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口中的非典型芯片公司,如何讲出一个完美的智驾科技样本。
以下是正文:
2012年的中国,深度学习还是非常小众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机构关注这一领域。
而同一时间的大洋彼岸,杰夫·辛顿和他的两名学生在 ImageNet 图像识别比赛上拿了冠军,并发表论文介绍了冠军算法 AlexNet。
这让时任百度多媒体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前身)负责人的余凯十分振奋,并马上给辛顿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想要深入合作的想法。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场发生在美国加州太浩湖畔的秘密竞拍、一个未来数十年将火爆全球的研究方向,将就此拉开序幕。
而当余凯背着一包美金代表百度奔赴太浩湖哈拉斯赌场参与竞拍时,才恍然发现,辛顿在收到自己的邮件后,显然还联系了谷歌、微软和DeepMind等一众公司,这三家也应邀来到了牌桌上。
故事的结局是谷歌以 4400 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杰夫·辛顿和其两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拉开了一众全球高科技公司关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竞速与人才争夺。
但对余凯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亲眼见过国际巨头争夺战的李彦宏开始下定决心发展深度学习。2013 年 1 月,百度宣布组建 IDL,余凯担任常务副院长。
在百度IDL的这段日子里,余凯观察到一个事实:GPU 运行深度学习算法的效率是 CPU(中央处理器) 的几十倍,但是 GPU 本来是为图形渲染设计的,所以,用 GPU 做深度学习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那么,能否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加速芯片,会不会效率更高?
一个软硬“适配”的想法、一家算法+芯片基底的公司、一个中国深度学习芯片创业的赛道,开始徐徐展开。
光阴荏苒,2023下半年,当地平线余凯还在各类演讲上大谈“技术不是护城河”的时候,J6尚在孕育之中、端到端没有火爆、SuperDrive尚未发布,不少Tier2还在执着于把产品打进车厂。
直到2024年上半年到地平线正式上市的这段日子里,那个曾经起源于太浩湖畔的想法、那个在百度IDL开始就开始萌生的方向,才开始被完全体的地平线展现在整个行业面前。
也正是在这半年,迷雾散开,整个智驾行业格局逐渐出现头部效应,业内流传甚广的“地大华魔”,也都纷纷在软硬件生意和生态建设上加速发力,而这些,还仅仅是地平线所讲故事的一部分。
在如此背景下,10月24日,地平线正式走入港股市场,带来了今年以来少有的颇具想象力的故事。
01
SuperDrive厘清了未来五年的智驾科技路线
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初期,与其他细分芯片产业的渠道体系极为类似,汽车市场也围绕智驾芯片逐渐形成了“芯片原厂-方案商-主机厂”的产业链条。
但一个尖锐的问题像定时炸弹般埋在整个链条之间。
某位知情人士曾向芯流智库透露,地平线最开始也按照这一路径与方案商和主机厂展开合作。
但矛盾在于,车厂项目迭代要求不停解决corner case,持续下去对方案商的资源要求非常大,随着合作逐渐进行,后者往往会逐渐跟不上项目节奏。
在此基础上,主机厂开始有了意见,“我只相信地平线,能不能把算法一起做了。”
这一时期,软硬件解耦的大背景下,“一个方案出了问题究竟是谁的问题”也困扰着各大供应链厂商。
做软硬全栈、深度适配的想法在这一时间开始愈发强烈,同一时间,苏箐加入地平线,领衔软件算法建设。加上地平线此前已经积累多年的软件算法解决方案经验,软硬全栈的想法开始加速落地。
行至SuperDrive阶段,体系化适配软硬件的高阶智驾产品已然成熟。
自2023年10月地平线正式启动SuperDrive项目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实现全国泛化,且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标准版量产方案,并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基于过去的芯片理解和持续的算法适配,SuperDrive作为地平线自研的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开始试图在所有城市、高速公路和泊车场景中实现流畅和拟人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也为公司提供了第二条增长曲线。
这一逻辑在当前的智驾芯片市场颇具远见——理解芯片,本身就离不开理解算法。
要成就用户“好用”和“爱用”的高阶智驾产品,必须从芯片和算法的本征特质入手,做到两者的强耦合。这也是包括地平线在内,所有厂商都应该思考的软硬全栈打法。
在以上逻辑的推动下,“智驾平权”才能被顺水推舟地解决。
智驾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高价位段车型,但要达成下沉,就要精准卡位成本控制能力,这意味着公司必须要形成智驾产品的规模化,降低单车智驾成本。
基于这一需求,以SuperDrive为代表的高阶算法方案布局无疑能加速和芯片产品一同形成规模化上量。
02
上市后的财务走向
在以上商业模式和第二增长曲线的加持下,地平线上市后,财务业绩表现预期会解决几点重要问题。
首先,亏损收窄。
事实上,地平线的亏损本身在2021-2023年就不断收窄,收入则在高速扩张。
