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悉尼晨锋报》报道了一项历时八年的研究,该研究揭露了澳洲部分最负盛名学府内存在的种族偏见现象。这项由悉尼大学发起的实验,通过向数千位学者发送内容相同的邮件,但使用不同姓名和种族背景的发件人,旨在探究学术圈对潜在博士生申请者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精心设计的电子邮件均来自所谓的“准学生”,他们在信中表达了寻找博士导师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每封邮件的内容完全一致,发件人的名字却根据其假设的种族背景而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Melissa Smith”或“Thomas White”代表听起来像是白人的名字,而“Omar Hussein”或“Rahul Kumar”则暗示了非白人的身份。当这些信息被分发至包括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在内的八所联盟成员校时,并未立即引起收件人的警觉。

随着数据收集完毕并经过分析后,结果更是不一般。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看起来具有非白人背景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收到回复的机会减少了7%,而且获得正面回应的可能性也降低了9%。

其中,“Melissa Smith”比“Rahul Kumar”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反馈,这一差距达到了惊人的12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发表于《国际教育政策与领导力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它不仅展示了针对非白人名字持有者的明显偏见,还揭示了一个较小幅度上倾向于女性申请者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高级讲师及以上级别的教员中,有84%为白人,70%为男性,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某些群体可能因个人特征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观点。

然而,这项原本意图揭示社会问题的研究本身却遭遇了巨大争议。许多被卷入实验而不自知的学者们得知真相后感到愤怒不已,认为自己成为了未经同意即被利用的对象,并迅速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悉尼大学作为研究人员当时就职的学校,收到了数百起投诉。研究的作者们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表示自己不仅失去了朋友,职业生涯也受到了威胁。

现就职于加拿大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的 Megan MacKenzie 就是其中一位研究人员,她坦言,自己作为一名当时还是初级学者的研究者,完全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这让她倍感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学者们的愤怒和质疑,悉尼大学一名发言人不得不站出来证实,这项研究经过了严格的道德审查,期间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行为。然而,这一回应似乎并没有完全平息争议。

即便如此,围绕该项目合法性和适当性的讨论仍然持续发酵。据校方透露,自实验曝光以来,已接收到数百份正式投诉,要求对相关人员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