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这样悲伤过。”

多年后,当李光耀回想起1965年8月9号这一天时,他忍不住这样说道。

1965年8月9号,当马来西亚国会三读法案,正式宣布“休了”新加坡时,

李光耀“痛苦地哭了,因为他半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破灭了。

4年前,他努力推动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却没想到最后被强制踢出。

马来西亚人告诉李光耀: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必须远离。

李光耀试图挽留这一切,他说,我虽不是马来人,但可以变为一个马来西亚人。

可惜,他被拒绝了。

那么,好不容易从英国殖民者手底下独立的新加坡,为何火急火燎要加入马来西亚?

放着这么一块肥肉,马来西亚又为何忍痛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马相互拥抱

1959年,新加坡在经受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总算迎来独立,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

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刚刚摆脱列强压迫的新加坡,没有选择像其他新生国家那样,谋求自强、独立,反而开启了推动国家并入马来西亚的进程。

新加坡独立之初希望与马来西亚合并,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经济互补。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缺乏土地和自然资源,而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合并可以为新加坡提供经济腹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消除贸易壁垒与经济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合并能够让新生的新加坡实现政治稳定。

新加坡在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后,面临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等问题。

再加上弹丸大小的国土,如若不选择依附外部势力,刚刚赢得独立的新加坡,短期内怕是要陷入长期的动荡。

通过与马来西亚合并,新加坡能够借助马来西亚联邦的政治稳定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站在外部角度,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也有利于新加坡对抗外部威胁。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国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面临着地区孤立的挑战。

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可通过合并来增强自身的安全和防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新加坡的军事力量几乎为零,一旦英国军队离开新加坡,又将面临巨大危机。

新加坡只能与马来西亚等周边邻国组成联盟,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而站在马来西亚的角度,将本就联系密切、往来频繁的新加坡吸纳入自己的版图,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希望版图扩充,更何况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经济发展模式也相对成熟。

新加坡的到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马来西亚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对两国而言,合并统一是双赢的事情。

于是新加坡从西方殖民者手下独立不久后,便开始了推动融入马来西亚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实现合并目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统一了党内和各政党之间的意见,同时还争取了民众的支持,使得合并成为新加坡人的普遍意识。

1959 年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新加坡旗帜的设计尽量顾及了马来人的感受,采用新月和白色的星星图案,国歌“前进吧,新加坡!”也是由马来作曲家朱比赛创作的。

就连新加坡的首任国家元首尤索夫·依萨也是马来人。

同时,为了证明合并是新加坡民众的选择,人民行动党提出与马来亚联邦合并事宜进行全民公投。

1961年9月1日,新加坡正式就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方式举行了全民公投。

显然这次投票存在缺陷,但是投票结果证明新加坡人赞成合并,他们中大约71%的人欢迎人民行动党的合并方案。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合并方案推行没多久便遭遇滑铁卢,最终新加坡被迫走向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马来西亚认识的差异

新马合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大阻碍是,马来人和新加坡人对马来西亚认识的差异。

正如马来亚巫统(即马来民族统一机构)认为的那样,马来西亚的成立只是把“马来人的马来亚”变成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马来人作为马来亚的土地之子,必须保持在政治和行政管理上的特权,必须控制武装部队和警察。

马来人可以合情合理的方式使用这种特权,以增进这一种族集团的幸福,同时准许华人自由地辛勤劳动,发财致富,但是不得试图强迫改变马华关系现状。

这样的主张不单单得到马来人的支持,当地华人也接受这样的安排。

但与马来亚不同,新加坡认为马来西亚就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光耀曾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示,马来西亚要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境内所有种族和经济集团的利益要十分均衡。

“要使马来西亚在经济上及政治上成功,有一个因素是根本的,那就是马来西亚各族之间的宽容精神以及它们之间的利益相当均衡。马来西亚的政治和行政权一开始就将大部分掌握在马来人手中,而经济权则掌握在华人和印度人的手中。”

