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指缝中溜走,曾经萦绕在耳边的叫卖声也渐渐听不到了,甚至与它有关的记忆都仿佛在慢慢消失一样。

中国“正在消亡”的5个行当,每一个行当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印迹,所以见过一半以上的,也说明你确实已经不年轻了,你知道这5个行当是什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吹糖人,儿时记忆里的年味

糖人,一听名字就能感觉到它是一种“甜滋滋”的东西,是一口吃下去就会让人幸福的食物,更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儿时记忆里的年味。

糖人,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据说它的祖师爷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古代的皇帝最忌讳功高盖主,当刘伯温实力太过强大时,朱元璋又担心刘伯温会有二心,于是下令杀死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在逃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卖糖儿的老师傅,与老师傅互换身份才成功逃过一劫,自此也加入卖糖的营生。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发现只要把加热后的糖做一下造型,就可以变成与众不同的糖人,瞬间吸引小朋友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刘伯温从卖糖儿转型为卖糖人,并一路解锁各种各样的糖人造型,地上跑的、草丛里蹦的、水里游的,刘伯温都能把它们变出来。

刘伯温开创的卖糖人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刘伯温也把这项民间技艺教给了更多的老百姓,帮助他们掌握一项靠谱的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今,这项民间技艺已经流传了600多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卖糖人的老师傅,出门前把炉具、铁勺、糖稀块装在一个小箱子里,挑起担子就开始沿街吆喝。

制作糖人前,需先用温火将糖稀块融化,再结合口吹-手捏-辅以模印的方式,将一小块的糖稀吹成各种人物、动物或小朋友喜欢的玩具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因为糖人是用糖制作的,天气热的时候就会融化,所以卖糖人的师傅通常只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出现。

现在只有在“卖糖人”的起源地,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傅在传承这门手艺,制作题材上也要学会与时俱进,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进行创作,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棉花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了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成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80后、90后应该都听到过长辈在家里唱过这首民间歌谣吧?

这首民间歌谣唱的正是弹棉花,小时候老工匠们用一团团柔软的棉花,制作成一张张厚厚的棉被,陪伴无数人度过寒冷的冬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棉花也是从明朝时期开始发展,清康熙、乾隆年间逐渐盛行,相传当时寒窗苦读十年,都不如弹棉花赚得多。弹棉花也是一门需要从小学起的民间手艺,年纪越小,手腕灵活度越高,入门的速度越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棉花也需要经历层层工序——搭台、碎棉、弹松、铺棉、压平、牵纱、碾压,每一道工序都有其详细的操作流程。

比如弹松、铺棉,一个讲究节奏,突出棉花飞舞的声音,一个又考验功夫,既要稳、又要平、还得均匀,每一个步骤都不允许出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棉花这门手艺,不只是一个时代的重要产物,它更象征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抱起这一床棉被,相当于抱起了一团祝福、一份情谊,尤其那个时候女儿出嫁,家家户户都会给女儿准备一床崭新的棉被,寓意着婚后生活收获满满的幸福、温馨。

但是手工弹棉花已经不吃香了,因为大家都开始买机器制作的棉被。比如羽绒棉被、金丝棉被等等,所以弹棉花这门手艺似乎快要从时代中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补锅匠

砸锅卖铁,倒是经常听说,现在还有人经常用“砸锅卖铁”来形容生活的困难,但补锅又是怎么一回事?补锅,其实也是一项民间手艺,主要用于帮老百姓修补坏掉的铁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日常修修补补是免不了的工作,尤其老百姓家里用的锅碗瓢盆,用到烂了、破了都不舍得丢,这个时候就需要补锅匠出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补锅匠掌握一门修补的好手艺,他们随便找一个角落支起一个小摊,再把锤子、小铁勺、钳子、锉刀、刮刀、毛刷之类的工具摆出来,便开始了补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坊四邻家里有坏了、烂了的锅碗瓢盆,统统搬出来交到补锅匠手里,看着他们有条不紊捣鼓着眼前这口锅,不到半天功夫,补锅匠就把原本破破烂烂的铁锅完好无损地交回到主人手里,就像给铁锅施了个魔法一样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补锅匠的补锅工作,靠的不仅仅是工具,最主要还是补锅匠娴熟的手艺。补锅之前,他们会先将破锅拿起来端详一会,仔仔细细查找出每一个破漏的地方。

