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河文化:交通广播《1048文化保定》 时光和吴蔚 讲述《保定府河》

2024年10月24日,保定交通广播FM104.8《1048文化保定》,主持人:时光 和吴蔚 讲述《保定府河文化》音频↑

以下为本次讲座文字大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依托于京畿重地的区位优势,得益于昔日府河水运的便利,府河与保定古城的建立,与保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河城相依,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保定府河及其相关的文化。

吴蔚:府河位于保定境内,属大清河水系,府河水系中,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黄花沟为府河上游支流,护城河、徐河沟为府河分支等河流和防洪排涝的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堤等,河流密布,水网纵横。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发展的灵魂,府河原名一亩泉河,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因一亩泉河在灵雨寺的以下河段在保定府城南门外,故名府河,以上河段仍称一亩泉河。府河是一条以所流经的城市而命名的河,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地名录》上,以地名、河流命名的“府河”全国只有一条——那就是保定府河。府河源头一亩泉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量充沛,风景秀丽,是保定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美誉;府河是保定通往白洋淀和天津的黄金水道,历经过多次修治和变迁,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府河养育了古城百姓、见证了保定的足迹和历史变迁,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古城人民,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古城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古城保定因府河而发展壮大,因古城保定而兴盛不衰,府河是古城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古城保定的母亲河——府河,古代名称甚多,诸如卢水、沈水、一亩泉河、鸡距河、清苑河、府河等,其源头就是一亩泉及鸡距泉。

吴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沈水,后又称沈苑泊或西塘泊。北魏太和元年(477),划新城(今徐水)南部地置清苑县,因府河在清苑县境,所以它过去在史书中又称清苑河。郦道元《水经注》里称:清苑河发源于“北平县(今满城)”,“俗渭之泉头水也”。又因其发源于一亩泉和鸡距泉,故又称为一亩泉河、鸡距河。明代洪武元年(1368),保定路改设保定府后始称府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府河最大源头一亩泉河,历史上随着洪水或人工改造多次改道。原一亩泉河经高屯、周庄、张庄、边坨、西鲁岗、廉良、四里营、保定城北;后由一亩泉东南流,经南奇村北,至谢庄与南章村之间与鸡距河相汇(光绪《畿辅通志·舆地》);后又改一亩泉河道经南奇村南(称奇村河)、贾庄村西,与发源于孙家塘联宝泉和夏庄的鸡距泉汇合,经大车辛庄、崔闸、水埝头、西大园,过京广铁路,一亩泉河流到灵雨寺附近时,河水被一分为二,一股向南流入府河,一股向东绕西城、北城,徐河汇入,再绕东城、南城后流入府河称为护城河(1952年改由刘守庙西入府河)。府河上游除一亩泉河外还有两条支流:一是发源于满城县李铁庄村北洼地的候河,二是方顺河北支白草沟(又名小清河、清水河)。白草沟河在西五里铺村和候河相汇,继续东流汇入一亩泉河。一亩泉河纳入两河后,始称府河,府河起始端是今动物园西侧的一亩泉河、白草沟汇合处,终端为白洋淀入淀处。府河东流经天水桥、刘守庙、下闸、仙人桥,在平陵东黄花沟汇入,1960年前,经东安、南刘口村南、臧家湾汇入白洋淀。1960年,从莲花闸下800米处改道东北流,经小望亭、米阳村在南北刘口两村中间穿过,汇入白洋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从战国广养城、宋时的保州到元朝的保定路,明朝的保定府,清朝的直隶总督驻地,成为直隶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府河在历史上对保定古城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蔚:战国中期,燕昭王在府河之阳筑广养城(明弘治《保定郡志》),广养城遗址位于东高庄村东现长途客运中心处,城周五里,相传为燕昭王以善养马而筑此城,保定解放后废墟尚存。西汉柏陵侯于府河之阳的东、西高庄附近建柏陵城(清同治《清苑县志》),俗称空城,相传汉代赵敬肃王子刘终古(一记为吉)为柏陵侯,修筑此城,封域属中山国,柏陵城遗址位于今长城大街以东,至今红星路小学,北临东关大街,南逾红星路(今裕华东路),保定解放后城市建设时毁。

主持人:北宋建保州城后,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多次浚修鸡距、一亩泉河(即府河),保定作为军事重地,府河为防御与水运可以说是十分重要。