此时,李光耀还只是不满马来特权制度,“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则是之后提出的。

1965年,李光耀和其他反对党领袖举行会晤,决定结成反对党之间的团结机构即马来西亚团结大会,在机构成立的宣言中明确了“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一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意味着,这个国家不能同任何一个社群或种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福利和利益画上等号。

只有在这样的马来西亚里,所有马来西亚人才有一个合理和有尊严的前景。

在新加坡寻求被纳入马来西亚时,对这一诉求表达了强烈态度。

可马来西亚政府却希望,可以将马来人特权制度推广到新加坡,结果遭到新加坡政府的反对。这为两地关系蒙上阴影,也是新马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族冲突注定难以融合

种族之间的矛盾,是新马难以走向融合的另一关键,尤其在针对华人问题上。

二战前,无论是马来人还是华人,族群意识都相对淡薄,双方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摩擦。

但是日据时期,日本蓄意挑拨马来人和华人关系,使得马华之间开始相互敌视,这种敌视到战后,一度演变到了威胁新马社会稳定的程度。

特别是马来西亚成立之后,对华关系演变成了威胁联邦生存的一大顽疾。

马来亚联邦一直遵从马来人特权制度,并以此作为华人获得公民权的交换条件,在马来半岛也就形成了马来人主导政治、华人主导经济的格局。

经过日本的挑拨、公民权的斗争,马来亚的马华关系早已不复战前的相安无事,但是也没有

爆发种族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加坡,由于华人人口占据多数,马来人处于少数地位,战后在追寻自治的过程中华人在各个政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岛内华人的优势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十分明显。

马来西亚成立后,吉隆坡政府想要将马来人特权制度推广到新加坡,但是没有实现,新加坡马来人相对于华人的劣势,便成为巫统攻击人民行动党的工具,也因此引发了新加坡两次种族骚乱。

1964 年,巫统秘书长赛加化阿巴在新加坡积极活动,发表言论控诉新加坡政府治下,马来人的悲惨境遇,对此李光耀虽然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遏制住危险的局势。

7 月 21 日,新加坡马来人照例游行庆祝先知穆罕默德生日,但是随即发生了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7月21日下午,马来人和华人的冲突开始了,市面上谣传不断,暴动的范围迅速扩展到全岛各地。

无辜市民丧命和受伤,房屋、巴士和汽车被烧毁,政府不得不宣布戒严,学校关闭,家家户户不敢出门,一切日常生活突然停止,大街上有大批警察驻守。

骚乱持续大约一个星期,导致 23 人死亡,约 500 人受伤。

这次骚乱再次引发新加坡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双方相互指责。

新加坡认为中央政府没有对骚乱进行制止,甚至认为中央政府有意利用此次事件笼络马来 西亚境内的马来人,扩充巫统力量。

吉隆坡方面对新加坡的指责予以否认,将挑起矛盾的主角对准印尼特工和当地地痞流氓。

新马之间再次剑拔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9月2日,新加坡突发几起华人和马来人伤人事件,旋即发展成了第二次马华冲突,共 13 人死亡,105人受伤1418人被捕。

虽然这次冲突的伤亡没有第一次严重,但是两次骚乱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而且骚乱加剧了新马政府之间的矛盾。

马来人特权问题再次凸显,最终种族冲突与之前就存在的政治纠纷结合在一起,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新马关系雪上加霜。

可以看出,由于新马两地社会的根本性差异,双方领导人对马来西亚的理解和期待有着根本的不同,而这也一直影响着双方对马来西亚政治生活的理解,扩大了吉隆坡对人民行动党的猜忌和不信任。

从而在政治和种族关系领域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争执和斗争,最终导致马来西亚放弃对新加坡的兼并。

一心想要谋求加入马来西亚的新加坡,也成了少有的被迫独立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出于自身国土、资源、军事等因素,新加坡独立之初便希望傍上一条大腿,他们选择了渊源深远、联系密切的马来西亚,但忽略了横亘在双方融合道路上的固有矛盾。

两者对马来西亚认识的差异、民族间固有的矛盾,最终让双方裂痕越来越大。

马来西亚只能放弃这方沃土,新加坡也被迫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