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个决策完全正确,关羽已经把蜀汉的路基本走死了,刘备这是唯一一条有望解套的决策。历经了关羽的惨败,如果刘备不打出来,曹操就会找孙权琢磨,嘿,刘备这孙子没劲了,来,咱俩商议一下利益均摊,就一起出兵灭掉他吧,长江为界,北边儿我的,南边儿你的。

可想而知,孙权会是什么反应?同意啊。因为孙权水军天下无敌,他不怕曹操耍阴招,如果灭刘备,割长江以南是最保守的成果了。因为曹军根本无力渡江,这是硬门槛,而自己北上则可以在这么长的战线上找薄弱的地方占便宜,就算数千里的长江防线到处是张辽,到处是逍遥津,孙权哪都磕不动,最差也是个南北朝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剧照

这一旦商量妥了,刘备怎么办?实际情况也很危险了,孙权已经有了西进的打算,曹操则趁机吞掉了上庸。时间可不等人,这时候所幸曹操病死,管东部战区的夏侯惇也病死,东吴这边吕蒙、蒋钦、孙皎一帮人也相继病死,吴魏联手进攻的态势暂时被遏制住了。其次,刘备东征的初衷,是自保,这是很高明的一种欲抑先扬的操作,用的是以进为退的一种反常规思路,实际也算是操作成功了。刘备不但暂时缓解了被吴魏夹攻的危局,还成功地把防御线往东吴领土推进了几百公里,同时还能保证蜀中发展不停,汉中相对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羽剧照

在关羽破坏了吴蜀联盟,一手促成吴魏联手,把路彻底走死以后,刘备还能维持住这样一种局面,我认为这并不容易。再者,若是以结果论来评价,那就是错误。但是,刘备当时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首先,北伐曹魏倒是政治正确,但是曹魏势大,即使是季汉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但是以季汉、曹魏的整体实力来说,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战果,万一孙十万再给来个背刺,那可不是光丧师失地那么点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剧照

早在偷袭荆州杀关羽时候联盟就破裂了,这个时候更没有心理负担。刘备的目的是以战求和,真把孙恒这个皇亲弄死了,没准能把孙大帝整急眼,和你玩命,这样以后想谈都不好谈,所以在夷陵战败时,孙恒追刘备追得很紧,刘备发出的那句感叹多少有点“妈的当时把你个小娃娃围在夷道没和你玩真的,你狗日现在居然咬我咬那么紧”的意思。而刘备号称是为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东征,甚至连武陵蛮都联络了,看起来声势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羽剧照

但是,魏延镇守汉中的精锐一个人也没动,说明刘备筹谋的还是很细致的,绝不像关羽那样头脑发热,前线打嗨了,就不管不顾地从后防调兵。虽然曹丕进攻刘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刘备仍然做了最坏的打算。刘备的错误在后面,在夷陵耗了七八个月以后,眼看曹丕孙权双方都采取保守态势,孙权是一路后撤,曹丕则按兵不动。刘备这时候犯了轻敌贪功的毛病,他认为孙权的后撤是因为无良将统兵,对自己没有威胁,只能闭关自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剧照

而曹丕那边则逐渐有下场伐吴的准备,他认为自己再撑一撑,再把戏做足一点,只要曹丕一出手,自己这趟就算没白来,刘备此时已经不满足于自保,而是要希望自己这趟东征至少得有所建树,话说白了,就是贪了,刘备这时候如果不冒进,安安稳稳退回去,自己这趟虽然是无功而返,白费钱粮,但至少兵力并无损失。战略方面,刘备始终没问题,这是当时最好的对策,刘备能走得出这一步,是很高明的,只可惜孙权和曹丕在战略的应对上也很高明,大家战略上都没犯错,最后的成败只能完全取决在战术层面。而战术上,刘备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剧照

最后,刘备出征带的部队规模来看,并不是立足于一举消灭孙吴集团的,至少是打疼孙吴,逼着孙吴割地求和,扭转一下战略上的劣势。因此,刘备在这个时候不得不策划一场力求速战速决的伐吴战役。战端一开,即使是保全部队,但是无功而返,那结果和战败没啥两样。刘备毫发无损回了成都,他的统治合法地位也会动摇。

结语

假设,刘备的东征成功了,那么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刘备在季汉的统治将更加稳固,益州帮的人从此就可以闭上嘴了。这时候孙吴集团就岌岌可危了,说不定曹丕趁火打劫也会狠削孙十万一顿,这个时候帮谁或者不帮谁,主动权都在刘备自己手上。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参考资料: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