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一天,一个62岁的农村老太太坐着手推车,在几名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来到了湖北麻城新田铺村。
这里现在是中原野战军三纵的司令部驻地。
她此次前来,是为了寻找自己失踪18年的亲儿。
没过一会,三野纵队司令就匆匆从屋子里跑出来,扑到老太怀中大喊一声:“娘!”
那么,这位纵队司令究竟是何人?他又因何与母亲失散?
一 18岁当师长的陈锡联
这位三野纵队司令名为陈锡联,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家中田地稀少,再加上旧社会杂税很多,陈锡联从小就吃不饱肚子。
几年之后,陈锡联的父亲就因为在外务工的时候被石块砸伤而离世。
陈母为了养活四个孩子,以种地和打零工为生。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陈锡联饿着肚子到地主家放牛,过着寄人篱下的惨淡生活。
陈锡联放牛的这家地主十分凶残,经常因为琐碎小事殴打年幼的陈锡联。
不堪受辱的陈锡联只能偷偷从地主家逃跑,可回到家后面对一贫如洗的环境,只能继续到别的地方当起放牛娃。
一天,陈锡联放完牛回家后,陈母指着唯一的女儿说道:“为了全家人活命,就把她送给别人家养活吧。”
第二天,就有两个人贩子拿着几块大洋到陈家领人。
陈锡联小小年纪就拦在所有人前面,向母亲跪下说道:“娘,姐姐还小,不能把她往火坑里送!”
陈锡联说得母亲心如刀绞,但眼下陈家穷得一分钱都拿不出来,马上就要断粮。
陈母只能扶起陈锡联,抱着这一对儿女说道:“你们都是娘身上的肉,不是娘狠心,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娘也没有办法啊!”
陈锡联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姐姐被人贩子带走,却无能为力。
陈锡联的远房叔叔陈芝斌是十里八乡的恶人,他觉得陈母卖女儿的行为让老陈家的脸面,就将陈母打了一顿。
从这个时候,陈锡联立志从军,要打倒反动地主和一切黑暗势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红色武装开始在湖北乡下发展,乡间公开的革命宣传和活跃的游击队引来陈锡联的向往,他与母亲商量想要加入革命队伍。
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陈母的反对,此时陈锡联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养活,如果他去参加革命了,谁来养家?
陈母害怕陈锡联去参加游击队,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用缝衣服的线头绑在他手上,只要陈锡联一动身,陈母就会醒来查看。
然而这并没有挡住陈锡联想要参加革命的决心,一天晚上,他趁着母亲熟睡,偷偷地解开了母亲栓在自己手上的线,投奔当地的游击队去了。
陈母醒来后不见儿子,知道他是参加游击队去了,心里担忧得不行。
此后的日子里只要一有游击队和红军的队伍开进村子,她就上前打听儿子的下落,但几年下来没有任何音讯。
邻居都说外面革命闹得很凶,陈锡联很可能已经被敌人打死了。
但陈母不信,依旧在家中等着儿子回来。
陈锡联离家出走的时候,蒋介石正调遣重兵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号召游击队会合。
1929年,陈锡联所在的游击队在黄安七里坪正式编入红军队伍,因为陈锡联年纪小,再加上从小吃不饱肚子,所以个子十分矮小,红军首长就让他回家去,等过几年再来参加革命。
陈锡联是偷偷跑出来的,他知道自己一旦回去了,肯定就再也出不来了,所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缠着红军首长不走。
同行的游击队员见陈锡联参加革命的决心这么坚定,纷纷为他说情,最后红军首长破例将他收入队伍,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加入红军不久,陈锡联所在的队伍被编入了红一军,当时徐向前是红一军的副军长,陈锡联在他的带领下,三出平汉路,打得国民党军一路逃窜。
陈锡联在此战中表现很亮眼,当时部队并没有给他直接分配作战任务,而是让他当通讯员,给团部送信。
可就是在送信的过程中,陈锡联遭遇了一个国民党民团分子,他上去三下五除二就将敌人打倒,缴获了一支老套筒。
营长高汉楚高兴地说道:“小胖人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
至此,陈锡联“小钢炮”这个名号就在部队里流传开了。
陈锡联在军队中大放异彩,而在家中一直等着他归来的陈母却无时不刻惦记着他。
1930年4月,任红军团长的徐海东在作战中负伤。
经过红军医院的治疗后,需要安排到当地老乡家里长期休养。
陈母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要求接待这位徐海东。
徐海东得知这是战友陈锡联的母亲后,也十分高兴。
养病的这段时间里,陈母每天为徐海东烧水端饭,还把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杀了,做成鸡汤给徐海东喝。
徐海东躺在床上感动地说道:“大娘,你对我比儿子还亲啊!”
