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

6000年前成陆,

5000年前有先民活动生息,

孕育出了被誉为“上海之本”的马桥文化,

印证着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来闵行》。今天,你将听到的依然是《“七分吴,三分越”》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

“七分吴,三分越”

有4000年先民活动孕育而生的马桥文化、2000年春申文化、700年建置立县这“三碗酒”垫底,闵行的文明史显得更加醇厚而绵长。

古文明滋润着这块土地,先民们开垦劳作,生生不息。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属吴越,本地区文化成为具有东南沿海特色的吴越文化一部分。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足迹遍及七宝、北桥、陈行、杜行等地,存有鸣鹤桥、鹤坡里、鹤坡庙等遗迹。唐宋时期,境内广建寺院,人气汇聚,引来不少名士望族迁入,文化日盛。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引发人口大迁徙,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汇融合,“七分吴,三分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同治六年(1867),鲁汇镇同善堂旧屋改为观涛书院(今为闵行区浦江第三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同治年间创办的吴会书院,部分教舍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慈苦儿院的友宽图书馆

上海立县之初,始建县学,培育人才,文化教育事业有所发展,到明代时,文儒辈出,百艺俱兴。邑人顾彧,首纂《上海县志》;文献学家王圻,寓居诸翟,著作等身;更有马桥人氏董其昌,书画精绝,为南宗云间画派巨擘。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女诗人、女词人,且文名颇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明中叶迄清乾隆年间,县境析地设县,县域大为缩小。清初上海文化发展缓慢,不过大小寺庙有增无减,家族祠堂随处可见,尤其是清康熙年间,为迎接皇帝南巡,本地寺庙大多装修一新,七宝教寺、北桥明心教寺等香火极旺,进入鼎盛时期。乾隆时,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又显兴盛,后建立启蒙、申江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众多客籍画家、诗人、戏曲艺人汇集沪上,各种文学艺术领域都有建树。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法国天主教进入徐家汇地区,1910年徐家汇天主堂落成,还在七宝塘湾里设立活动点,神甫足迹深入乡村。上海县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并引发冲撞,但也涌现出一批接受西方新思想的文化人。陈行秦荣光创办三林书院,所著《上海县竹枝词》成为研究上海史之重要资料。

民国之初,文化教育事业颇见繁荣,一批新式学校相继创立,通俗教育也有发展,戏剧、电影、文学、出版界空前活跃。1927年7月,上海县市分治,繁华之地悉属于上海特别市,上海县仅剩8乡。自此,市、县文化分流,上海县以农村文化为主,并受城市文化影响,而形成近郊文化。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来闵行》。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继编撰出版五辑25册《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后,闵行区政协再度编撰推出这部《本来闵行》,尝试以极简史的形式,全景式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尝试为闵行展翅翱翔的宏图标注一个新的坐标。

全书分“却望是故土”“光华岁月稠”“风物醉乡间”“恋上这座城”四个篇章,用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的历史图片,把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读本,让更多人士快速了解闵行,探寻闵行发展进步的精神品格,感悟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获得踔厉前行的能量动力,推动闵行悠久历史在发掘保护利用中接续传播。一本书装不下闵行的沧桑巨变,更说不完闵行人对这方土地的深情眷念。我们期望在历史之树的粗壮躯干上,截取几圈年轮,找寻微处的纹路,记录逝去的瞬间,留下可供寻迹的历史底本,让闵行厚积的历史文化,在营造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新征程上更添一份风韵典雅。

2024年10月起,第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 黄梓溪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