吴蔚:《宋史·河渠志》载:太平兴国六年(981),遣八作使郝守浚,“分行河道,抵于辽境者,皆疏导之。又于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即宋辽界河白沟)。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漕焉。”现在保定古城的前身和雏形亦为宋代所建的保州城,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地处宋、辽边界,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因该县为赵宋王朝祖陵所在地,故升为保州,而宋太祖故里和宋祖陵均位于府河岸边。宋淳化三年(992),宋将李继宣任保州知州、又转庄宅使时,曾“筑城关、设外濠、葺营舍千五百处,造船百艘,入鸡距河以运粮,人咸便之。”咸平六年(1003),知州赵彬召民工掘引徐河加大鸡距水的水量,“以息挽舟之役”《宋史·河渠志》,以利水运,广置水陆屯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钤辖阎承翰召军兵引赵彬堰徐河水人鸡距河,以减轻挽舟劳役。杨延昭任保州防御使时,曾凿河渠为水障,防敌骑入寇。

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陷保州,屠城三日,当时的保州成了一片瓦砾废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从满城移驻保州,“重辟保城,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水入城,疏渠立闸,建学立师,通商惠工,保以重兴,升州为顺天府。”

明朝实行“招商输粮与之盐”及“长运制”,顿使漕船大增。明代保定知府查志隆修建府河两座桥梁,修桥记中描绘当时的保定繁荣,“闹市商贾肩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元代之后,古城依托府河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府河沿岸的文明也因古城的壮大得以延续。

吴蔚:建于金代的刘守真祠,位于府河北岸,此处建有水路码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方圆乡亲群众乘船上庙,成为千百年来保定民间的一大盛事。著名作家苏叔阳、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田秀涓、著名作家纪晓岚后裔柳溪都动情地描述了对刘守庙会的印象。建于明代的灵雨寺,位于一亩泉河北岸,景色优美,乾隆皇帝曾二次驻跸于此。

主持人:府河上游的一亩泉河流域,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泉水喷涌、河塘绕村,稻花飘香。

吴蔚:这一带产的白莲藕、大荸荠很有名气,有民谚说,“有女要嫁南北奇,又吃莲藕又吃鱼”。府河不仅为保定古城一带发展渔业、种植水稻提供了水利条件,还发展了这里的桑麻纺织业。陈正在他的《东皋春雨》诗中对当时保定古城近郊繁茂的桑麻,这样描述:“细雨东郊润落花,田夫携手话桑麻。”

府河,对城内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须臾离不开的。当年,府河清水长流,虾游鱼跃,投网可得。那时,大清早儿,府河沿岸居民担着水桶到南门外天水桥取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清早儿的河水最为清冽甘甜。也有人拉水到城里卖,三枚铜钱一桶,而井水只卖一枚铜钱。蝌蚪正多的时节,有人就做卖蝌蚪的营生。卖主用细绳提着一只水罐,盛着活的蝌蚪。买主付了钱,就将抄到小茶盅里的绿豆粒大小的蝌蚪连水喝下肚,据说能消内热……在很多“老保定”遥远的记忆里,澄澈如洗、绿意荡漾、跃然灵动的府河,是他们童年最宝贵的记忆。府河不仅是这座古城的生存之源,更是保定人恋乡情感的归依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府河在造福百姓的同时,也历经许多沉重的灾难,仅史书上记载的保定辖区水灾就有228次。

吴蔚:明永乐初(1403),为调节府河水位,便利航运,在汤家庄建上闸,中杨村南建下闸(距刘守庙4公里),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2闸,并浚深河道。明嘉靖十六年(1537),为防一亩泉河泛溢,从清苑县青阳村至安新县老河头筑堤19公里。明末漕政腐败,水运衰落下来。

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堤高“一丈”,宽“一丈三尺”。清代乾隆年间直隶总督高斌、刘于义开启“引唐(河)济府(河)”的工程,方观承等疏浚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河及以下数十里河道,增加了府河水量;清乾隆十年(1745)、十七年(1752)、四十七年(1783)三次大规模修浚府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在同治十年(1871)二月十九日动工疏浚一亩诸泉和府河“一百九十余里”(到清河口),上游建蛮子营闸,下游建莲花闸等7座石闸,挖土21万多立方米,河水深达“七、八尺至丈余”,舟船畅行,八月二十九日竣工,仅清同治十年(1871)的一次疏浚府河上游诸泉和下游河道、堤、闸,花费白银26970多两。等曾多次进行开源节流,综合治理府河系统。为发展保定通往外地的水路交通,动用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向清政府《奏修治府河摺》中写道:“府河来源,常年畅旺,天津及南、北运河,米、盐、百货樯集省城。”修治府河成了历任直隶总督、清河道、保定知府等官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民国十年(1921)直鲁豫巡阅使曹锟治理府河水系。城南的府河码头,出现了“舳舻相接,樯帆如林”的繁盛景象。