不久之后,红军因为反围剿作战失败,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困,陈锡联所在的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川陕。
红四军进入川北后,立刻建立了川陕根据地,这一行为引来的四川军阀的围堵。
1933年2月,第29军军长田颂尧纠集6万兵力,向川陕根据地展开进攻。
此时的陈锡联已经担任红30团一营政治委员,他带领战士们在山上迎接敌军。
田颂尧的部队向山上进攻了两天,硬是没能从陈锡联手上占到一点便宜。
两天后的一个雨夜,陈锡联带领战士们展开反攻,敌人在大雨中一片混乱,狼狈逃窜。
之后,红四方面军开始进行大规模整顿扩编,陈锡联担任第30军88师263团政治委员。
同年十月,刘湘组织六路兵马再次进犯川陕根据地。
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诱敌深入,最后经过十个月时间,成功歼敌8万余人,四川军阀至此被打得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冒犯革命根据地。
此战中,陈锡联所在的263团战绩突出,被组织授予“钢军”称号,陈锡联升任为第4军第10师副师长,这一年他刚刚18岁。
几年之后,红四面军向陕北根据地转移,开始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二 阳明堡一战成名
抗日战争开始时,陈锡联所在部队被正式命名为八路军129师,陈锡联担任769团团长。
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部队东渡黄河向晋北地区挺进。
1937年10月的一天,陈锡联率领769团进驻山西代县苏朗口村。
陈锡联刚刚住下,每天都能听到有日本飞机在上空飞行,他叫来侦察兵去看看怎么回事。
侦察兵沿着飞机的飞行路线摸查了一番,发现部队驻地十里外的阳明堡有一个日军军用机场。
陈锡联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不行,准备带兵一举摧毁这个“大毒瘤”。
为了精心谋划这场战斗,陈锡联带着几个营长去察看地形。
看着近在咫尺的日军飞机场,陈锡联心中拿定主意,这一仗不仅要打,还要打好,要让日寇见识一下八路军的厉害。
查看完地形的返回过程中,陈锡联碰巧遇到一个从机场逃出来的老乡,这位老乡是被日军抓去修机场的,因此对那里面的情况很熟悉。
陈锡联知道这个情况后心中大喜,拉着老乡让他讲讲里面有多少敌人,有几架飞机。
老乡一听他们是八路军,立刻将自己看到的情况一一讲了出来,里面有敌人的飞机24架,白天轮番轰炸太原,晚上就飞回机场内,里面只有日军的小股部队守卫。
回到驻地后,陈锡联又派出侦察兵去核实老乡说的情报是否准确,侦察兵带回来的情报一般无二。
陈锡联没有任何犹豫,当天晚上就带着一个营的八路军战士往日军飞机场奔去。
在夜色的掩护下,769团3营的战士轻装上阵,刺刀、铁锹和手榴弹这些容易发出声音的东西都被捆地紧紧的,生怕发出一丁点声响。
等部队赶到机场外围的时候,一道铁丝网拦在了大家面前。
先锋班的战士悄悄爬了过去,用钳子将铁丝网剪出容人通行的大洞,然后大家一个个的悄悄摸了进去。
眼看就要摸到敌人的飞机附近,一位潜行的战士踩在了铁皮上面发出异响,守卫机场的日军部队很警觉,立刻开枪示警。
幸好这个时候三营战士已经进入机场中心地带,朝着敌人直接开火。
战士们一边向日军射击,一边将手榴弹扔向停靠在机场内的飞机上。
混战之中,三营长被敌人一枪打在胸膛上,瞬间倒地不醒。
警卫员看到后立刻大喊道:“兄弟们!为营长报仇!”
