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团队目前仍在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严控感染、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脏器功能的维护等。

撰文 |凌骏

今日(25日),“医学界”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处获悉,经过11天的救治,备受关注的“绍兴烧伤母亲”黄女士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创面愈合情况进一步向好,有很大可能大大减少植皮面积。

一周多前,黄女士在家做饭时遭遇煤气爆炸,巨大的火焰瞬间喷出,导致黄女士全身烧伤面积达到65%。受伤后,黄女士忍着剧痛,第一时间抱起孩子离开危险区域,这一举动令无数网友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监控画面

浙大二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王新刚主任医师告诉“医学界”,这两天,黄女士已经主动要求进食,并能和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层面,这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全身烧伤面积65%

王新刚告诉“医学界”,黄女士的头面颈部和四肢被严重烧伤,刚入院时部分烧伤区域呈“苍白状态”,这意味着烧伤深度较深。“同时,她在火场中救孩子的过程中,肢体接触还造成了一些皮肤水泡的破裂和脱落,创面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监控画面

“她刚被送到急诊抢救室的时候尿量也很少,因为重度烧伤患者的皮肤屏障会被严重破坏,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并造成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据王新刚介绍,医院迅速启动了严重烧伤救治流程,急诊团队第一时间对黄女士开展伤情评估,开放静脉通路进行容量复苏补液治疗。

由于患者颈部存在较为广泛的烧伤创面,为防止出现吸入性损伤导致的窒息,医务人员又实施了预防性气管切开。

王新刚介绍,在观察到补液容量达标、黄女士慢慢有尿液排出后,救治团队紧接着又对创面进行了临时清创和包扎,随后转至烧伤ICU继续救治。

在特重度烧伤救治中,患者的最大风险来自感染,包括创面感染、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源性感染等。

据王新刚介绍,在烧伤ICU治疗期间,除了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医院还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隔离防护措施,“所有进出病房的人员,都要穿上隔离衣和佩戴防护手套,包括深静脉置管管道也会定期更换,保证呼吸道、尿路等的通畅。”

此外,持续性的补液也是重度烧伤救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补液不足无法扭转休克状态,过度补液则会造成液体负荷。幸运的是,结合救治团队既往的临床经验,以及实时的血流动力学等监测,黄女士休克期度过平稳,为后续治疗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10月19日,烧伤后第五天,医疗团队评估时机成熟,为黄女士进行了第一次手术。

煤气的高温火焰导致的皮肤烧伤往往是混合性烧伤,不同区域烧伤的深浅、严重程度不同,因此王新刚表示,“手术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清除坏死组织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仍具有活力、有望自行愈合的组织,最大程度减少后期可能需要植皮的面积,同时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治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学科专家的讨论,团队决定开展烧伤“磨痂术”。

“通俗而言,就是在麻醉团队的支持下,手术医生用一种特殊的医疗器械,磨去伤口表层的坏死组织,并保留有生机的真皮深层组织。”王新刚说,作为烧伤救治中标准化的手术范式,磨痂术的效率高,出血极少,有助于促进浅度创面自行愈合,同时大大节省治疗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丈夫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患者在浙大二院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用“钢丝球”搓皮肤,一直搓到见血为止。连日来,这一说法被网民广泛讨论。

对此,王新刚解释称,“深度皮肤烧伤的手术治疗中,用如金属丝球、磨削器等工具,打磨患者烧伤创面的方法,被烧伤医学定义为‘磨痂术’。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精准地去除患者皮肤表面的坏死组织,尽可能保留患者尚存活力的皮肤组织,激发皮肤组织自身活力,让它尽可能自愈。”

更重要的是,“磨痂术”的整个操作是在麻醉下进行,并非网传的“非人折磨”。

得益于生物材料学的飞速发展,针对黄女士严重烧伤的部位,医务人员还为其使用了基因工程活性猪皮进行临时性有效覆盖,“这不仅可以防止伤口感染,还可以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相对湿润的微环境,并加速愈合过程。”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王新刚告诉“医学界”,术后,团队又对黄女士进行了悬浮床治疗,通过减少卧床时的接触面积、增加空气对流,促使全身创面相对干洁,进而减少感染机会。

10月23日,术后第9天,团队评估黄女士已感染指标控制良好,及时停用了抗生素。

烧伤面积100%,也能成功救治

意外发生后,黄女士的救治情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收到了来自大量爱心人士的善款。

“截至目前,她的整个救治过程是比较流畅的,按部就班推进,但由于突然遭受如此大的创伤,再加上对‘毁容’的恐惧,起初黄女士一直处于较为‘惊恐’的状态,心理状态不佳。”王新刚表示,“因此,我们的心理康复团队也全程参与治疗,对她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

事实上,虽然黄女士属于特重度烧伤,但在浙大二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所有烧伤患者中,仍属于“中等伤情”的患者。

据王新刚介绍,仅在去年一年科室收治的患者中,烧伤面积50%以上的就超过50位,占比接近一半,还有将近1/4以上的患者烧伤面积超过80%。

尽管面对着大量危重症烧伤患者,但作为一个成立已有66年的科室,过去数十年间,浙大二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的平均救治成功率在全球位居前列。

今年5月,王新刚应邀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欧洲伤口管理协会第34届会议”,系统性地阐述了“以烧伤创面处理为中心”的重症管理理念,并展示了8例烧伤面积在92%-100%的特重度烧伤患者成功救治案例。从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七日管理方案”,到非止血带下肢体电刀切痂技术,到自异体条皮双螺旋快速植皮技术,再到烧伤患者的系统性康复治疗,系统介绍了浙大二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在大面积烧伤救治方面的经验。

王新刚告诉“医学界”,烧伤患者早期精确的伤情评估、补液复苏和抗休克治疗,对后续救治的开展以及良好预后至关重要。“不少患者受伤后,都会先被送至就近的医疗机构,这就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并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烧伤应急处置能力。”

黄女士也是在当地县级医院经过初步的急救处理后,才进一步转院至浙大二院。据王新刚介绍,近年来,科室联合省内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录制了一系列烧伤诊疗管理和技术实施的线上课程,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基层医护人员,定期参加相应课程的学习。

王新刚表示,得益于及时、精准的救治,黄女士的恢复情况逐渐向好。目前,团队仍在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严控感染、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脏器功能的维护等。

而针对备受公众关注的面部恢复情况,王新刚则表示,“多少会有疤痕,但医院已经采取最好的创面覆盖治疗措施,希望能在后续的1-2周内加速创面愈合,尽最大可能减少疤痕遗留。”

来源:医学界

责编:汪 航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