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ZJUSOM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数次面临各类挑战,是无数先辈的勇敢跨越与大胆“走出去”,才使得人类社会迎来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蓬勃发展的今天。
但“挑战”从未远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织演进,我们需要再一次勇敢“走出去”、跨越边界,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为服务国家需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战。
但在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面临阻力,我们要如何突破阻力?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是否是企业的迫切需要?
日前,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Leading Across Boundaries: The BEST Approach”IAB十周年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浙大管院副院长黄灿教授就跨学科研究的合作障碍与应对办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商学课程设计、技术成果转化等话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Andrew Rose,斯洛文尼亚国际发展管理中心布莱德管理学院院长、新兴经济体管理发展国际联盟主席Danica Purg,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王建宙进行深入对话与交流。
圆桌论坛由黄灿教授主持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他们,结合各自的实践经历与感悟,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走出去】特别策划第二期专题,我们将呈现这场有关“跨越边界”的对话。
(以下观点整理自嘉宾现场演讲,问题由黄灿教授提出)
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何消除障碍?
Q1
Andrew Rose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
“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是差异,鼓励自由探索很重要。”
跨学科研究可以激发创新与创造力,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很多复杂问题,要完成一项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的确不易,但这也意味着它将带来非同寻常的影响。
相对来说,在商学院之外开展跨学科研究更简单,因为商学院里大多都是社会科学家,他们所做的研究在类别上多少有些相似,做跨学科研究注定会比较难。在我看来,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在语言表达、思考问题、科研训练的方式与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要开展跨学科研究,需要他们使用同样的科研语言与研究方式。
尽管这一障碍非常大,但也并非无法消除。比如上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学者,他们共同研究了一个跨学科的话题,即“为什么有的国家会成功,而有的国家会失败?”他们一位来自经济学领域,一位来自商学领域,还有一位来自政治学领域,从学科背景和研究的问题上来说是非常跨学科的,但他们在研究中用了同样的方法论,说了同样的语言,对同样的事情感兴趣且在研究中同样严谨,这非常罕见,但却也用实践证明了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可以协作开展跨学科研究。
在消除障碍方面,作为商学院院长,我认为鼓励学者们自由探索很重要。我常常会鼓励学者们多去做高质量研究,但从不会专门去引导他们具体怎样做,因为我也不确定哪种方法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有效。在我看来,商学院的管理者应该谦逊且包容,鼓励学者们去研究有趣、有价值的问题,无论是跨学科还是单一学科,都不要去干涉太多,尽可能减少高质量研究产出路上的阻碍。
Danica Purg
斯洛文尼亚国际发展管理中心布莱德管理学院院长、新兴经济体管理发展国际联盟主席
“我们要做的是引进人才,并帮助他们了解彼此的研究。”
我建立布莱德管理学院时有个很大的抱负,就是要建立一所绝对高质量的学校,让全世界的学生来到这里学习。但当时布莱德管理学院还没有管理方面的师资,而我本人是政治学领域的博士,对管理了解也不太多,所以我从世界各地引进了最好的老师,因为我始终相信,“Only the best is good enough”。
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布莱德管理学院变得与众不同。最终我选择了从我最了解的人文科学领域切入,将人文科学、领导力、可持续发展与伦理等作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
一开始,我们也想尝试如何整合这些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但我们没有相应的人才。所以对我来说,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是引入这些人才,并让来自不同学科的人才能够了解彼此的研究,碰撞跨学科研究的火花。
在应对方面,我有两个做法,一是建立跨学科师资团队,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引入学院;二是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推进老师们对彼此研究的了解,比如我们所做的隐形冠军方面的研究,服务了全球众多创新型公司发展,这项研究的背后,就有我们与浙大管院的跨学科合作。
在我看来,跨学科研究虽面临很多障碍,但也包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企业经营者如何看待商学院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教育?