主持人:清末民初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直隶(以及以后的河北省)省会屡次在天津、保定之间变换,两地的内河运输频繁,府河航运越来越重要。

吴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修建京(芦)汉铁路北段时,建南关府河码头火车站,运送修建京汉铁路用的物资,从天津港用木船运到府河南关码头下站装火车,再由京汉铁路保定南关支线运往修路工地,以至于府河码头两岸货栈、商店生意兴隆,保定和天津之间货物运输频繁。津、沪、青岛及国外生产的工业品从天津运至保定,分流入各个县乡及察南、雁北;保定地区及察南、雁北汇集的农副土特产品,也从保定的刘守庙码头装船向东运往天津;尤其是高阳、清苑、蠡县的土布由此运往西北、东北及河南、江苏、蒙古等地区,带动了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若上溯府河,可通白草沟河,向西经著名的古镇大汲店到方顺桥,通满城、顺平等县。昔日水上樯帆往来,码头上商贾云集,异常繁忙。府河码头成为历代冀中水陆交通枢纽。津保内河客运有了很大发展,筹建了机轮船航班业务。在近代史上,由直隶省行政公署和北洋政府海军部大沽造船所合资创办的直隶全省内河行轮局,在1913年筹备,1914年正式成立。行轮局正式通航的第一条航线即津保内河航线,于1914年6月3日试航,6月15日,搭客航行到文安县苏桥,从此,正式开始了旅客轮船运输,后很快延伸至保定。货运方面的机轮船拖带运输亦非常重要。总之,保定内河航运对这一带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府河给保定人打开了一扇“向外看”的天窗,荡涤了原本保守的传统观念,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随之悄然变化,使保定迈上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

吴蔚:府河沿岸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学堂蒙养学堂、中国最早的地方大学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中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直隶高等农业学堂、蜚声海内外的私立同仁中学、民国河北省综合大学河北大学、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直隶第二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等等都诞生于府河之畔。

府河沿岸还是近代工业萌芽之地,建于1917年的保定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使我市从此进入电力工业时代;建于1919年的乾义面粉公司采用电力加工面粉,在当时省内生产规模最大,结束了我市用人力加工面粉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如今保定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其亮点是与府河水系园林密切相关的。

吴蔚:府河在滋养民生、惠及百姓的同时,也为古城造就了优美的水系景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著名诗人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载:“乃度地之势,作为新渠,凿西城以入水,水循市东行,由古清苑几百举武而北。别为东流,垂及东城,又折而西,双流交贯,由北水门而出。水之占城中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为柳塘、为西溪、为南湖、为北潭、为云锦口。当夏秋之交,荷芰如绣,水禽容与,飞鸣上下,若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舟行其中,投网可得鱼……”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元初在重建保州城的同时,大规模地开挖了城内河道,引鸡距泉和一亩泉水入城,使城内水面达十分之四。

明朝和清朝学者更是用大量诗句描绘了河流的美丽。明石珤诗曰:“鸡距泉流绕郡城,萦回合抱又东倾。涌珠泣学鲛人泪,彻鉴魂消牛渚精。鹭影翩跹云里泛,橹声欸乃镜中行。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缨。”清代内阁学士郭棻诗曰:“城下珠泉泉外城,急湍疑沫若相倾,穿田鹅栅金沙细,近水人家石磴精,苇墅牵麻波上过,渔船载网月中行。两三闸向城隅转,遥见东皋种马缨。”两诗都描述了一亩泉、鸡距泉水环绕当时的保定府城的美景,既看到用芦苇和麻搭起的渔家“别墅”,在月中载网波上行的清贫和勤劳的场景,又可听到渔歌互答的幽兴。尤其天空中在云里飞来飞去的鹭鸟的影子,当听不到河中行船的橹声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则是鹭影和船影恰似行进在明镜里的画境。这是多么美妙的写照。