大家带着国仇家恨向敌人展开冲锋,一番激战过后,三营战士圆满完成任务,机场内的日军飞机被摧毁殆尽,日军守卫部队死伤惨重,向外逃窜。
第二天早上,时任国民忻口会战总指挥的卫立煌致电中共中央军委:“阳明堡一战烧了敌人24架飞机、歼敌160余人,是我国战争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战将士对贵军表示敬意。”
陈锡联指挥部队奇袭阳明堡,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壮举,作为此战的总指挥,陈锡联受到国内国外众多媒体的关注,然而陈锡联并没有将这样的荣誉看得太重,他心中最大的目标是将所有日本军队赶出中国土地。
1943年,385旅机关和直属队大部与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合并,陈锡联被调任为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八路军太行纵队司令员。
在抗日战争的千锤百炼下,陈锡联从昔日红军队伍中的“小胖子”成长为打击日寇的“小钢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无数奇功。
三 解放战争中的“军中赵子龙”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国人的扶持下,想要篡夺胜利果实。
在山西地区,面对阎锡山部的进犯,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兵力,将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军区的主力编为三个纵队,由陈锡联任太行纵队副司令员。
陈锡联率领部队在屯留地区,与阎锡山的军队展开激战。
这一战毙敌近千人,俘虏敌军副司令贾汉玉以下2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为后续展开的上党战役开了个好头。
此后,太行纵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陈锡联升任纵队司令,这一年他还不到31岁。
1947年夏天,陈锡联带兵跟随刘邓首长挺进大别山。
此时作为中野三纵司令员的陈锡联,已经是刘邓首长名副其实的王牌主力。
当中野六纵行军经过黄安的时候,找了一名当地农民作向导。
这位农民兄弟在带着战士们走了几里路后,就坚持要回家照顾63岁的老娘,并向纵队领导说自己的哥哥当年参加红军,一走就是18年,一直没有消息。
纵队领导随口问道:“你哥叫什么名字?”
“陈锡联!”
这一下六纵的战士和领导都炸开了锅,立即将他带到六纵队司令王近山的面前,告诉他这是三纵陈司令的弟弟,陈家一直在找他的下落。
王近山核实情况后,立即和三纵取得了联系。
当时三纵正从皖西转战到麻城,开始平汉战役行动。
陈锡联在司令部里和纵队几位负责人研究作战方案,参谋处长就着急地跑进来向他说道:“司令员,好消息!你娘今天要来看你了!”
陈锡联连忙摇头表示不信,自己参加红军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家里的情况一点不知道,怎么部队开过来不到半年,就能找到家里人呢?
参谋处长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司令部里一片欢呼之声。
下午的时候,一辆手推车停在了三纵司令部门口。
陈锡联还未走出门口,司令部的战士和领导就将手推车围的严严实实,七嘴八舌的向陈母说,我们都是陈司令的兵。
陈锡联听到消息,赶忙出门与母亲相认。
直到看见手推车上那个白发苍苍的身影后,陈锡联不顾身旁的一众战友,大喊一声“娘!”
陈母也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将儿子牢牢抱住。
陈母眯着眼睛在儿子身上来回打量,用手摸着陈锡联的头说道:“高了些,胖了些!”
