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从安史之乱算起,一直到唐朝灭亡,持续百余年,但严格来说,真正不受中央控制的时期只有60年,刚好是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左右。

实际上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黄巢起义爆发的110多年间,藩镇形势较为稳定,节度使多由中央任命,任期3至5年。

在9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河朔三镇,节度使与唐廷的关系属于君臣关系而非敌对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巢之乱后大部分藩镇逐渐走向世袭制,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对五代和北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赏析:

于是藩镇参列,遍于内外,朝更暮改,乍合乍离。
今略为差次:
曰邠宁,曰泾原,曰渭北,曰凤翔, 曰振武, 曰朔方,曰定难, 曰匡国,曰镇国,此列于关内者也;
曰宣武, 曰永平, 曰平卢,曰泰宁,曰天平,曰忠武, 曰武宁,曰彰义,曰陕虢,此列于河南道者也;
曰河阳,曰河中,曰昭义,曰河东,此列于河东道者也;
曰魏博,曰成德,曰幽州,曰义武,曰横海,此列于河北道者也;
曰山南东,曰山南西,曰荆南,曰夔峡,此列于山南道者也;
曰陇右,曰河西,曰北庭,曰安西,此列于陇右道者也;
曰淮南,曰奉义,此列于淮南道者也;
曰镇海,曰江西,曰义胜, 曰宁国,曰威武,曰武昌,曰钦化, 曰黔中, 此列于江南道者也;
曰剑南东,曰剑南西,此列于剑南道者也;
曰岭南,曰岭南西,曰静海,此列于岭南道者也。

【译文】唐朝中后期藩镇林立,遍布内外,频繁更换,时合时离。

简单排列一下:邠宁、泾原、渭北、凤翔、振武、朔方、定难、匡国、镇国,这些节度使在关内;

宣武、永平、平卢、泰宁、天平、忠武、武宁、彰义、陕虢,这些节度使在河南道;河阳、河中、昭义、河东,这些节度使在河东道;

魏博、成德、幽州、义武、横海,这些节度使在河北道;山南东、山南西、荆南、夔峡,这些节度使在山南道;

陇右、河西、北庭、安西,这些节度使在陇右道;淮南、奉义,这些节度使在淮南道;

镇海、江西、义胜、宁国、威武、武昌、钦化、黔中,这些节度使在江南道;剑南东、剑南西,这些节度使在剑南道;岭南、岭南西、静海,这些节度使在岭南道。

宋祁曰:「自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陈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及其末,而国门以外,皆为强敌矣。 」

【译文】宋祁说:“自从安史大盗被灭掉后,武夫战卒因立功而从行伍升为王侯,都任命节度使之名。

从此方镇在内地比比皆是,大的方镇辖十多个州,小的方镇也辖三四个州。

一开始成为朝廷忧患的是河朔三镇,到了末期,国都之外的地区都成为强敌割据的领地了。”

王氏曰:「至德迄元和,天下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 其后纷纭变更,无复常制。 又有行营, 有兼领, 于是名号移于军戎,州郡不符条列,东西杂错,泾、渭莫分,贞观、开元之初意,存者无几矣。 」尹氏曰:「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

【译文】王氏说:“从至德(756年)到元和(820年)之间,天下观察使设立十个,节度使设立二十九个,防御使设立四个,经略使设立三个。之后纷纷变改,没有固定制度。

又有行营节度使,有兼任的节度使,使节度使的名称用于军队,州郡不相符合,东西交错混杂,泾渭不能区分。贞观、开元初年的用意,没保留多少了。”

尹氏说:“削弱唐朝的是藩镇。唐朝已经衰弱,长久不灭亡的原因,也是藩镇在维护着它。

唐朝的衰落是因为河北地区的强大;唐朝的灭亡,是因为河北地区的衰弱。”

端倪解析:

藩镇林立是唐朝中后期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

由于藩镇的存在,唐朝再也无法恢复到开元时期的盛唐气象,但唐朝也没有立即灭亡,而是继续维持了一个多世纪。

藩镇也并非全都是割据。藩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河朔割据型”、“东南财源型”

真正的割据主要是“河朔割据型”,以河朔三镇最为典型。

藩镇动乱也并非全都是反叛中央。大多数的动乱发生在藩镇内部,而且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暴发。

许多节度使也并不都是有田有地的地主,他们有些是当了节度使之后才发财致富的。

唐朝藩镇的问题重点是两个:军镇合一和内轻外重。

军镇合一就是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被合并在一起,由同一位节度使来行使。

这种军政合一的现象使得藩镇的权力非常大,拥有人、财、监察权。这导致了藩镇的权力过于集中,难以被中央政府有效地制约。

内轻外重是指在唐朝的军队配置上,边疆地区的军队人数逐渐增多,而中央的军队人数却没有任何变化,形成了兵力“外重内轻”的问题。

这种情况使得中央政府在面对藩镇割据等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后来节度使自行世袭,又或由兵变自立,中央无法插手,只有追认既成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