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4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即将迎来建院20周年庆典。汇丰商学院由海闻老师亲手带队创建,并担任院长多年。此前,海闻老师于1994年就与林毅夫、易纲、张维迎、张帆、余明德等一起创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并担任CCER的常务副主任多年。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老师。
2003年黄益平教授与海闻教授在东京参加学术会议时的合影
2004年秋天,我从香港到北京出差,见到海闻教授,印象中那天好像聊了一会汇率政策问题。他突然说准备去深圳“开一块自留地”,创办一家商学院。我有点吃惊,因为当时他已经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我以为他的下一步应该是担任一所高校的主要领导,曾经有传言他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校长。
白手起家创办商学院,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老海信心十足,他说北大深圳校区完全可以像美国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一样,拥有独立的影响力。他对于这项工作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打算暂且放下自己的学术研究,等到七十岁以后再续学术生涯。还有一句话,我忘了具体是哪天说的,也记不准是不是在深圳说的,他要证明给大家看看,经济学家也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件事情不容易,并不怀疑他能否南国成就一番事业。从担任CCER的副主任起,老海超凡的管理能力已经有目共睹。他理念先进、工作高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多,而且身体力行。有一次他带着我参观朗润园,看到地上的废纸、垃圾,他都会捡起来,这个小动作让我记忆至今。CCER的许多同事知道,当年建万众楼时所用的砖、窗帘和椅子,都是老海亲自选定甚至到市场采购的,据说跟店主杀价还挺狠。他在CCER期间号召大家一起做的许多开创性工作为CCER和后来国发院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大学生夏令营、中国经济学年会、NBER-CCER学术年会、商学项目BiMBA等至今还在运行,甚至成了兄弟院校竞相效仿的样板。
一转眼,那天老海跟我提及的商学院已经来到弱冠之年。汇丰商学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当年我的预期。
作为一家商学院,汇丰商学院不但稳稳地立在了南国,成为深圳一家地标式的学术机构,更在国际国内建立了广泛的声誉,所达到的国际化程度令国内许多商学院难以望其项背。一支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教研团队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最前沿,新任院长王鹏飞教授既是国际顶尖的学者,也是国发院的杰出校友。汇丰商学院的国际教授与国际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其位于英国牛津郡的校区更是北大的第一个海外校区。
汇丰商学院还在北大深圳校区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办公大楼,我每次到访汇丰商学院,老海都会领着在楼里转一圈,给我展示宽敞的空间和现代的设施。汇丰商学院的成功,既得益于北京大学优质的学术声誉,也得益于深圳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但老海的贡献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
老海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创业家,他做事情总是充满激情。几乎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他正在或者计划做的事情,无论大小,他总会讲得眉飞色舞。同时他又事无巨细,关注每一件事情的细节,我曾经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说他是处女座,又是AB血型,“所以没治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有远见、有魄力,并没有陷在细节里,他建立英国校区的行为无异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记得有一次他跟我说,MBA还是EMBA的一个班已经招进来了,但学位还没批下来。我听了都有点为他着急,他倒挺淡然,说总能解决的。老海在创业的时候决定暂时放下学术研究,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毕竟他回国的时候已经拿到了美国大学的长聘教职。以我的理解,他放弃学术工作不但是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学院创办工作,也避免了与教授们争学术资源,牺牲自己的学术研究换来了汇丰商学院教授们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海闻教授作为创始教授参加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
