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年轻人和朋友向我提问,比如企业如何发展?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在当前股市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人常常会问我:“我应该买什么股票?如何才能赚钱?”这些问题我能遇到,我相信其他人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人希望得到一些建议。那么,是否可以给出建议呢?当然可以,因为建议的好处在于,一旦对方采纳,它可以直接帮助解决问题。
但是,今天我想强调的是,尤其是在涉及股票投资等领域时,与其给建议,不如帮助对方实现改变。因此,给建议和给改变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怎么通过给予改变达到帮助他的目的?本文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面对问题,给建议的优与劣;第二,为什么改变比建议更有效?第三, 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实现改变?第四, 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改变优于建议”的方法?第五,基本结论。
一、面对问题时,给建议的优与劣
在生活中,比如有人想要报考志愿,问:“我应该报考哪所学校?”这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你是直接告诉他报考哪所学校,还是引导他去思考其他因素呢?如果你直接告诉他报考哪所学校,这就是一个建议。但是今天的主要话题是,在当前股市较为活跃的情况下,很多人想赚钱,就会问:“买什么股票好?”如果你告诉他哪只股票好,这是一个建议;同样,告诉他哪只股票不好,这也是一种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明显的价值判断。
我今天想探讨的是,给出建议的优缺点。比如,有人问我应该报考什么专业,我可能会给出建议,比如北大和清华哪个更好,或者某所学校的选择是否合适。那么,给出建议的好处是什么呢?
给出建议的好处在于,对方不需要自己进行太多思考。如果他信任你的建议,并且建议切合实际,他就可以根据你的建议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是给建议的一个优点。然而,给建议的缺点也同样暴露出来。假设某个孩子考试成绩很好,那么他该报考北大还是清华呢?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如果你建议他报考清华,并且给出了充足的理由,这个建议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此前有一名女孩考上了北大光华,学习金融。但她在大三时选择了退学。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困惑。首先,考入北大非常困难,而她在即将毕业时却选择退学,这意味着之前的三年学业白费了。那么,她之后的选择是什么呢?她回家后重新参加高考,最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进入医学专业,选择硕博连读,未来从事医学研究。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即使当初你建议她选择北大金融专业,振振有词,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退学。这背后暴露了一个问题:你的建议是否真正符合她的内心需求?
尽管这个案例是个例,但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建议的正面和反面作用。如果她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你的建议可能会强化她的选择。如果她本来就想报考北大,而你分析北大的优势,建议她报考北大,这会强化她的决策。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一个已经考上北大的学生最后却选择退学呢?这说明,在建议背后,她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于是做出了改变。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你给别人建议时,如果建议与对方的内心需求不符,对方并没有完全接受你的建议。一旦有一天他意识到有了新的选择,比如他想学医,发现金融不好找工作,或是金融行业内卷,你当初的建议可能就会对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想说的是,有时候我们以为在帮助别人,给出建议。但实际上,这种建议可能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和想法,武断地给出建议,反而会带来伤害。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给出建议表面上让对方省事、不用思考,直接采纳建议。但它的坏处在于,一旦对方难以理解你的建议,或者发现建议存在缺陷,他可能会埋怨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建议有哪些理由和根据,这个建议使他缺少能力和资源支撑,进而感到无助。这就是建议可能带来的伤害。
这就是我今天想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比给建议更好的是帮助他人实现改变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前文中提到了一个人向你提问时,你给出的回答可以是建议,例如告诉他应该选择北大而不是清华,这就是一个建议。然而,今天我想讨论的是,改变比建议更为有效。
什么是改变呢?我在与助理交流的过程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的助理持有一只股票,他问我:“这只股票是该继续持有还是该卖掉?”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你建议他卖掉,结果股票上涨了,他可能会埋怨你;如果你建议他持有,但后来股票下跌了,他也可能会埋怨你。即便你建议他卖掉,后来股票真的下跌了,他也许会感谢你。你会发现,建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结果,而这种情况下,给建议的风险非常大,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是“给改变”呢?
