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且阳光开朗。
每次出门,我妈的必备娱乐项目,是别人夸我,她在那里谦虚地摆手“没有没有”。
那叫一个心里美。
结果一转眼,我三十一了,还不结婚。
一下子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她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就是那些结了婚生了娃的,且越早结婚越好,例如“隔壁家那谁谁谁”。
隔壁家那谁谁,是我邻居,比我小一岁,二十岁结的婚,我大三的时候去参加的婚礼,听说第二年就生了娃。
往后那些年,她会在“你看隔壁家那谁谁”后面,缀上他们家孩子的成长情况。
“你看隔壁家那谁谁谁,孩子都能说话了。”
“你看隔壁家那谁谁谁,孩子都能满街跑了。”
“你看隔壁家那谁谁谁,孩子都上幼儿园了。”
“你看隔壁家那谁谁谁,孩子都上小学了。”
虽然这个孩子,我从未见过,却好像参与了他成长的全过程。
有种素未谋面但血浓于水的感觉。
结果今年,我妈没有再提隔壁那谁谁谁,以及他那该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
我多方打听,才知道隔壁那谁谁谁,年初的时候离婚了。
emmmmm
得,这回人家版本过于超前,我妈不敢让我效仿了。
我想起了以前我妈讲起过,那谁谁相亲的事儿。
那谁谁家里,不算有钱,爸妈都是厂里上班的,挣个力气钱,比上不足比下也不算有多余。
他学习不好,高中没上完就跑出去打工。
对父母来说,不上学,就意味着你要结婚了。
这哥们儿十八岁开始相亲。
咱也不知道十八岁相亲聊啥,聊QQ秀还是火星文,不知道。
没过两年,他就结婚了。
听我妈说,女方是我们那边山上的,家里比较穷,要了挺多彩礼。
我问对方长得好看吗,我妈:
“就他那没学历没身高的,能找到媳妇儿就不错了,他还挑啥挑。”
我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太对,但也说不上来什么。
我的老家,河南,感觉就是情感荒漠。
也不是大家都没有情感,而是大家的情感,比较厚重和内敛,很少去直接表达。
什么爱不爱的,我从小,就没有从周围的人里,听说过这个词。
父母不会给孩子说“我爱你”,他们只会说“我为了你怎么都行”“这都是给你攒的家底”“再辛苦都值得”。
他们好像是爱你的,但爱的方式就是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地堆给你,沉甸甸的。
至于爱情?那更是个禁忌话题,说出来遭人笑话那种。
比如说结婚,大家只会说俩人合适不合适,家里条件如何,生没生孩子。
所有的感情,都可以藏在一句“”过日子”里,然后一笔带过。
至于当事人的感受,谁在乎。
所以看得上看不上的,也不重要,两个人只要符合当地普遍的“门当户对”,就可以结婚。
那结果也看到了,二婚同样值得祝福。
有一个很普遍但是很诡异的理论,那就是结婚是一种胜利。
只要你能结婚,就算是赢了,上岸了。
问题是,这到底赢在哪儿了呢?
你说考研上岸了,考公上岸了,赢在了前途。
那结婚上岸了,赢在什么地方,赢在多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吗?
来相亲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挺焦虑的。
其实他们的焦虑,倒也不完全是因为结婚。
这是个综合性的课题,父母的压力,前途的迷茫,个人感情的摇摆不定,自我认知与社会舆论的矛盾……
这解决起来很难。
所以很多人,选择走捷径。
我解决不了焦虑,那我就解决结婚。
你要只是想结婚本身,那其实真没那么难。
经手这么多来相亲的人,我就没见过真的没有要求的人,有的人说着没要求,但其实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就是要求。
有些人浑身都是毛病,却觉得自己没啥要求。
能忍你那些臭毛病,本身就是最大的要求了。
要想结婚,能忍就行。
我经常遇到一种来咨询的情况。
比如接触了一个相亲对象,没啥感觉,但又觉得结婚也不是不行。
他们会过来问我:“水哥,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吗?”
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看你想不想继续,把皮球踢回去。
其实我内心有好几句话在盘亘,但一句都没有说出口。
比如“贱人就是矫情”,比如“又当又立”,比如“既要又要”。
以上这些,都属于人类的“优良品质”。
当情感博主,最难受的一点就是,很多人会来你这里,为他们自己干的破事儿找认同感和理论支持。
明明自己心里那点儿小九九,都门清,还过来一脸委屈义愤填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害者。
噼里啪啦说了一堆,末了加一句“水哥你说是不是”。
是个der啊是。
你自己明明就是看不上人家,说一大堆,还委屈的不行,反正好话赖话都让你说了呗?
怎么着,你是觉得我这个情感博主在这方面说话比较权威,我认同你了,你就自洽了?
我犯得着吗我?
尤其是你连个红包你都不发
没有骂你两句高低就算是我素质过硬了。
咱就是说,看不上就拉倒,既然你又舍不得,那就证明看得上,或者要拿人当备胎。
那你别吊着人家啊。
看不上是眼光问题。
但看不上又不说,好像捏着鼻子在相处一样,自己还像是受了多大委屈,那就是人品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