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2024年10月23日,《绍兴日报·新周刊》刊登了《一部历史丛书诉说千古名河》一文,作者从多方面介绍了浙东运河第一部以水环境、水历史、水文化为基础的百科全书——“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现将作者原文刊发,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在《绍兴日报》刊登

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2024年9月,绍兴市社科联主编、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编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共10部(以下简称“丛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约450万字。本丛书是浙东运河第一部以水环境、水历史、水文化为基础的百科全书。它彰显了浙东运河与中国历史、中国大运河、对外交流的相关性、独特性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显示了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是我国运河文化学术建设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和所取得的创新成果。

本丛书编者由国家、省、市多学科的著作者组成,中共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原会长周魁一分别作序,谭徐明、邱志荣任主编。10部著作分别为:

《浙东运河简史》,邱志荣著;《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邱志荣、戴秀丽著;《浙东运河诗路文化》,张环宙、陈鹏儿、钟小安著;《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徐淑华著;《浙东运河的名人传记》,谭徐明、李云鹏、陈方舟著;《浙东运河历代诗歌总集》,张卫东、张伟兵、林林、戴秀丽辑注;《浙东运河民俗风情》,赵任飞编著;《浙东运河廊道景观》,金小军著;《浙东运河传统产业》,茹静文、陈志坚著;《浙东运河名城古镇》,丁兴根、徐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持学术为本

本丛书具有浙东运河研究的全面系统性,10个子课题结构严谨,选题紧紧围绕浙东运河水利、水运历史发展变迁,与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人民生活的关系,阐述了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分中有合,相辅相成,是第一部关于浙东运河的集成学术著作,符合专业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本要求,逻辑严密,言必有据。多学科文理结合,分析与概括、文化与科学结合,文献与实地考证结合,是丛书研究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周魁一先生所作的《序》,赞扬了丛书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是一项学术文化创新性的工作,同时,又从中华文化特色、科学的角度,对水历史、水文化、运河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综合思考、全新阐述。

为了研究大运河和大禹治水、绍兴大禹陵的关系,丛书课题组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禹迹调查,出版了《中国禹迹图导读》《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等著作。

突出原创成果

丛书撰写不到两年的时间,而多位作者在这一领域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是长期的,有着深厚的积累。本次著述是各位作者知识的集聚、学术的精华、研究的大成,其思维方式、结构、内容、观点别具一格,具有原创性。

注重野外考察,应用现代最新考古成果,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再进行分析比较、实证研究,是丛书创作、内容观点确定的主要方法和特色。至于学术地图大多是著作者自己编制,照片多来自作者现场拍摄。作者的足迹不仅踏遍浙东山水,还有选择地到全国大运河重要河段景点去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使站位更高、更远。

注重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丛书撰写伊始,组织者利用本课题研究成果,按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积极为浙东运河园建设服务,不但编写出版了《通江达海·好运天下——浙东运河博物馆文本解读》,还直接参与、支持博物馆文化布展,提供了大量文字、实物、碑拓、图照等珍贵资料。

为加强运河文化传播,扩大影响,丛书组织者敢于直面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有利于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自2022年以来在“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公众号上刊发有关运河文化的原创文章100余篇,其中多篇被重要媒体转发。

丛书图文并茂,体现了史料性、原创性、可读性的完美融合,既是浙东运河历史文化的普及读本,也是深化学术研究、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基础文献。

“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一条千古名河、一部历史丛书相得益彰,永远璀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雪婷

审核:戴秀丽

总期:7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