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人口十年间锐减近1.65亿人,仅剩5.1亿人居住在农村,占总人口的36.11%。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23.81%,目前农村种地的主力军平均年龄已经将近60岁

“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是现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突出,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年纪小的生来就能吃饱穿暖,对农业缺乏兴趣和知识,以后“谁来种地”问题亟需破解。

其实,“谁来种地”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谁都想“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但仅靠传统农事劳作很难达到,尤其是在遭遇不稳定天气和市场波动时,收益更难有保障,严重影响农户种地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动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以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施肥喷药机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农机逐渐应用到田间地头。

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在走访中不难发现,部分地区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个人承包土地几千亩,还可以托管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带领当地农户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同时,大面积大规模提高科学种植管理水平,使得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构建引才体系,优化服务,吸引“新农人”,出台针对农业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补贴、税收减免、科研经费支持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库,收集并整理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信息,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人才匹配服务。

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先前推出的“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已经在多地实施,并有良好发展趋势,其他区域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并逐步延长农业产业链,一斤小麦的价格不到两元,但一碗烩面的价格远超十元,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每一步都蕴含着提升附加值的潜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必成历史,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利好政策出台,无论是大方向,还是小亮点,农业的发展都前景广阔,仓禀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