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他3岁就能流畅阅读报纸,10岁就跳级读高三,简直是开挂的人生。
如今的他28岁却无业游民,啃老不说还宣布要"躺平"。
这位曾经让无数家长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人生败犬?
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个神童的人生究竟是如何"从零到零"的?
神童变"废柴"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张炘炀的日常生活。
2019年这位曾经的学霸终于捧回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
但是等等!剧情好像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拿到学位的张炘炀并没有像其他高材生一样,进入高薪企业或者留在学术圈。
相反他仿佛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盘,开始了一段"佛系"生活。
短暂当了两年外聘教师后,张炘炀就觉得这工作"不带劲",干脆利落地挥手告别。
从此他开启了一段"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说到钱他的银行卡余额惨不忍睹,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千块。
但是这位"佛系"博士却丝毫不慌,为啥?因为他有一对"神仙父母"啊!
每隔两三个月父母就会给他打一笔"生活补助",美其名曰"投资"。
一万块钱刚好够这位"啃老达人"挥霍一阵子。
租房?不用愁!妈妈直接包办挑好了喊他去收房就行。
买东西?小菜一碟!爸爸随叫随到简直就是专属快递员。
但是别以为张炘炀就此感恩戴德了。
相反这位"巨婴博士"还经常和父母"争辩",声称自己的人生被他们"设计"得一团糟。
2022年他几乎整年都在和父母上演"家庭伦理剧"。
张炘炀曾经放出豪言:"我可以一辈子不工作,全靠父母养活。他们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呢!"
这话说得简直要把"啃老"精神发扬光大啊!
面对这样一个"毒舌"又"佛系"的儿子,张炘炀的父母恐怕做梦也没想到。
他们精心培养的"神童",最后会变成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巨婴。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了解张炘炀为何变成现在这样,我们得从头说起,看看这个"开挂"人生是如何开始的。
1995年在辽宁盘锦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张炘炀呱呱坠地。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婴儿会成为日后震惊全国的"神童"。
三岁那年小张就给全家人上演了一出"天才秀"。
只见他拿起报纸,不是当玩具撕着玩,而是认真地读了起来,那叫一个流畅啊!
这下可把他爸乐坏了,心想:我儿子这是要上天啊!
于是张爸脑洞大开:既然儿子这么聪明,干脆让他提前读小学得了!
说干就干五岁的张炘炀就这样被"空降"到了小学课堂。
小朋友们还在学习1+1=2,他已经能解答复杂的数学题了。
两年小学三年初中,一年高中张炘炀就像开了外挂一样,飞速通关。
2005年当其他孩子还在为小学毕业而兴奋时,10岁的张炘炀已经坐在了高考考场。
这下可把全国人民都惊呆了,纷纷感叹:"这孩子怎么这么聪明!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然而高考成绩出来后,张炘炀和他爸爸的美梦就像被戳破的气球,"噗"的一声瘪了。
505分离985高校就差那么一丢丢。
这可把张爸给憋屈坏了,心想:不行咱得继续往上冲!
于是乎13岁的张炘炀又被"空降"到了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
这时候的小张同学,正值青春期荷尔蒙爆棚,开始展现出叛逆本色。
他不仅要求父亲离开宿舍,还沉迷起了网游,简直是要把失去的童年都补回来。
更绝的是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竟然玩起了"学术敲诈"。
"不在北京买房就不参加答辩!"这简直是在给父母下最后通牒啊!
最后16岁的张炘炀成功考入北航读博士,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
然而这时候的他已经开始显露出各种问题了。
学术上举步维艰,社交能力几乎为零,连谈个恋爱都觉得费劲。
他的同学们都比他大十几岁,聊天都找不到共同话题。
张炘炀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快进的电影,错过了太多应该经历的精彩片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高智商是不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同样重要。
但是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天才的诅咒还是教育的失败?
张炘炀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鸡娃"教育的血泪史。
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把"望子成龙"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从小学开始张炘炀就被剥夺了正常的童年生活。
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简直把家里变成了"军事禁区"。
亲朋好友想来串门?不好意思谢绝来访!
小朋友想来找张炘炀玩?对不起我儿子没空!
这种近乎"封闭式"的培养方式,让张炘炀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你说这孩子长大后社交能力差,这不是很正常吗?
更可怕的是张炘炀的父亲似乎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他不惜一切代价让儿子跳级、考试、读博,仿佛在玩一场"人生加速器"的游戏。
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不是所有的阶段都可以跳过或加速。
这就好比你想让一棵树快点长大,就疯狂给它浇水施肥。
结果呢?树是长高了但根系却浅薄脆弱,经不起风雨的考验。
张炘炀就是这样一棵被"催熟"的树。
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却严重滞后。
他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难以融入同学群体,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
甚至在感情方面也显得十分幼稚,恐怕连表白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更糟糕的是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似乎扼杀了张炘炀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当他终于有机会自己做决定时,他选择了"躺平"。
这不禁让人怀疑,他早期的学习成就到底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是被父母的期望所驱使?
张炘炀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不应该是一场军备竞赛。
家长们需要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全面能力的培养。
过度的教育焦虑,只会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像张炘炀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别人家的警示"。
但是我们是不是只能责怪张炘炀的父母呢?
或者说他们也是这个教育体系的受害者?
张炘炀的故事确实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说实话我觉得不能单纯地把锅都甩给他的父母。
毕竟他们也是在这个疯狂的教育大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
但是这个案例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
真的是高学历就等于成功吗?显然不是啊!
张炘炀的例子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我们成功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全面发展,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系发达枝叶舒展。
智力、情商、社交能力,缺一不可啊!
再说说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解题能力固然重要,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张炘炀在学术上的成就,就像是空中楼阁,看似辉煌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立足。
这不禁让人感叹: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生活经验更是无价之宝啊!
另外我们真的要明白,教育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就像张炘炀跑得快了,反而迷失了方向。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跳过或压缩这些阶段,就像跳过游戏的关卡。
表面上是捷径实际上错过了获得经验值的机会,最后可能连Boss都打不过!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载体,而是独立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塑造一个"完美"的他人。
张炘炀的故事或许会成为很多家长的一面镜子。
希望通过他的例子,我们能够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找到一条更适合孩子全面发展的道路。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次独特的旅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精彩,何必要用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呢?
所以各位家长们,放轻松点给孩子一点成长的空间吧!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
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生命最美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