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轻一代与古老非遗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丽水,越来越多满怀热情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非遗传承人,也为相关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们有的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创意与巧思让古老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有的将非遗技艺搬上互联网,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分享创作过程并频频“出圈”;有的则把非遗作品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当文化自觉成为新生代的普遍共识,优秀传统文化观开始不断深入人心,而作为文化共同体的象征与载体,非遗的意涵与表征经由年轻传承者开枝散叶,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上非遗的年轻人

一块竹板,两根小圆竹段,一挑一拨间,五彩丝线翻飞于雷俊宇的指尖,不一会儿,一条精美的畲族彩带初见雏形。

别看雷俊宇只有22岁,却已经是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领域小有名气的“行家”。

2017年,正在读高二的雷俊宇在一次非遗市集上发现了畲族彩带,顿时被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纹路吸引,“畲民编织彩带,最初只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因为外出劳作需要腰带、背带。后来,彩带成了传统服装的饰物和畲族姑娘的定情信物,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对畲族非遗一见钟情的雷俊宇,尝试向熟谙彩带编织工艺的奶奶雷土玉学习古老的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编织畲族彩带的大多是女孩,你学这个不怕被人笑话?”起初,就连雷土玉都难以理解孙子的选择。

但雷俊宇没有放弃。“畲族彩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带的传承不应该受限于性别。”经过近2个月的软磨硬泡,奶奶终于被雷俊宇的诚意打动,答应传授技艺。

“彩带编织流程繁复,包括选框、凿档、配线、提综、织带、织纹、挑花等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雷俊宇从最基础的纹样开始学起,常常一个图案就反复琢磨半天。

从最初编织一条彩带耗时一两个月到如今仅需三四天便能完成,从最简单的素色彩带到如今图案丰富的彩带,雷俊宇的编织技艺在6年间不断精进。

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这个年轻小伙将畲族彩带用于各类配饰,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妆造饰品、手机挂绳等,设计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人需求和审美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雷俊宇还尝试打破传统风格,在彩带中融入文字、几何图形等现代元素。他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编织过程,得到了不少点赞和关注,不少人留言想要购买畲族彩带,于是他开通了淘宝、闲鱼等账号,通过发布短视频引流,把曾经失落的手工艺又推向了市场前端。

最近,雷俊宇又开始尝试线上教学,带着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高校教师,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手工编织爱好者,“我们都在真实的生活里找到了心灵的去处,努力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古老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手艺中去。”

“互联网+”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用竹篾等材料扎出龙的骨架,在框架外糊上纸,用颜料画出图案,再配上装饰……在短视频里,只见陈润建将一根竹子劈成一片一片的竹篾,再耐心地用竹篾扎出板龙的外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于1993年的陈润建,从小受缙云下小溪板龙文化的熏陶,很早便对板龙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那年,他边学边做,摸索着制作出第一条布龙,与伙伴们一起在村里走街串巷舞龙灯,从此深深爱上了这门技艺。

初中毕业后,陈润建前往缙云县工艺美校学习油画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电商3D设计工作。繁忙的日常并没有打消他对板龙的热爱,每当村里制作大龙头的时候,他总会主动承担彩绘工作,并抓住机会向老师傅请教板龙的制作要领。

“制作板龙看似容易,过程其实非常复杂,从用竹篾扎骨架到用各种材料做饰品、绘画,全都得靠手工完成,骨架扎制的手艺决定了龙头能否呈现出气势与灵动感,每道工序都得亲力亲为。”通过向老师傅学习、自己钻研和实践,陈润建不仅掌握了板龙的制作工序,还精通了板龙舞的各项仪式与流程,并在去年成功跻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列。

作为新生代,陈润建对工艺创新颇有心得。“传统板龙体积、重量较大,这使板龙舞表演受到了场地限制,也影响了板龙文化的广泛传播。”为此,陈润建比照着小溪板龙的工艺,复刻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迷你板龙”,“‘迷你板龙’方便展示和携带,小巧玲珑的尺寸非常受孩子的欢迎,同时可以作为拍摄道具,使用场景更加多元。”

在板龙的基础上,陈润建还制作出“兔子灯”“鳌鱼灯”等创新产品,让这门手艺更具生机。“这款鳌鱼灯从样式设计到制作,需要花费4至5天时间,鳌鱼身上的图案吸取古建筑、壁画、刺绣等传统元素,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随着网络直播的普及,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搭上了数字化快车,一些非遗艺术找到了“第二舞台”,打开了更广阔的传承空间,陈润建也不例外。

为了将小溪板龙推向更大的舞台,2023年,陈润建开始试水短视频,他把板龙的制作过程和舞龙表演等内容拍摄剪辑后发布到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吸引了数万人观看,播放量最高的一段视频超过了17.4万次。此外,他还尝试进行网络“慢直播”,一场4个多小时的直播吸引了6万多人在线观看、3.1万次点赞。

做文创、拍视频、慢直播……陈润建尝试着将板龙介绍给更多人,“板龙也是文化产品,是兼具造型、表演、舞美等因素的综合艺术,只要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新的观众,就能保持其本色、传承非遗价值。”

“传二代”的坚守与突破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上下“舞动”间,红色的碎屑零零散散地飘落,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在章楚楚手中,一张红纸就足以成就方寸间的“指尖艺术”。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回忆与剪纸结缘的往事,章楚楚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看着外婆和姨妈剪纸,好奇之余也会拿着剪刀学习,眼看着一张张红纸在手中变成精美的作品,这份对剪纸的热爱,也深深镌刻进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章楚楚的姨妈、缙云剪纸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夏英计划筹建一座缙云剪纸博物馆。大学选择就读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章楚楚,也因此辞掉了在宁波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接棒成为一名剪纸传承人。

“剪纸看似不难,实则暗藏‘玄机’。”章楚楚说,这门手艺最难之处不在剪,而在设计和创作,“需要提前构思主题,在纸张上设计纹样,并在剪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呈现出完整的作品。”

学剪纸,入门简单,想成为行家却并不容易。章楚楚从简单的花鸟图案剪起,逐渐创作出主题鲜明、纹样精美的作品。但在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剪纸的风格样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章楚楚意识到,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只是“会剪”远远不够,“传统的人物、动物、花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剪纸要‘活’下去,就要与时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她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剪纸作品,“比如这幅《黄帝缙云·人间仙都》创新使用多层剪纸叠加的技艺,在颜色运用上一改过去红红火火的传统风格,通过7种不同颜色的相互叠加,展现清新似水墨画的现代风格。”

除了不断思考非遗的“时代性”,章楚楚还探索让剪纸作品在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加持下,实现从小众爱好向大众市场的转型。

“大幅的剪纸作品耗费精力和时间,价格不菲,但普及性很弱。小件文创产品便于制作,容易实现量产,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章楚楚结合市场消费需求推出了剪纸冰箱贴、小摆件、台灯等文创产品,并为多家企业提供剪纸伴手礼和线上剪纸体验服务,靠着这门手艺,实现了160多万元的年收入。

许多民间技艺真正被重视,都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但观念上对传统技艺有了重视,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新生机。“换个角度想,濒危才需要保护。这说明它更弱势,更曲高和寡,同时含金量也更高。对年轻人来说,投身其中既是兴趣使然,也是创业之道。”章楚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丽水日报 刘雅倩 汪峰立 图 商政君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