进入屋子后,陈锡联让母亲坐在椅子上,老人抓住儿子的手一刻也不放开,只是流泪。
过了半晌,陈母才说道:“你们一过黄河,传说就有了。有人说你当了大官,带着千军万马回来了,我半个月没睡着觉,十月间,叫你弟弟上黄安打听,听说你回来了,可不知道在哪里。”
司令部来了很多人,有战士也有老百姓,都想看看陈锡联和母亲重逢的感人场面。
当天晚上,母子俩说了一晚上的话,说到最后,见惯了腥风血雨的陈锡联也流了泪。
第二天早上,陈锡联问母亲:“娘!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看见了你,什么都不想要了。原先我发愁,死了买不上一口棺材,现在不想这个。只等解放了,过上几年好日子。”
陈锡联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对得起人民和党,唯独对母亲有所亏欠。
因为中野还有作战行动,陈锡联就派人将母亲送回了家,临走之前,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塞到母亲手里。
陈母推搡着不收,想留给陈锡联花。
然后,铁骨铮铮的硬汉双膝跪地:“娘!这是儿子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全国解放了,我再来接你。”
陈母上前搀扶儿子:“快起来,你一个司令员,怎能给我一个老太婆下跪!”
“我当再大的官,还是娘的儿,让我多跪一会,我心里好受一些。”
窗外司令部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流了泪,纷纷掏出自己的腰包,一个个铜板攒到一块,要交给陈母。
陈母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只留下两块银元,然后回了家。
1948年11月,解放军已经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了尽快解决长江以北的战事,毛主席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兵力,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进行战略决战。
党中央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和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
名垂青史的淮海战役是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的得意之笔,同样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之战。
战役中,他率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执行攻打宿县的任务。
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制浦线徐蚌段要冲,我军攻克宿县,就能使位于徐州的刘峙集团陷于孤立状态。
为了确保宿县战斗的胜利,陈锡联亲自率领纵队司令部指挥员赶往前线侦查,制定战术,动员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
战斗打响后,经过一夜激战,三纵突破了敌第七兵团防御的层层攻势,成功攻占宿县,歼敌11000人。
随后,陈锡联又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第一、三纵队和华北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的西进兵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黄维兵团,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四 子欲养而亲不待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投身到炮兵建设工作中,担任炮兵委员会书记。
炮兵是战斗兵种,也是技术兵种,陈锡联没有上过学,所以一开始工作起来很吃力。
为了提供文化水平,陈锡联先后进入政治学院和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实爆演习。
1955年我军大授衔的时候,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还荣获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为了提高解放军炮兵部队的战斗力,中央军委在西北、西南、华东等军区建立了炮兵指挥学校,并于1957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由陈锡联担任院长。
此时的陈锡联已经大权在握,生活条件也很好,他就想着将自己的母亲接到身边享享清福。
可陈母却拒绝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她给陈锡联回信道:“我在农村干活惯了,不做点事连骨头都发痒!”
陈锡联理解母亲上了年纪,已经离不开老家的环境了,也没有强求,只能隔三差五的买点东西让人送回去,改善一下老人家的生活环境。
转眼就到了1958年,陈锡联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
陈锡联知道母亲将要不久于人世,就想回家见她最后一面。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时福建前线正在筹划炮击金门的军事任务,作为炮兵总司令,陈锡联要前往前线查看炮兵的进攻火力,无法回到故乡。
陈锡联给弟弟写了信,让他全权料理母亲后事。
同年,陈母病逝,陈锡联终究没能见上老人家最后一面。
几十年之后,1997年,国家主席李先念纪念馆开馆。
陈锡联应邀参加开馆仪式,仪式结束后,陈锡联特意回到故乡,去看望母亲的坟茔。
此时已经白发苍苍的陈锡联站在坟前,鞠躬行礼。
随后,陈锡联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地,哭着说道:“妈!我想您呀!可是现在我喊您,您已经听不到了。您经过千辛万苦,才把我这个儿子养大,后来我背着您参加了革命,依靠了党,可您还留在家里继续受苦。我对不起您啊!”
在场随行的工作人员听闻此话,无不潸然泪下。
许久过后,陈锡联才在警卫的搀扶下,不舍离去。
参考资料:
将军档案:《陈锡联四跪慈母》 熊廷华
党史纵览:《陈锡联上将在抗日战场》 夏明星
党史纵横 :《从放牛娃到共和国将军》 徐忠友
红岩春秋:《开国上将陈锡联的戎马一生》 韩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