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
在历时48天的战役过程中,志愿军歼敌8.5万余人,比前四次战役任何一次都要多。
但志愿军自身损失也很严重,战斗伤亡高达7.5万余人,另外还有1.7万人被敌军俘虏。
志愿军的伤亡这么高,与李奇微实施的“磁性战术”脱不开关系,这也直接导致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仗越来越难打,一时间战场情况变得十分危急。
作为一代兵法大家的毛主席时刻关注着朝鲜的战事,面对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毛主席只出一招就成功扭转了战场局势!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破局的?
一 李奇微的战术构想
1950年10月19日,彭老总率领数十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到次年四月份,志愿军已经和“联合国军”进行了四次战役的较量。
敌我双方都在作战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开始总结经验,想尽办法在战场扬长避短打击对方。
在“联合国军”眼中,志愿军的士气是无法匹敌的,最让他们害怕的就是志愿军的夜战、近战,迂回包围和穿插行进,这使得他们虽然拥有现代化装备和海空军配合,却难以发挥长处,一连四次战役节节败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区域。
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已经由麦克阿瑟换任为李奇微,相比于老麦克,李奇微的军事能力更为突出一些,他善于听从属下的意见,通过大量数据资料来分析志愿军的弱点。
李奇微在研究完前四次战役的作战报告后,将志愿军的攻势总结为两个特点。
一种是月圆攻势,这是因为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所以战役的发起日期一般都在夜间进行,利用月光来进行迂回穿插。
比如第一次战役是在10月25日开始的,第二次是在11月25日,第三次是12月31日。
第二个特点是“礼拜攻势”,这是因为志愿军缺少机动载具,一场战役所需要的弹药粮食,作战物资都要肩扛手拉,所以只能维持一周左右的作战。
由于志愿军缺少汽车,打仗只能靠走路,所以行军的极限是每晚上35里。
这些数据都是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的后勤线长度、汽油和卡车数量计算出来的。
针对志愿军的这两个进攻特点,李奇微提出“磁性战术”作为应对。
在志愿军展开进攻的时候利用汽车坦克大踏步后退,等到我军后撤返回时,再开始利用机械化兵团的优势展开全线追击。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随着我军战略预备队的到来而展开。
志愿军发起这次战役的目的是为了粉碎敌人在侧后登陆,以正面进攻的方式换取战场空间,达到在朝鲜半岛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目的。
这次战役的规模比前四次战役任何一次都要大,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都在百万。
志愿军经过48天的艰苦作战后,在西线战场,中朝军队再次逼近汉城,收复了开城。在东线战场,志愿军再次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
当志愿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北撤的时候,李奇微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先遣队,在航空兵的掩护下,沿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两侧地区,兵分多路向我军实施反扑。
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极快,远不是志愿军两条腿能比的,大部队的中线很快就被敌人穿插扰乱。
李奇微采用的这种战法,就是“磁性战术”。
这种打法是在志愿军发起进攻的时候,自己退却,等到志愿军粮弹耗尽,补给线拉长,无力继续作战准备撤退的时候,再展开反击,像磁铁一样黏住疲惫的志愿军部队。
随后效仿志愿军的穿插战术,以空军和装甲部队为先导发起猛攻,将志愿军的后撤队伍分割包围。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第五次战役歼敌数量在8万余人左右,志愿军自身伤亡7.5万余人,并且还有1.7万余人被敌军俘虏。
特别是60军180师被敌人分割包围后,由于指挥失当,全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师政委等高级军官也被俘虏。
第五次战役的情况引起了彭老总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经过反复研究,认为第五次战役伤亡过大的原因是由于口子长得太大,再加上“联合国军”已经找到了志愿军的缺点,导致战役损失过大。
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委派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回国述职,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汇报有关志愿军入朝以来的战况,以及对刚发生的第五次战役做出详细汇报,向毛主席争取应对“磁性战术”的计策。
二 毛主席提出应对计策
邓华和首批入朝的第38、第39、第40、第42军四位军长急匆匆的赶回国内,几人刚在北京饭店住下,毛主席就派人通知邓华,自己要见他。
邓华不顾舟车劳顿,让司机将自己送往中南海。
邓华一走进菊香书屋,毛主席就伸出宽厚的大手迎接:“邓华同志,你瘦多了啊!劳师远征,保家卫国,辛苦辛苦!”