当他问你是否应该买入或卖出时,你可以反问他,持有的理由是什么?让他自己进行分析;同样,如果他想卖掉,也让他阐述卖出的理由。通过他的叙述,你可以帮助他分析持有的理由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根据你掌握的信息告诉他,如果继续持有,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卖出,又可能会发生什么。然后哪些是判断,哪些是猜测,你帮助他理解这些因素,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
这样一来,在你的引导下,他就能做出独立的决策,明白自己基于什么理由做出选择,并在未来发生某些变化时,知道何时做出调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改变:他通过你的分析建立一套判断股票是否该买卖的策略。通过多次这样的引导,他不仅得到了一个结论,还学会了得出正确结论的分析方法。正如俗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改变特别有意义。
如果每个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找到正确答案、判断依据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决策,孩子就能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这就是一种认知的改变,它能够使人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升。
通过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当你直接给出答案时,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对方的思考。而如果你能够帮助对方理解他的认知缺陷,教会他应该关注哪些信息,寻找哪些依据来做出决策,这就是改变的核心问题。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是否理解了我所讲的“改变”的内涵。显而易见,重视帮助他人实现改变的人,比那些只会给建议的人高出一个层次。帮助别人改变,实际上是在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案例研究来让人们理解决策背后的逻辑,最终达到提升的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给建议不如帮助他人实现改变的核心思想所在。
三、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改变”背后的一种能力?
当别人向你提问时,你直接告诉他答案,这是基于你的思考做出的建议。做与不做,这就是你给他的建议。然而,按照本文的讨论,我们想表达的是,当你遇到问题时,与其直接告诉对方答案,不如教他如何思考问题,应该依据什么去做决策。你可以引导他分析,判断依据是想象中的还是确实可靠的,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可靠性。
当你把这种分析方法传授给提问者时,他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可以使用这种“改变”的方法分析原有的认知。他可以问自己:持有一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在持有的过程中,哪些理由得到了强化,哪些发生了改变?是继续持有,还是应该卖出?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回到我们最初的例子——报考北大还是清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问:报考北大的理由是什么?这些理由与个人的客观条件是否匹配?未来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如果是报考清华,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能否帮助实现他的目标?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他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大家能够理解我所讲的内容,就会发现,直接给出建议是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剥夺了对方思考问题的机会。而“给改变”则是通过分析建议的由来、背后的依据及其信息的真伪对错,帮助对方掌握做出决策的过程和细节。
尽管“给改变”相对繁琐复杂,但它带来的价值巨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回答前面提到的问题,还能赋予对方一种深层次的能力。当孩子问你该考北大还是清华时,通过这种方法,他不仅得到一个答案,更能学会分析决策的整个过程。同样,当他在考虑买哪只股票时,你不要直接告诉他该买哪只,而是告诉他如何选择股票,依据是什么,选择的背后逻辑如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以及该如何应对调整。
很明显,用这种“给改变”的方法去培养孩子,他将会获得分析能力、信息获取和甄别的能力,最终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主见。当他遇到问题时,他能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老师和父母能够给学生或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我今天想讨论的重点。
四、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员工和孩子?
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当问题出现时,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直接给出建议和答案,另一种是引导对方理解形成建议和答案的过程。我们的结论是,帮助别人理解和掌握形成建议和答案的过程非常重要。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当注重培养他们形成建议和找到答案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基本结论。
同样,领导在培养员工时,也应该侧重于培养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形成建议和找到答案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这一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反思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许多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他们往往满足于直接给出答案,甚至是发号施令。因此,很多孩子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许多建议,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
在管理过程中也是如此。我提到这里时,想到“是给建议还是给改变?”这实际上在心理学中有一门专门的课程,叫做“教练技术”。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如何通过方法引导,正确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对孩子、员工、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能力。谁掌握了这项能力,谁就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五、几个结论和启示
通过前面讨论的“考北大还是清华”的问题,以及“买股票是留着还是卖掉”的问题,我们得出了一个简单的做法:直接给别人建议,比如告诉他们:“考北大更好,我的理由是什么?”或者“你应该持有这只股票,我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然而,按照本文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在问题产生时引导他人思考,基于决策过程,探讨为什么选择北大,理由是什么,未来有哪些信息可能发生变化,一旦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最终结果会更加理想。就像之前提到的那个考北大的女孩,三年之后又去考上海交大。如果当初在高考报志愿时,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清晰的回答,或许就不会出现中途换学校、浪费时间的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生活中很多人热衷于给建议,这种方式虽然省事,但遇到问题的人并没有真正进步。第二,给出改变的方式虽然效果更好,但它需要一个复杂的交流和分析过程,甚至是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最终结果会非常好。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应该逐步从直接给建议转向引导孩子分析建议产生的过程,从而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甄别的能力,以及调整建议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职场中,从长远来看,应该更加重视通过“改变”来提升员工能力,而减少直接给出建议。只有这样,员工的职场能力才能得到持续提升。
这就是本文的重要结论,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