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个菜园子,篱笆虽然没有,但也不是任谁都可以进来动锄、刨土,揪几把好白菜回家去下锅糊炒乱炖的。
【序】
湖北;
195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毛主席邀请当地的干部与农民代表座谈。
农民代表晏桃香是个农村小姑娘,正闹感冒打喷嚏。
人家怕她传染给主席,不让她进来。
1958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在农家门口与小孩逗趣
毛主席知道了即说:
"怕什么,少奇肝炎多年也没有传染给我。
进来,小姑娘,请坐。"
由于太激动,当轮到她跟毛主席握手时,一个没控制住,竟然冲着毛主席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唾沫星子喷了毛主席一脸。
在场的领导都惊呆了,都在紧张地等着毛主席发火,小姑娘也脸有惧色。
毛主席赶忙笑说:
"不要紧,我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怕死,人家说身经百战,我也是身经百战不死。
你的一个喷嚏打得死我吗?
你比美帝国主义厉害?
比日本侵略者厉害呀?
比蒋委员长厉害吗?
雷声大,雨点小。"
毛主席这样一说,气氛缓和了。
1954年毛泽东在十三陵
他问小姑娘:"你为什么感冒?"
晏桃香说:"报告主席……"
他立即打断说:
"不要报告。大家平起平坐,随便谈心。"
晏桃香说:
"昨晚我通宵开夜车锄棉梗,天亮才通知我开座谈会。一直打喷嚏,来这之前我先吃了药的。"
他问她:"你们开夜车点灯吗?"
晏桃香答:"300瓦电灯,20盏气灯。"
"你赞成开夜车吗?"
"说实话不赞成,但上面要我们开夜车,我是妇联主任,不能不开。
我认为开夜车划不来,花钱很多,费力很大,第二天还打不起精神,大家都不愿意。"
他又问:
"你认为你所在的生产队粮食产量能达到指标么?"
小姑娘回答得很大胆:"差十万八千里。"
他又问:"那么你想如何办呢?"
晏桃香很恳切地说:"希望上面实事求是。"
她说这话很不简单,在座有的人鼓了掌。
有人也汇报说,事实上老百姓有的已经开始饿饭了。
毛主席听着听着便流下泪来。
1958年,毛泽东视察地方农业发展
读到此处,朋友们感动不感动?
感动是一定的,笔者也是如此,即使是在明知这是一段网络上历史领域黄V们"捏造"出来的一段"人造历史"的情况下,我依然被感动着。
但是,严谨地说起来,这是文学、不是历史;这是创作、不是纪实;
另外,文中将伟人毛泽东塑造成了一位兴致冲冲、霸气外放的老爷子,笔者也是深感不妥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真的难以判断这是低级红还是高级黑。
这不是历史;
这不是真相。
下面,有请读者朋友们跟随本号,一同走回那62年前吧。
我们共同去寻找那段被岁月所扭曲的时光。
我们先从"小姑娘"晏桃香说起。
戳破了"小姑娘"的谎言,其他情节的可信度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此照片中有晏桃香,本号存疑
【一】
晏桃香,很美丽的一个名字。
网文写手们必定会先望文生义、入为主地认为一定是位如同名字般美丽的小姑娘。
这就是没文化的真可怕。
晏桃香直至1996年变成一个以82岁高龄安详离世的老太太,人家依旧还叫这个名字。
现在,心算比较快的朋友们必定惊呼:
"这样说,1958年时,这位'小姑娘'晏桃香已经44岁了嘛!"
没错,那时她不仅已经44岁了,而且这位"小姑娘"的丈夫已经病逝6年了;
她此时是一位带着4个孩子的单身妈妈。
那时,这位"小姑娘"已经入党两年了,是孝南朋兴乡和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那些历史领域的黄V敢于胡编乱写,大概是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因为,在当年,这位晏桃香可是一位举国皆知的"名人"!