毛主席的亲切问候让邓华原本紧张的心情有所缓和,笑着应道:“主席统筹全局,国际国内,诸事如山,比我们累多了。我们倒是单纯,只管打仗。”
毛主席请邓华就坐,从桌子上拿起香烟给他抽,随后说道:“打仗可不简单,特别是跟美国军队在朝鲜打仗,国际战争啊!”
两人寒暄片刻,邓华就开始向毛主席汇报起朝鲜的战况。
作为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邓华对朝鲜战局的掌握十分细致,他打开记满密密麻麻字迹的小本子,逐条向毛主席汇报情况,诸如对志愿军和美军作战形式的分析,对战局走向的预测等,事无巨细的向主席一一汇报。
在邓华汇报的这些内容里,毛主席比较关心的就是第五次战役的详细经过和之后的战局走向。
听完邓华的报告后,第五次战役的重大伤亡情况让毛主席很警惕,他意识到志愿军在包围敌人后,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当夜消灭敌人。
一旦等天亮了,联合国军就有能力召唤空军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在志愿军的包围圈中撕开缺口,实行反击和突围。
因此上,志愿军歼灭战的口袋不能布的太大,不可能一口气吃掉敌人几个师的兵力。
想到这些情况,毛主席对邓华发问:“你看我们下一步该如何打算?”
邓华合起本子回答:“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战争极有可能长期。关于长期作战的思想,主席早有电报指示,我们领会的不深,因此,五次战役口子张得太大,想打大歼灭战,结果被人反击得手。”
毛主席沉吟道:“欲速则不达。你是说可以和敌人打持久战?”
邓华点了点头。
毛主席思考了一下说道:“嗯。持久战是我们战胜日本军队的法宝,在以劣势装备对优势敌人的作战中,特别应当注意扬我所长,避我所短,在打法上可以实行轮番作战,德怀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我们一个军每次以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一个营为目标,积少成多,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使其知难而退。”
毛主席话里的牛皮糖是中国南方农村用稻米制作的一种凝固绵密、粘力很强的糖块,一块有几斤或十多斤重。
老百姓很喜欢吃这种有嚼头的东西,可该怎么吃到嘴里呢?
那就是用铁锤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日积月累下来,一块偌大的牛皮糖就会被敲光。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就是像牛皮糖一样黏住志愿军,毛主席提出“零敲牛皮糖”的战法,其实就是民间口头语的总结,由大规模运动战转变为小规模防御战的计策。
毛主席要“零敲”它,那就是你既然不让我走,那我就不走了,留下来修筑防御工事,一点点敲光“联合国军”的部队,积小成大,最终把敌人消灭干净。
毛主席说的“零敲牛皮糖”只有短短五个字,其包含的内容却是极其深邃和具体的,这即表现出了主席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出了他在战略上的高超判断。
“零敲牛皮糖?”邓华听到毛主席的话后瞬间面露惊喜:“好哇,主席,就是用这个战术,用这个战术搞敌人,让他没办法应付!”
“现在,我们要教育部队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和敌人边打边谈。”
邓华听了毛主席的见解后茅塞顿开,心里对朝鲜战争的走向有了底气,十分兴奋地建议:“中央军委可以统盘考虑分期安排全军部队和干部轮流入朝,通过实战学习与高度现代化装备之敌作战的经验。”
毛主席对邓华这个“车轮战”建议给出赞许:“对,意见很好!”
与毛主席的见面结束后,邓华回到北京饭店,内心的激动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开始提笔撰写《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
1951年6月15日,邓华带着毛主席的指示,也带着他已经完稿的文章,启程返回朝鲜战场。
《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是根据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的思想,深刻总结了志愿军前五次战役的作战经验后,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条件,论证了抗美援朝战争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回到朝鲜后,邓华在志愿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报告,受到彭老总和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一致赞同,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志愿军从运动战到阵地战转换的具体作战方针。
很快,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就在鸡雄山得到了实践,那么真实的战况是怎样的?