接着拿出磨砂布在这些破烂的地方来回打磨几下,把附着在铁锅外面的脏东西摩擦干净,直到露出锅底的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擦好之后,他们还会拿出专门用于补锅的一种液体,在破口及周围的地方进行清理。下一步把碎旧铁片,放到补锅匠提前支楞起的小煤炉的小茶杯中烧一会,待碎旧铁片融化成“铁水”,便要迅速将贴水补在破漏的地方。

最后补锅匠还得拿出石棉垫子压一压,直到压瓷实了才算把锅补好。小破洞补起来比较简单,要是破洞位置比较大,可就得多花一点功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得先用锉刀将外面破漏的地方锉平,再拿出磨轮从里面磨光,反反复复操作三四次才能补好这口锅。过去,这种补锅工作不仅繁琐,还赚不了多少钱,补一个小洞最多只能赚5分钱,大洞才能赚个两三毛。

一天补10口锅,也赚不到几十块钱,所以愿意干这么手艺的人确实不多。而且现在不锈钢锅、砂锅、陶瓷锅等各种锅具层出不穷,铁锅已经被淘汰了,更没有人想去继承这门手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剪纸

中国的剪纸艺术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从孩童到老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中国的剪纸艺术。过去,剪纸艺术多出现在祭祀活动、婚庆喜事、节日庆祝等重要场合中,贴上带有美好寓意的剪纸,既渲染了现场的氛围,又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气息。

中国剪纸艺术的形式、风格变化多端,可根据不同的场合解锁不一样的主题和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婚庆、节日场合,通常以鸟、鱼、虫、龙凤、鸳鸯这类代表喜庆、吉祥的图案为主,或者以花、草、山水这类自然的主题体现。

如果是丧葬活动上所需的纸钱、纸幡,则以剪纸+彩扎相结合,制作成纸马、纸人、仙鹤、仙人、金山、银山、元宝等,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悼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祭祀活动上用的剪纸,往往以祛病避邪的象征物为主,代表着世人对神明的祈求和寄托。中国的剪纸只需要用到纸张、剪刀、刻刀这三样工具就行,纸张可以选红纸、彩纸、金银铂纸等,主要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

剪纸的手法、技巧变化多端,不同的手艺人剪纸的技艺也会有所不同,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钟表

台灯、眼部放大镜、工作台、钟表小零件,修钟表的手艺人,每天接触最多的就这几样东西。修钟表,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门非常了不起的手艺,它能让每一块坏了的手表重新转动起来。

人类最开始接触钟表,是中国宋代苏颂发明的机械钟表,只用齿轮、弹簧这些简单的部件组成一个可转动的物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经欧洲人改进,机械钟表逐渐被石英钟、原子钟替代,如今又出现了智能手表这种全新的产物。

钟表的改革,意味着时代的进步,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愈发先进,同时也预示着修钟表这个行当越来越不吃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过去,戴手表主要是为了看时间,可现在手表更多的是一种装饰品,是彰显个人风格与时尚的表现,所以一个手表坏了就再换一个,并不需要急着找钟表师傅修。

最关键的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能产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了解时间的方式,也让钟表师傅这门手艺,似乎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们能修的只是传统的机械手表、石英手表,智能手表已经超出了技术范围,修钟表的师傅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逐渐退出时代舞台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见证,只有亲眼见证老行当的“消亡”,才有机会迎接新行当的崛起,才代表新时代的青春力量不断蓬勃发展。

所以即便老行当消失了,自己也在慢慢变老,也不必太过担心和烦恼,因为这是地球上的生物逃不开、也躲不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