195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勤俭节约的模范——晏桃香》,介绍晏桃香的事迹:
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自丈夫离世后,独立挑起了生活重担;
早出晚归,勤俭持家,辛勤地抚养4个孩子。
她的事迹见报后,曾经感动过许多人。
1958年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陈毅副总理应《中国妇女》杂志社之约,将晏桃香的事迹写成长篇叙事诗,刊登在《中国妇女》1958年3月号上。
这长篇叙事诗的单行本《介绍晏桃香的劳动事迹》曾经在1958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在大约可以证明,她当时真的不是一位什么"小姑娘"。
下面我们复原一下当年她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场景。
【二】
1958年11月14日下午4点钟。
一辆孝感县委的吉普车将晏桃香(勤俭持家模范)和朱朝启(长风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官木生(全国劳动模范)三人送到了孝感火车站。
从不久前的紧急电话中得知,有重要领导同志要在这里接见他们。
火车站内一片寂静,只有一列专车静静地停在东段岔道上。
在警卫人员的引导下,三人来到车上。
马上就有工作人员迎过来,询问他们的姓名、职务等。
由于已入深秋,三人都穿了不少衣服。
车厢内有暖气,加上赶路和心情激动,他们的脸上沁出汗来。
工作人员示意他们可以脱了外套,朱朝启就把大衣脱了挂在衣钩上。
他们被引至第四节车厢内。
毛主席!
走在最前面的朱朝启第一眼就看见了。
陪同毛主席在一起的还有湖北省、地、县的几位负责人。
毛泽东在专列上开会
这些领导看见他们三人进来,便都站起来。
看上去,大家等他们已经有一会儿了。
毛主席也从一张铺着白布的大会议桌后站起来,从靠窗口的东边绕过王任重坐的椅子向这边走来,用浓重的湖南话向他们打招呼。
1949年5月,年仅32岁的王任重就已经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开始在湖北工作。1954年,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政协湖北省委员会主席。1958年5月已经增补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晏桃香和官木生的事迹是毛主席以前就知道的,见了面自然能够对号入座。
问过好后,毛主席看见晏桃香还捂着棉袄,便道:
"晏桃香,有暖气,热,快点儿把袄子脱下来。"
晏桃香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不要紧!不要紧!"
这时官木生向毛主席揭开了谜底,他说晏桃香是从田里劳动时被通知来的,来时穿的是带补丁的棉布衫,所以不好意思脱掉临时充当外套的棉袄。
毛主席笑着说:
"还真是一个勤俭模范,不要紧,劳动人民的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
当年的这件棉布衫一直被晏桃香珍藏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悼念毛主席时,她的泪水湿透了这件棉布衫。
当时,主席办公的这节专列车厢共有9个人:毛主席坐桌子的东边,左边是王任重,右边是地委书记王家吉;
桌北是县委书记王振明和朱朝启;
西边是晏桃香、官木生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
南边坐的是省委副书记王延春。
大家坐定后,毛主席一边请大家吸烟,吃苹果,一边问感觉眼生的朱朝启:
"你叫什么名字是本地人吗?担任什么职务?"
朱朝启做了回答,毛主席顺手记在一个笔记本上。
晏桃香三人到来之前,各位领导已经向毛主席汇报了湖北农村"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情况。
大家重新坐定后,地委书记王家吉接着讲到大办钢铁时有的人为了放"卫星",几天几夜没睡觉砌平炉,后来实在忍不住倒在平台上睡着了。
毛主席听了笑着说:"我也想睡下觉哩!"
大家跟着笑。
当省委副秘书长梅白汇报到全省"大跃进"的典型——孝感县长风人民公社复员军人创造的"万斤田"亩产万斤稻谷时,毛主席插了话,他望着王任重说:
"我不相信。"
毛主席的一句话,说得长风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朱朝启和孝感县委书记王振明两人有些紧张。
身为县委书记与长风人民公社的负责人,自然清楚这件事的底细。
于是朱朝启沉默着没有开口、更不敢解释,心中只盼这个话题快快结束。
毛主席点起一支烟,深深地吸了几口,沉默了片刻,终于换了话题;
他开始问起晏桃香对"挑灯夜战"的看法。
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连续苦干的群众,生怕疲劳过度影响人民的生活、影响人民的健康。
听到毛主席这时问自己,晏桃香便实实在在地说:
妇女干劲儿不小,能和男人一个样,但是夜里加班加点干了活,白天就没有劲儿了。
毛主席听了,说:
"妇女和男人还是不能一个样啊!要关心她们,要执行'三期照顾'(三期,指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今年三月我在成都会议上就讲了劳逸结合嘛!"
