来王合良在自己笔记本上的一篇自述中,作了回答,朴实的字里行间,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眼睛失明后为何还要坚持战斗的的原因:
“到了东北知道了祖国之大,看见了无数烟囱在冒烟,数不清的工人同志们在生产劳动,这是在建设新中国呀!任何一个年轻人,看见这个,都不会不为之动容。我到朝鲜后一个月之内,收到祖国各城市学校和机关的慰问信有20多封,还有很多慰问品——祖国这个力量就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
后来到了朝鲜,走了一晚上,没有看见过一所房子,就是看到一座城市,也是光秃秃的。上平康前线时,过了一个火车站,我数了一下,有80多个火车头被炸烂了扔那儿,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几十岁的老奶奶没房子住,连吃的都没有,都是部队从那儿过的时候接济一点。
那时我就在想,这个战争要是摆在我们祖国,我们祖国不也得跟朝鲜一样?要是摆在我们西南,那么西南人民不也同样是牛马不如?我们的母亲也同样没有房子住,儿童不也一样被炸得尸骨无存?……”
王合良
战争结束后,王合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省三台县,并于1954年被三台县人民政府授予了光荣的“特等功臣”牌匾,这块牌匾后来也被一直挂在王合良的家里,家人也都对其格外珍视。
后来也曾有人专门到访过王合良的家,家中相对清贫,贵重点的东西或许除了电视机以外,还是要属那块“特等功臣”牌匾。
据王合良的女儿表示,王合良在生前从不主动去找政府去寻求些抚恤待遇之类的,也不准家人去。
在他看来,穷日子也有穷日子的过法,相比于那些曾经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而言,他自己还能活下来并回到故乡,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余生能吃饱喝足便足矣。
结语
1991年2月,曾在战场遭受过伤痛的王合良,因多年的伤病复发而去世,享年62岁。但是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深嵌在他左眼眼球中的弹片依然没有取出.......
王合良与薛志高,二人都在战后被授予了二级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虽然在后来的相关的战史资料中,对这两位英雄的记载也并不多,仅474字。
但是他们依旧是刚强不屈的铁血军人,他们也是志愿军“上甘岭精神”的最好体现,英雄已逝,但这股精神不倒,他们也将永远留存于世人心中,永垂不朽。
就连美军指挥官麦克卢尔,后来也曾对中国志愿军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中国人顽强的战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们赢不了这样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