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共中央进入北平,为了方便工作,毛泽东搬进了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在刚住进菊香书屋时,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讲,对这里的房子,不要改动,不要建新房,更不要装修。

1966年,中央办公厅趁毛泽东离京外出视察的机会,对菊香书屋进行了维修。当毛泽东返京后,发现住所已经被修葺一新,大为不悦,批评他们完全是劳民伤财,并厉声表示以后再也不住菊香书屋。

转身就去了游泳池旁边的一栋普通民房,工作人员都是跟在毛泽东身边许久的老人,了解他说一不二的脾气,赶紧准备帮他搬家。此次搬家动用了40个人,用了整整七天时间才搬完,期间还用了“三辆车”,一辆人力三轮车、一辆两轮小推车以及一辆木制独轮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想必毛泽东的私人物品定然很多。答案是否定的,毛泽东的行李包括两条满是补丁的褥子,同样打满补丁的还有三床棉被,一件睡衣,另外还有三条破破烂烂的毛巾,以及一个破旧的行李箱,工作人员用三轮车一趟就拉完了。而其他时间全部都被用来搬书了。

七天时间里工作人员究竟搬了多少书,他们也没有准确的数字,粗略计算一下,只知道至少有七八万本。而直到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统计出了准确数字,当时,毛泽东的藏书共计94763册,后来中央成立一个多人小组整理毛泽东的藏书,仅仅是编制藏书目录,就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毛泽东有多么喜欢读书。他自己也曾说过“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泽东喜欢读书的性格,从小就开始养成了。读私塾的时候,他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还有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年时期他更是读书入迷,不止一次在马路边昏暗的路灯下看书,甚至躲进厕所看书。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工作再忙,他都要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床上、办公桌上、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随后拿起来看上一会。

每当沉浸在书中时,毛泽东就会忘乎所以,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情,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毛泽东喜欢游泳,每次下水之前的几分钟热身时间,有时他也不放过,抓紧时间看几句诗词。游泳上来后,擦干身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书本继续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一堆书,甚至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是一样。根据张闻天的夫人张英回忆,在长征初期,当时毛泽东身体虚弱,躺在担架上依旧不忘读书。他主要读马列名著,包括《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

建国后条件好了,他外出视察还是要带上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不定,他浑然不觉,阅读不辍。到外地北京一样,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摆放着书,一有时间就看起来。有一年夏天,他到武汉视察,夏天的武汉是名副其实的大火炉,他晚上看书时,汗水就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放下书后,还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晚年的时候,毛泽东重病缠身,但依旧坚持看书。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医生不准他看书。他生气地说:“我一辈子爱看书,如今你们不让我看书,让我躺在这里,整天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啊。”工作人员无奈之下,只好把书拿给他,毛泽东这才满意地笑了起来。

1975年,毛泽东接受了眼部手术,视力有所好转。但是他不顾医嘱,又继续看书,一天看十几个小时,乃至于躺在床上打针的时候仍手不释卷。据毛泽东身边的护士回忆,他在弥留之际,还坚持看了两个小时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看书有几大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读书要“三复四温”。

毛泽东一直提倡看书要“三复四温”,他对自己喜欢的书,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在读高小时,毛泽东对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甚至有些文章他可以背诵出来。

1920年时,青年毛泽东接触到了第一本共产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在之后他读了不下百遍,心中有疑惑时就会翻阅这本书,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曾经多次翻阅此书。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他也是百读不厌,《史记》、《资治通鉴》,他都通读了数遍甚至十几遍,其中不少精彩文章他都背诵如流。

毛泽东看书时有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遍书,就用红笔在封页上画一个小圆圈。1966年,工作人员在帮其搬家时,就发现很多书上都不止一个圆圈,这也就意味着,其中不少书,毛泽东都读了不止一遍,有的甚至反反复复读过三五遍,乃至十几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就留下了许多笔记。当时学校开设有一门课程是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本书约十万字。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门课程,在上课和阅读辞书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批注,约有15000字,这些批注中有提要,有的是表示赞成或反对态度等等。

红军长征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书籍时,发现他在途中所读过的书上,都留下许多符号,如横线、竖线、波浪线、三角、方框等。

从1952年到1976年,毛泽东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四千万字的《二十四史》,在许多文章中都留有他的批准,少则几个字,多则的成百上千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涉猎广泛,细致深入。

根据毛泽东的藏书,相关工作人员将其阅读范围总结为11大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

当然,他偶尔也会读一些奇奇怪怪的书。1958年,毛泽东离京巡视,工作人员发现他在疾驰的列车上聚精会神地读了一本冶金工业的书,他并不是要钻研冶金技术,只是想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1959年,他又一次出差,这次随行带的书除了马列著作意外,还有一些技术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书记,比如其中就有一本讲锅炉的书。此外,他还读了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星际大战》,以及苏联作家威廉斯的《土壤学》。

毛泽东不仅读书范围广泛,而且还读得很深。例如读《徐霞客游记》时,他就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长江发源地,是“金沙江导江”,而不是传统说法中的“岷山导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思考,而且能够活学活用。抗战之初,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为了批驳这两种错误理论,毛泽东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军事名著。期间,他曾多次给在西安工作的叶剑英写信,催促他们帮自己多买一些军事书籍,特别点名要了一本《孙子兵法》。

1938年3月,他还组织军内高级干部研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每天交流到深夜才休息。根据从各种军事书籍中吸收到的理论精华,毛泽东在1938年撰写了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论持久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建立起了完善的指导理论。

此外,他还古为今用曾国藩的《家属》、《日记》,井冈山时期,他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八项注意),正是从文正公的爱民歌中得到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读书如此之广泛,那他最爱读的书是哪种类型呢?

除了马列名著之外,毛泽东最爱读史书。

1952年,毛泽东购买了一本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这套近4000万字的史书,陪伴毛泽东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据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爱不释手,至少通读一遍。他对《资治通鉴》的研究也颇深,读了17遍,每一遍都有新的认识,当然,《史记》读的遍数也不会少。

每次读史书时,毛泽东都会将书中内容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作者写作动机等,剖析史书中的指导思想,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然后借鉴书中的兴亡之道,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吸取经验教训。

抗战时期,郭沫若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高度重视,把它当作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解放战争中,为了实现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他总结楚汉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传》的作者R·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特里尔的评价,敏锐地抓住了毛泽东饱读史书、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

毛泽东爱读书,同时他还在全党全军范围内倡议大家读书。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给各级党委写了一封信,名叫《关于读书的建议》,号召大家学习马列主义名著。随后的武昌会议,庐山会议、上海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均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要求他们读书学习,此举为我党读书风气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产生的连锁影响更是意义重大。

毛泽东的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无法估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成为一代伟人,与其酷爱读书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