Q2
王建宙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跨学科人才是企业长期以来的迫切需求。”
作为管理实践者,我认为浙大管院提出并落实的“学科交叉BEST战略”是非常好的战略,是对企业发展需求的回应。因为很多企业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懂技术的人不懂管理,精通管理的人不懂技术,这一问题对企业发展而言极具负面影响。
比如一个财务人员若不懂公司的技术流程,就不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反过来,一个技术人员技术再好,若他不懂得管理,就不知道怎么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所以每当商学院的老师们问我“你对商学院培养学生方面有何建议”,我都会说,希望你们培养的毕业生既有很雄厚的管理知识,也能够在技术、工程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因为这的确是企业长期以来的一个迫切需求。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们最喜欢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他的本科是通信工程或电子工程,他的硕士是MBA,如果他能在本硕博任意一个阶段掌握跨学科知识,那将在企业界备受欢迎。
企业在跨越边界方面是否也存在阻力?如何应对?
Q3
王建宙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人才欠缺与协调成本过高是企业跨界的最大阻力。”
跨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常态,每个企业如今都不可避免地要跨界,而每个企业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来,所以就需要跨界合作,通过合作的方法来交叉融合。
以我最熟悉的手机为例,现在全世界50%以上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虽然手机听起来只是电子产品的制造,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比如半导体、芯片、电子电路设计、操作系统、电子元件,还有玻璃、塑料、金属,且它们每一个都很重要,不可或缺。
如今很流行的折叠屏手机,我们很早就有这一技术,为何现在才出现?问题就出在玻璃上。因为屏幕能折叠,但玻璃折不起来。所以人们研究用薄膜替代它,但薄膜是高分子产品,它带来的静电问题又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还有折叠手机的转轴问题,这些都耽误了折叠手机的推出。
所以在我看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很重要,这种生态系统就是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手机制造为例,尽管原先在中国生产的一些手机,目前有的转移到印度去了,有的转移到越南去了,但至少整个供应链系统现在还是在中国,即使它的生产线、组装线在越南或印度了,但大量的采购还是要到中国来,或者需要我们中国的工厂到那边去建工厂,原因就在于我们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我希望企业的跨界经营也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这比什么都自己干更重要。
要说阻力和挑战,一个是刚刚提到的跨学科人才不够,另一个就是协调成本太高。我访问过很多手机制造厂,跨界是有协调成本的。虽然我的产品是外面加工的,但我要花很多时间去协调,于是有的公司说这还不如自己干。从跨界经营的角度来看,协调成本是很大的阻力。
Andrew Rose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
“要关注专业化趋势对跨学科研究与教育带来的挑战。”
刚刚王建宙先生提到手机的生产涉及到很多不同部件的采购,这些部件涉及到了不同技术。这其实也意味着,当今世界,行业的细分化、专业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而专业化是跨学科研究的“敌人”。
专业化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你不可能去想象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家去做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随着全球竞争越来越剧烈,专业化、细分化趋势在未来不可避免,这也是我们在跨学科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挑战。
怎样设计跨学科课程与项目,才能培养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人才?
Q3
Danica Purg
斯洛文尼亚国际发展管理中心布莱德管理学院院长、新兴经济体管理发展国际联盟主席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加强国际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下,我发现大家关注的重点更多是技术,对领导力关注不够。但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环境下,我认为人必须要具有创造力,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人文科学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另外,我想强调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共同携手推进新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运用,携手开展跨学科研究,以帮助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可以开设更多的国际性项目,看看不同学院是如何做的。
在这里,我想介绍我们学院非常好的两个项目。一个是学院的5个MBA学生对一些无人居住的百年老房进行重建与改装设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用了太阳能等一些可持续的自然能源,使得这个房子更具可持续性。我们的学生还与当地居民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应对一些公司对环境的破坏;另一个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该项目可以帮助一些企业成长为更健康、更具可持续性的企业,我觉得很有意义。
Andrew Rose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
“要做到不失专业性,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
关于课程设计,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一是整个世界越来越开放,市场的延伸越来越广,但我们依然需要关注专业性,即便是跨学科课程,也需要有更多专业性;二是现在人类寿命越来越长,预计工作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人才技能与能力的专业度。
总之,我们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比如现在很多MBA学生想要学到更多有关财务、领导力、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那就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专业性课程;而那些有过管理实践经历的EMBA学生,可能想要学习一些通用性管理技能,那就设计在各行各业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课程。
企业对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何期待?