从招股书看,在剔除股份支付、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后,地平线2021年至2023年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11.0亿元、18.9亿元和16.4亿元,今年上半年为8.0亿元,同比收窄19.3%。
与之相应的,地平线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4.7亿元、9.1亿元、15.5亿元,三年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82.3%,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更是同比狂增151.6%达到了9.3亿元。
毛利率方面,2021年-2023年,地平线毛利率分别为70.9%、69.3%及70.5%,2024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增至79.0%,保持了稳定的盈利能力。
而推出SuperDrive形成完全体智驾科技公司之后,预期带来两大改变:
一方面,体系化作战形成的规模降本能力增强,能够有效摊薄可变成本、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其前期亏损背后的研发投入已经形成了能够反哺收入的有效战斗力,丰收的季节将很快到来。
其次,从“大客户”走向行业。
事实上,前几年属于各家智驾科技公司的起势期,这个时期在意的不是大客户是谁,而是有没有大客户。在前几年打出品牌影响力的厂商,无一不是先做成了某爆款车型,然后以点带面达成普及。
前几年没有大客户的智驾科技公司,可能都很难走到当前的牌桌上。
其次,地平线的大客户伴随智驾市场的发展周期存在比较明显的历年变动,这也意味着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度目前已经不是地平线所需要担心的问题。
此外,客户数量在新的产品方案商业模式下迅速扩大。据地平线最新招股书,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已经获得27家OEM(42个OEM品牌)采用,装备于290款车型。
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地平线的前五大客户收入份额分别为60.7%、53.2%、68.8%及77.9%。预计未来客户集中度也将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而稳步下降。
未来,高阶智驾市场的大盘仍在扩张,发育的时间会更短,各司其职的定位会更突出,头部厂商、中腰部厂商的定位预期将逐渐明确。
可以预见的是,更高的市场份额、更快的智驾科技迭代,倒逼着业内有公司要承担这一任务,因此头部厂商的业绩确定性在近几年预期都相当强。
03
行业需要一家“撑高天花板”的智驾科技公司
当前各家技术能力逐渐成熟,高阶智驾方案在大方向上逐渐趋同,怎样才能从本质上避免新一轮的内卷?
基于此,讨论如何才能撑高国产智驾市场的“天花板”至关重要。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意味着通过软硬件深度结合和优化,从高速扩展到城区,甚至更复杂的路况,提升C端的体验与实感;另一方面需要打通感知、预测、规划等车端的诸多要素,让车厂真正放心将这部分工作交给供应商。
这些都要求供应商同时具备对软硬件的深度理解、规模量产验证能力、数据反哺能力,以及熟悉车厂的真正需求。
如此背景下,地平线在拥有足够资源的同时,倾全公司之力去打造软硬一体的智驾标杆,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为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行业有了一个在硬件、软件等智驾各个角度都有模版、有经验的标准方案,全生态企业就都能实现快速复制,加速高阶智驾方案被接受和量产落地。
与此同时,地平线本身一直坚持做Tier2,已经携手产业链上下构建了业界最为高效、成熟、开放的软硬协同生态体系,广泛链接包括车企、软硬件Tier1、ODM、IDH、芯片、图商、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伙伴超200家。
一旦SuperDrive产品成熟、落地、量产,会形成源源不断的经验赋能行业伙伴。长期来看,这意味着更多厂商在拥有固定范式后能够各司其职,专注于价值链中自己的那一节点,从而与其他厂商形成细致有序、共荣共存的分工链条。
从这一点看,软硬全栈-标准方案样板间-产业链生态-智驾共荣,伴随着SuperDrive的到来套上了环环相扣的战略意义。
04
尾声
拥有以上特点的地平线,在上市之后无疑会加速形成商业反哺。
对于行业来说,当头部玩家把高阶智驾带起来后,行业在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一众供应链厂商实际有了更多机会,热火朝天、耗资百亿的车厂们也能够在是否要做自研这件事上有更多选择。
这让当前“方案商揪心项目、芯片商争抢定点、车厂竞速自研”的固定模式有了更多可能。也让汽车行业从目前人人紧绷、濒临悬崖边上的竞争格局中缓解出来,逃离一些无序竞争。按照余凯的说法,“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Stay in the game.”
过去10年的智驾行业,经历过融资难题、方向转型与现金掣肘。如果说要找一个真正的黄金商业化时期,无疑是当下:车企有明确需求,量产落地型公司开始斩获回报。
当头部开始加速拉动市场,整个产业将变得更加宽松。这次港股上市,应该是地平线和整个市场都乐于看到的事情。
在产品、技术、生态铁三角的加持下,地平线看似“非典型”的故事,实际讲出了一个完美的智驾科技公司样本。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近况(不建群),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
- XINLIU -
喜欢就奖励芯流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