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10月24日,德州市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全市民政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时救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最后防线,具有“惠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促稳定”的关键作用,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用心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加快临时救助改革力度,推进资金筹集、救助形式与方法等内容的创新发展,全方位提高临时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和时效性。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加强救助服务平台功能建设,依托社会大救助体系优势,整合社保、医保等多部门数据,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相结合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和动态监测等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排查机制,及时发现潜在救助对象,提前介入,精准识别,构建起主动发现、救助及时、覆盖全面、精准高效的临时救助格局。

二是优化流程,简化程序。落实急难临时救助政策,对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急难情形,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实行24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全面实现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同时,加大对临时遇困流动人口的救助力度,为临时遇困群众救急解难。

三是丰富形式,分类施救。调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单独立项、单独列支,探索通过一次审批、分次发放的方式,定期定量发放临时救助金,阶段性保障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对于困难程度较轻的对象,给予一次性救助;对于困难程度较重、需要长期救助的对象,采取分期救助的方式,确保救助的可持续性。

四是拓展服务,加强衔接。推动形成“物质+服务”临时救助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服务。加强与医疗、教育、司法、住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促进多方救助的融合衔接。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临时救助,通过捐赠物资、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拓宽救助渠道,增强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