Q4
王建宙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管理学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更要关注自身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看商学院的职能,我觉得今天副校长提到的那句“管理学院可以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很有道理。
就比如现在最热门的半导体制造,不同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做出最好的半导体芯片,光有光刻机和刻蚀机是没有用的。我去过台积电等很多半导体制造企业,基本都跟我说,他们大量的精力都是放在工艺管理和流程管理上,为研究具体做法需要开大量的会议。这给我很大启发——科学技术也好,工程也好,其实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学的确可以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挥很大作用。
当然,管理学不应该只是催化剂,它也应该在跨学科融合当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为今天的工程、科学、技术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面对数字化转型,都迫切需要管理学的赋能。
在我看来,管理学的发展是跟我们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现代管理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到了今天这个数字时代,原来的那些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
比如说我们有一整套竞争理论和竞争工具,但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我们缺乏理论与工具;我们有一整套定价方法,但如何科学定价,还有待研究。互联网经济中的价格补贴问题如今已普遍发生,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原来我们认为交叉补贴是一种阻碍竞争的手段,实际上交叉补贴在互联网经济中已普遍应用,但我们对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都不够。
除了管理理论,管理工具对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言也不够。工业时代我们有很多管理工具,比如“五力分析”,分析竞争对手这一套已非常健全。但我们在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方面,依然欠缺成熟的理论和工具。所以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希望能够出现一些管理方面的“大家”,就像明茨伯格、迈克尔·波特这样,以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
如何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Q5
Danica Purg
斯洛文尼亚国际发展管理中心布莱德管理学院院长、新兴经济体管理发展国际联盟主席
“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可能会给技术成果转化带来一些挑战。关于如何应对挑战,我认为需要开展更多的国际性交流,人们只有更好地了解彼此,才能通过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传播,进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另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提升对国家与行业需求的回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挑战,更好地引领我们的企业与国家快速发展。
Andrew Rose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
“技术成果转化所面临的挑战,未来将会逐渐减少。”
我认为未来技术成果转化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好研究的判断标准已经越来越明晰,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一项研究的质量,进而将好研究的创意与构想转化为产品,应用到现实中。
而且有了明晰的评判标准,也更容易获得相关资金的支持。
王建宙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在校企合作中保持目标一致性,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
在这里,我想举个技术成果转化的例子,余姚有一家公司叫舜宇,它是做手机上照相机镜头的。过去它是一个乡镇企业,没什么技术,是浙江大学光学系教他怎么磨镜头、做照相机。通过校企合作,如今舜宇成为手机照相机镜头的全球主要生产制造商。
所以技术成果转化虽然难,但并不是没有方法。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去解决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校企合作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目标不一致。企业希望高校帮忙解决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越快越好,而有些学校是以完成项目为目的的,过去甚至有学校以论文、得奖为目的。所以很多企业都说校企合作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最后结果并不好。
因此在我看来,只有企业和学校努力达成一致性目标,比如都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才能有效促进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
走出去,
到企业一线蹲点去,
洞察经济发展中的韧性与难题;
走出去,
跨越学科边界,
探索以学科交叉研究
解决现实难题的可能性;
走出去,
携手不同学科人才,
以基于创新的创业,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与人类社会的美好进步。
更多有关跨越边界的管院故事
与思维火花碰撞,
“走出去”系列专题
将持续为您呈现。
“走出去”系列专题
首期回顾
策划编辑/排版:段婷
审核: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