三 鸡雄山阻击战
鸡雄山位于金化城东北1.5公里,海拔603.9米,山下是几条公路的交叉点,据守此山可以控制山下公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但由于鸡雄山地形南缓北陡,所以不是很好守。
负责防御鸡雄山的是志愿军26军230团,他们奉命钉在此地,阻止美军北进。
1951年6月13日,联合国军派出140多辆坦克,伴随步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北进犯。
志愿军230团一营二连的防区在鸡雄山的前沿阵地枢纽,很快就与美军交上了火。
美军一个排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鸡雄山发起进攻,在遭到我军的顽强抵抗后,美军在当日黄昏前撤军。
此后连续两天时间,美军采用“昼进夜缩”的打法,以多路小股部队配合坦克,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我军前沿阵地发起攻击。
随着敌军参战的飞机重炮越来越多,志愿军的战壕和地堡被全部炸毁,但此时阵地还掌握在我方手里。
同月16日,美军出动8架飞机、8辆坦克,10门榴弹炮,在加拿大旅的配合下,对着鸡雄山发起猛烈进攻。
据守在金化城严井里北侧阵地上的二连三排八班三名战士,在战斗组长张胜坤的带领下,打退敌人先头部队的三次进攻。
敌人又派出两个排的兵力发起第四次攻击,张胜坤配合另外两个战斗小组的战友伏击杀敌30多人。
在另外一处阵地上,一个班的志愿军战士和敌人展开激烈厮杀,成功炸毁敌人坦克两辆。
一直到黄昏时分,美军和加拿大旅的步兵被全部挡在了山脚下,没能前进一步。
而志愿军的伤亡也是无比惨烈的,二连一排的阵地上打得只剩下战士王兆才一个人,但他没有选择退出阵地,而是与敌人决战到底。
到了晚上,王兆才在夜色的掩护下,利用敌人照明弹的亮光在阵地上搜集枪支弹药,并将这些武器弹药分散放置在阵地的东、中、西三处,他要在阵地上与敌人周旋。
天亮之后,美军再次发起冲锋。
猛烈的炮火将志愿军阵地炸得面目全非,王兆才坚守的阵地上,敌人从阵地东边开始攻击,他就跑到东边阻击。
敌人受挫后立刻转移到阵地中间进攻,王兆才也随之移动,他凭靠这种简易的“游击战术”打得美军晕头转向,搞不清楚阵地上到底有多少志愿军战士。
就这样,王兆才独自一人又坚守了阵地两天一夜,成功毙伤敌军48人。
到第18日,已经在阵地上连续战斗五天五夜的王兆才终于等来了援军,他又坚持和第二梯队的战友们一起战斗,直到彻底打退敌人。
战斗持续到24日,美军第25师的进攻没有任何进展,“联合国军”开始调整兵力部署,将南朝鲜第九师主力拉上鸡雄山,发起进攻。
志愿军26军以230团为主力,使用“零敲牛皮糖”战术,将一个团的兵力拆解成排和班为作战单位,在阵地上和敌军打起了消耗战,南朝鲜伪军伤亡惨重而无收获,“联合国军”最终只能无奈退兵。
鸡雄山阻击战历时20多个昼夜,志愿军26军先后毙敌2300多人,击溃美军第25师35团,重创南朝鲜第9师,使其麾下28和29团基本丧失战斗力。
相比于“联合国军”的数千人伤亡,我军仅仅损失547人,敌我伤亡比例为四比一,26军成功完成阻击敌军北犯的任务。
战后,王兆才被升任230团二连一排排长,并授予“一级英雄”光荣称号,记特等功。
从战斗规模上来看,志愿军230团与联合国军的战斗,基本上都是班、排为单位的小型战斗,甚至分成三到五人的战斗小组为作战单位,通过小歼灭战、小击溃战、小阻击战和小反击战,紧紧拖住敌人。
而且很多情况下还打破连级建制,以几个连的班组成阻击或者反击战斗的单元,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战法给敌人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和很大的麻烦。
以小口小口地吃、一块一块地敲,逐步积累的办法,不断歼灭敌人的班、排力量,用一个个战术上的小胜,在相互磁性紧黏的状态中,坚决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头,迟滞敌人北犯猛击我军主力的企图,破解了敌人的“磁性战术”。
在后来秋季防御作战和春季巩固阵地作战,以至于发生在1952年深秋的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春季的冷枪冷炮运动,都是将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战法运用到极致的表现。
参考资料:
解放军报:《零敲牛皮糖VS磁性战术》 颜慧
党史文汇:《志愿军鸡雄山零敲牛皮糖》 欧阳青
党史纵览:《毛泽东战术奇招零敲牛皮糖》 张治宇
炎黄春秋:《三八线上的拉锯战和零敲牛皮糖》 张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