西刹秋涛,是指保定西城墙外西下关灵雨寺一带的景观,位于一亩泉河进入府河大闸的北侧,今天是八中与十方商贸城地域。这一景,在明代万历《保定府志》标明是“西塘早稻”西塘,是指一亩泉一带那里的香稻米,八月就能成熟,后来,“西刹秋涛”取代了“西塘早稻”。古时的府河上游叫一亩泉河,也叫鸡距河。泉水汇集,日夜流淌,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流到灵雨寺(今二中分校)附近,夏秋之际,河水泱泱,遇到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浪涛奔涌,水声轰鸣,有时水漫大闸,一派动人心魄的景象。“西刹”又是怎么回事呢?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郑洛的私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建成灵雨寺,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此设行宫。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的大潮中,直隶省于此在全国率先创建畿辅大学堂,1902年,袁世凯在此创办直隶高等学堂。因为有灵雨寺,又在城西人们谓之“西刹秋涛”。西刹秋涛已经远去,景观不存但关于它的记忆,还留存于方志典籍和优美诗文中。清代诗人时来敏有《西刹秋涛》诗:”飒飒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缈缈逐烟飘。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钟声送晚潮。”

元代起,引一亩泉水进城经古莲池后汇入府河,使这座享有“涟漪夏艳”美誉的全国重点园林历久不衰;民国时期曹锟在府河两岸建立城南公园(俗称曹锟花园),后改称人民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在护城河沿岸相继建立东风公园和滨河公园,从而奠定了我市园林城市的基础。

主持人:府河是保定城市发展的见证,过去无尽的繁华,她都曾在默默岁月中细细品味。府河两岸也是保定红色文化历史的沃土,红二师“七六”护校烈士,敌后武工队不怕牺牲奋勇抗日,八路军在南关火车站击杀日本天皇的替僧……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里发生,在这里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蔚: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对府河天水桥上游进行整治,挖土6000立方米。1960年,为扩大唐河泄水能力,结合津保航道治理,于莲花闸以下800米处开挖府河新道(亦称唐河下口),向东北至安新县建昌入白洋淀。由于 1963年洪水侵袭,堤防遭严重破坏。1964年4月15日至6月5日进行复堤,清苑县组织民工实施。左堤:仙人桥到刘口村东北三角堤长18公里;右堤:仙人桥至莲花闸,长4.3公里,共完成土方14.37万立方米,用9.24万工/日。1975年春,“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望都、清苑、蠡县、新城4县民工对府河进行扩挖深槽工程(即航道整治工程)并筑复左堤。自焦庄船闸至安州船闸,长27.3公里。河底无坡,高程4.1米,底宽12米。同时,将金线河入口上移与环堤河并为一口入府河。1979年春,清苑县组织2000人对府河进行清淤。因施工期间降雨多,难度大,未按计划完成。实做土方18万多立方米。同年,于焦庄旧船闸下游建新船闸(闸底板高程 4.5米)1座。为提高旧闸至刘守庙一段水位,新闸下游左岸建扬水站1座,将水扬至闸上游,扬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2处建筑物工程均于该年汛后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喟然长叹的是,到20世纪60年代,府河的美景开始一点点凋残。1960年以前,府河清水长流,虾游鱼跃,投网可得。航船东可达天津,上溯西、北可通满城、顺平(完县)、易县、唐县,码头上更是商贾云集,货栈、客店鳞次栉比。1954年至1958年观测府河年均径流量1.69亿立方米,最大流量240 立方米每秒。1958 年后,工业迅速发展,废水随增。1965年至1988年,多干旱年,连年超采地下水,泉水断流,河内污水黑臭,鱼虾绝迹,商船不行。昔日鱼跃清流、水鸟飞鸣的画境渐渐消逝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古城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保定的兴盛,却逼退了府河的美丽。为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保定市在府河上游的一亩泉河附近设置了8家包括纺织、印染、化工、造纸、机械等行业在内的大型工业企业,加上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气候的干旱,使这里的水位急剧下降。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保定市西部的泉眼干涸,府河水源锐减,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也出现了干淀现象,府河通航能力迅速下降并很快断航。

与新开发的城区相比,如今府河两岸的建筑稍嫌陈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它不再是城市生活的重心,但作为保定人的情感所系,府河不能消失,它更需要在重生中体现新的价值。纵观古今,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为有丰富水源的滋养而蓬勃发展。府河,日日夜夜,千年奔流,目睹了冀中大地的沧桑巨变。而合理利用水资源乃是进行古城建设,振兴善美保定一份长久而宝贵的财富。通过引进新水源、污水截流、河道护砌、河床清淤及景观建设等措施,重现当年“西刹秋涛”“鸡水环清”的美景,是保定人的期盼。

主持人:近年,市领导关注民生,重新规划,下大力量治理府河。府河片区拆迁改造工作作为重点项目,已取得突破进展,新建的府河公园已经呈现,府河还清已见成效,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往日古城“鹭影翩跹”,“橹声欸乃”的水城美景,那盈盈碧水绕古城的诗情画意即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