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海洋蕴藏无限机遇。

黄河尾闾,渤海湾畔,463公里的海岸线两侧,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产业欣欣向荣。我市依据特色资源禀赋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澎湃着蓝色动能的最强音。

深耕大海绿色能源,耕海牧渔,加快建设海洋牧场……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海洋强省建设各项部署,深入实施新一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全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2023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7.84%,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3%。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预计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22亿元,同比增长8%,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

蓝色引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近年来,我市坚持深挖资源禀赋,推动渔业转型发展,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66万亩,2023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4.75万吨,今年1至9月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4.83万吨,同比增长4.75%。我市实施的现代渔业种业提升工程,深化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加速黄河口大闸蟹苗种选育,海参新品种“华春1号”“鲁海2号”推广面积超过3万亩,南美白对虾苗种繁育能力达到450亿尾/年,成为北方重要的苗种生产基地。

渔业品牌不断积蓄新动能。东营通威渔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BAP和NSF“双认证”对虾养殖企业;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1.93亿元;通和文蛤、海跃海参等9个品牌入选山东知名农产品和“好品山东”品牌。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建成涉海领域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中心20家,突破多项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东营高新区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全省首批“雁阵形”集群,产业规模占到全省70%、全国30%以上。威飞海洋国产水下采油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能够自主研发生产的企业。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吸引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科技等15家头部企业入驻,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基地获批建设,园区建设速度、产业集聚度、链条完整度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坚持海陆统筹,优化能源布局,加快推进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海洋油气业稳步增长,胜利油田海上原油产量稳定在360万吨/年,中海油亿吨级垦利油田群全面投产。海洋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渤中海上风电A、B1、B2场址项目全部并网发电,海上光伏HG14场址项目取得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并全面开工建设、年内实现部分并网发电;全省单体容量最大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华润财金红光渔业8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型能源系统,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90万千瓦、同比增长19.6%,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已具备增量能源消费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力;建成储能项目10个,总装机容量114.9万千瓦、增长188%,力争年内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50万千瓦,全力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

以港兴市·加快打造亿吨深水大港

站在东营港港口,放眼远眺——

向东,万里海天浩瀚无垠,一艘艘远道而来的油轮鱼贯穿梭。向西,疏港铁路赓续绵延,勾勒出一幅联通世界的时代画卷。向南,两区融合助力东营综合保税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向北,以芳烃、丙烯产业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群,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链群化、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锚定构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目标,加快建设国内重要港口、国家能源保障港口、省会经济圈主力港。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东营港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散货小港,逐渐到联通世界的深水大港,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200万吨,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东营港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产业成功入选2023年度“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0万吨级液体散货等11个泊位正式对外启用,一突堤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工程完成中交,25万吨单点系泊项目加快建设,港口能级即将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历史跨越,力争明年建成亿吨深水大港。

同时,广利港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突出海河联运枢纽港和海上风电母港的目标定位,我市建成了5000吨级通用泊位6个,全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投入使用,大件设备承运能力不断提升。小清河复航工程全线通航,为全省河海联运打开新通道。集输运体系更加完善。东营港油品输配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公共管廊42公里,铺设原油、成品油长输管道近300公里,全长114公里的疏港铁路投入运营,构建起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中海油原油储备基地建成投用,年新增吞吐量500万吨以上、外贸进出口额200亿元以上。

生态护海·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是永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扎实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和入海河流“消劣行动”“净滩行动”,强化海陆联防联控,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今年8月份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89.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目前,河海交汇的黄河口国家公园处于第二批国家公园报批设立优先顺序,今年7月26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我市实施总投资12.74亿元的4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退养还滩678.57公顷、修复生态岸线18.15公里。其中,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国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另外,我市强化措施全力打好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治理经验和模式在全国推广。

为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全市实施了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黄河禁渔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近海渔业资源逐步恢复。

深水大港助力港产城联动、海洋牧场宛若“蓝色良田”、海上风机“追风逐浪”……逐梦“深蓝”,我市将立足东营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聚力打造亿吨深水大港和海河联运枢纽,聚力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打造振兴发展“蓝色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