毛主席吸了口烟,又转而询问全国劳动模范官木生。
毛泽东听他介绍完情况后说道:
"群众积极性越大,就越要关心群众,不要搞夜战,人过分劳累要害病的。"
他深深吸完最后一口,才把只剩一丁点儿的烟头掐灭放到烟灰缸中……
【三】
从当年的画面中,大家不难感受到气氛的凝重、甚至是压抑。
彼时彼景,根本不会有着历史领域黄V们所描绘的或接连反问、或霸气外露、或调侃幽默的伟人毛泽东。
有的,只能是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65岁的长者。
这与1958年毛主席遍历各省巡视考察调研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熟知历史的读者都会知道,1957年起,毛主席就提出在二届全国人大不连任国家主席。
产生这个念头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伟人希望能够摆脱杂务,有时间研究重要问题。
他曾经说过:"现在杂事太多,极端妨碍研究问题"、"……从1958年起让我暂时摆脱此任务,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问题"
伟人所希望研究的重要问题包括两类:
一类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所以,在孝感接见最基层的农民代表,伟人的目的理当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调研,而绝对不是在发泄、绝对不是在示威、绝对不是在决策。
因为在这年的9月,同样是在湖北、在武汉,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就已经在伟人的调研座谈中跟他指出了"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的提法的危害性。
并且李达还激动地喊出了:"现在,人的胆子太大了,不是胆子太小,你(毛泽东)不要火上浇油,否则可能会是一场灾难!"、"现在是你头脑太热!你应该冷静下来!"的逆耳忠言。
那天晚上,毛主席到东湖岸边散步,对跟随他的工作人员自我批评道:
"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我今年六十五岁了,但不够耳顺;听了鹤鸣(李达的字)兄的话很逆耳,以后要再同他多谈谈。"
既然听到了人民群众存在走入危险境地的忧患,伟人毛泽东怎会停止他的思考?
一旦他思考清楚,在其后的调研过程中,伟人那沉痛的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一九六○年五月毛泽东主席在麦田听取村支部书记吴玉山汇报
所以,才有了伟人在孝感调研当天所说的"我不相信!"、"群众积极性越大,就越要关心群众,不要搞夜战,人过分劳累要害病的。"
此言一出,那时,必定是位已经冷静下来的伟人毛泽东。
这部分不宜再往详细解读了,咱们进入下节。
【四】
写手们失误在哪里了呢?
错在了误读伟人毛泽东这次调研的初衷。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毛主席在郑州邙山头远眺黄河
1958年,国内、国际上确实很多烦心事儿。
咱们说点不敏感的国际部分。
随着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苏之间在一些观点和政策方面的分歧逐步显露出来,两党之间产生了裂痕。
1958年夏天,赫鲁晓夫来北京,伟人毛泽东就与其发生了一场严重争吵, 这就是笔者曾经讲述过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当时毛主席冷冰冰地拒绝了赫鲁晓夫。
伟人反讽说:
"你最好全部接管中国海岸"
赫鲁晓夫问他,如果真是这样,主席怎么办?
伟人说,他将重新上山打游击。
赫鲁晓夫还自以为是地说:"游击战在现代世界里已经没有市场了"
伟人的回敬是:"如果你一定要捏住中国人的鼻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一九六○年五月十一日,毛主席参观郑州国棉四厂无梭织布机
看看,写手们失误就在此处。
他们将从坚信到迟疑、从冲动到冷静,忧国忧民搞调研的伟人与自立自强、寸土不让、唇枪舌剑力抗强权的伟人给混淆了。
如果伟人是为了国际事务调研,接见的也不是这些基层农民代表,而是我人民解放军的基层指战员,他说出:
"不要紧,我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怕死,人家说身经百战,我也是身经百战不死。
你的一个喷嚏打得死我吗?
你比美帝国主义厉害?
比日本侵略者厉害呀?
比蒋委员长厉害吗?"
倒是不足为奇。
写手们将这些金句用在了一位农妇身上,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雷声大,雨点小"了。
伟人绝不会如此的!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毛泽东视察武汉重型机床厂
至于另外的 "怕什么,少奇肝炎多年也没有传染给我"所云,则更是令人作呕。
这已经是涉嫌对伟人人品的诋毁了。
实在是为历史抹黑。
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毛主席和农村儿童在一起
啰里啰嗦又是将近4000字,也不知道这个理辩明白没有。
一家之言,各位朋友们见仁见智好了。
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