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坂田万科广场开业,一只巨型的黑脸琵鹭让很多人驻足打卡。这是霍夫曼的又一件大型艺术装置作品。
对这位来自荷兰艺术家,商业人并不陌生,他擅长通过空间构思,将身边日常的物体放大,从而引起人们对细微事件的剧烈关注。
把物体夸张放大,这是一种有效的吸睛手段,但效果又不止于此,这种方式会带来心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种普遍性的认知中,习惯了日常生活尺度,这种人与人、人与空间和人与建筑的比例关系形成思维惯式。
但当习以为常的物体忽然发生变化时,这种生活惯性就会打破,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随之变化,周遭事物开始变得新奇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关注。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巨物崇拜。
1、定义:什么是巨物崇拜
巨物,意味着力量,人们不自觉会被巨大物体所征服,尤其被赋予人格化特征后,人类更会把这种巨大生物奉为神明,从狮身人面像,到迪迦奥特曼,无一不是这种逻辑。
巨物崇拜的另一面,是个体的渺小。当我们仰望星空,或是眺望远山,这种个体反差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虚空”,之后渐渐变成“无意识”,我们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变成被神秘力量控制的子民。
因此,巨物崇拜也是一种强者崇拜,我们把自身的信念寄托于强者身上,通过强者来获得某种“确定性”,以此去对抗空虚和恐惧。
2、历史:巨物崇拜与人类关系
人类是聪明的。一旦掌握了这种心理机制,就开始造神。
巨物崇拜在宗教中应用广泛。我们所熟知的“乐山大佛”,把宗教崇拜和巨物崇拜效应叠加,引得千百年来无数人们前来瞻仰,或是登山瞻仰,或是河上遥望,总之,一旦靠近,便通身产生一种虔诚感。
对此,所有宗教都驾轻就熟。
3、应用:商业里的巨物崇拜
所谓的巨物崇拜,体现出的则是项目核心气质。
比如,成都IFS的大熊猫考虑的是在地元素挖掘,长沙IFS的Kaws是与潮流元素结合,万象天地抱抱象则是利用了企业的大众印象;纵观国内,目前依然是这三个项目的艺术装置最为成功。
当然,在商业地产里,巨物手法,或者说大型艺术装置的方式,并不只起到“巨物崇拜”效果,他还会有很多实际的功能。
显而易见,“巨物”能够吸睛。
尺寸巨大,就很难不会被看见,在物理空间上的昭示性强。延展到网络,同样会引发话题和流量,依然可以博得眼球。
其次,大型艺术装置也可以引导客群流动。
成都IFS是最为典型的案例,消费者看到屁股,无一不会想去楼顶一探究竟,这就很好的吸引客流垂直向上;
深圳万象天地作为街区式商业,在街区尽头安装抱抱象,可以吸引客流穿过整个街区,在平面上起到了客流拉动的效果。
近期亮相的苏河湾万象天地,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用“长腿男孩”的作品,提升了项目的昭示性,同样也推动了客群在内部的流动。
第三,巨物崇拜会强化品牌理念。比如,我们经常能看到重奢品牌的围挡或立面,无一不是整体塑形,进而塑造出强大的品牌气场。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庙宇祭坛以及大秦帝国的阿房宫中,就已窥知一二。
最后,在讨论巨物崇拜时,也会有很多商业项目从风水的角度考虑,比如在十字路口的广场上放一只神兽,化解路口所带来的的煞气。但这就是另外一层的逻辑了。
4、巨物崇拜及思考
什么是当巨物打造的关键环节?
我们看到成都IFS的大熊猫、深圳万象天地的抱抱象、长沙IFS的Kaws、重庆光环的松鼠……但,为什么是TA,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选择什么主题、用什么风格以及如何设计造型,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商业地产里的巨物崇拜,是孤注一掷的IP塑造,若思考逻辑不合理,会让消费者感到莫名其妙,进而很快失去生命力。因此,巨物背后的元素挖掘、逻辑推导、运营规划等等,都要前后连贯,无可挑剔,才能做到持久不衰,久看不腻。
最后小结。
商业地产里,一切反逻辑都有可能是出其不意的好创意。把物体放大,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若不加创新的抄袭模仿,只会导致内卷。
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人群心理,把商业地产和人类学相结合,只有如此,才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