2024年9月22日,在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的大会上,我主持了一场由创始教授林毅夫、易纲、老海和张维迎参加的圆桌讨论。我的第一个问题给了老海,他在1977年考上北大之前,作为杭州知青在黑龙江农村生活了九年,我想知道那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海先给大家念了一段之前一家媒体对他的报道文字,突出强调了“九年的北大荒插队下乡,十三载的加州洋墨水的熏染”的作用。然后他说,人一生的成功需要依托三个方面的因素:智商、情商和逆商,他认为逆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想必在北大荒的九年生活养成了他面对逆境的态度,从他后来的行事风格看,确实也是如此,凡是他认准了的事情,一定是勇往直前,很少有困难能让他停下来。他从美国回来之后,前十年联合创办CCER,后二十年主导创办汇丰商学院,三十年如一日,一直是这个样子。
说起来有点惭愧,我没有亲身经历汇丰商学院创立与发展的历程,更没有与老海和汇丰商学院的同事们或共克时艰或共襄盛事。但我一直密切地关注汇丰商学院的成长,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敲了一点边鼓。
2005年汇丰商学院招了第一批研究生,但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我被老海动员,帮着带了三位学生陈靖宇、陈文谦和陈敬元,2007年又带了两位学生——李晓蕾、罗晶。一开始同学去香港找我讨论论文,后来到北京,我也会找机会去深圳见学生。如果去校园,老海就领着我在校园里转转,感觉他认识很多学生。现在想起来,我不管去哪儿找他,只要到了他的地盘,他必定会带着转转。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却深受学生们的爱戴。第一批同学毕业的时候,我带的一位同学第一次论文答辩没过,我向老海抱怨,说我在国外大学也带过学生,这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并不比那些学生差。老海回复说,就应该比国外大学要求高才对啊。然后又安慰我,有一部分同学第一次答辩不过,也是为了让大家高度重视论文,不表示老师指导得不好。
在朗润园的时候,我和老海的办公室有一阵子正好是对门。他大部分时间呆在深圳,很少来办公室,但每周都会飞回北京给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同学上大课,坚持了很多年,这一点也很让我佩服。那个时候他不但是汇丰商学院的院长,还是北大副校长。2013年的一天,他来办公室,看到我也在,就走过来聊天。不知为何提到之前我在汇丰商学院指导过的那几位学生,他说你应该继续带,我就随口答应了一声。没过几天,收到几位汇丰商学院学生的邮件说想找我做论文指导老师,其中有一位汪若凡。这位同学原先是北大燕园本部的学生,选修过我的“货币银行学”,那个时候我经常在教学楼门口看到她男朋友骑着自行车送她来上课,所以对她有印象。这样,我就又带了一届三位学生——汪若凡、毛虹元和张天。这三位学生毕业以后,就没有再指导汇丰商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因为那时汇丰商学院自己的教授已经越来越多,也就不太需要外援了。
不带学生了,老海又把我拉入了汇丰商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教授的聘任与晋升考核,委员会里有很多位老师是国发院的同事,主任是从国发院调过去的朱家祥老师。记得当初刚刚开张的时候,汇丰商学院尚未形成学术影响力,深圳的学术氛围也还不太浓厚,招聘教授的选择空间比较小,只能做一些权衡。印象中,早期的老师在工作几年后,有不少陆续离开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一开始,老海就特别重视招聘国际教授,所以汇丰商学院的教授团队中国际教授的比例一直很高。这些年,眼看着教授的研究水平蹭蹭地往上涨。一些申请晋升副教授、教授的老师,其简历都非常亮眼,国际顶刊发表也越来越多。每当看到这些成绩,我就会想起冯仑说过的那句话:“伟大是熬出来的。”
说起来,老海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关于老海的真实年龄,有不同的版本,身份证写的应该是七十二岁,但有一次林毅夫老师告诉我,老海的身份证上少写了一岁。最近国庆节他刚刚去参加了“戈19”(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简称),在戈壁滩上连着走了十六公里,估计是整个赛事活动最年长的参与者,在照片里显得神采奕奕。
海闻教授参加“戈19”
打交道多了,会发现老海在内心里仍然是一个少年的状态,精力充沛,做事认真,不服输,偶尔调皮,喜欢听表扬的话。在国发院三十周年庆典的圆桌会上,我问老海,曾经说过的七十岁以后再做学术的承诺,还作不作数。他说目前看来,可能得推到八十岁之后了。
圆桌会结束之后,几位创始教授和嘉宾一起在勺园吃了个午餐。席间他兴致勃勃地回忆起CCER时期在北大校园打架的“辉煌”经历,一次是在校长办公楼附近,与老林(林毅夫)一起打的,另一次是在教学楼旁边,单独打的。看他说得兴奋的样子,我感觉如果机缘凑巧,他现在还能再打一架。
海闻:我在CCER的十年(上)
海闻:我在CCER的十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