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爬雪山、过草地,无数英勇的士兵牺牲在此。在长征途中也发生过许多难忘并且感人的故事。红军十一师33团的士兵在撤离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保存实力,所以他们需要紧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因军长的一句话,一个重伤的士兵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没想时隔数十年,二人竟再次相遇。
一、无心之举,给他人提供生还机会
33团团长张吉厚带领手下士兵紧急撤退时,他看到了一个被子弹打穿肺部的士兵。按照部队规定如果士兵受伤严重,无法继续长征之路需要就地安置。一方面是因为长征任务时间紧迫,如果队伍中有伤员会耽误整体行程。另一方面由于此路凶险,受伤严重的士兵如果继续随军长征,就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会恶化得更快。
但是身为团长的张吉厚明白,此时敌人就跟在身后,一旦把他放下,那么这个士兵存活的几率就微乎其微。张吉厚之所以不忍心放下这个重伤的士兵,是因为自己十分看好他,在前不久的一场战役中,这个士兵既机灵又勇敢,帮助他赢得了一场战役。
张吉厚想他还如此年轻,只要稍加培养日后肯定大有作为,面对这样的人才他实在不忍放弃。就在张吉厚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军长许世友走了过来。他看到张吉厚的表情便明白了他的心思,在一旁爽快地说道"要不然抬上他走吧"。
许世友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思考太多,他一是不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二是看张吉厚如此为难,于是决定出手帮他一把。许世友这句话打消了张吉厚的顾虑,他当即命人用担架抬起了这个受伤严重的士兵。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是唯一一个靠担架走完长征路的士兵,他的名字叫做肖永银。如果当时没有许世友出面说那句话,也许肖永银就被安置在了原地,结局我们可想而知。当时他的一个无心之举,却给了肖永银生还的可能。之后肖永银的所作所为也向许世友证明,他当初的这个决定并没有错。
二、 奋勇杀敌
肖永银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勇敢参军但是却死在了战场。深受父亲影响,肖永银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长征途中受伤险些让他失去性命,养好身体之后肖永银就跟随部队进军校学习,并且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凭借自己优秀的作战能力歼灭了不少敌人,而他也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升任到了团长。在抗战期间他战功赫赫,成为备受赏识的一员大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当时被任命为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的旅长。
肖永银带兵打仗不仅战绩优秀而且纪律严明,他所带领的队伍还曾因此受到过上级的嘉奖。
他最英勇的一场战役是1947年带领部队和孙殿英作战,最终歼敌数万人,并且还活捉了孙殿英。众所周知,孙殿英曾经是一个盗墓贼,挖走了不少国宝。肖永银将其活捉之后,还从他口中得知了两件国宝的下落,并且将它们顺利追回。这场战役之后不仅肖永银为众人熟知,就连他所在的第六纵队都一战成名。此后第六纵队成为了主力部队,在挺进大别山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急先锋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为之后的部队顺利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三、终成开国上将
1955年因战功显赫,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谁也没有想到,当初差点牺牲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小士兵日后能够有如此作为。建国之后,肖永银被分配到了南京军区,并且担任副司令员的职务。在报道时他见到了军区的司令员,两人聊天时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司令员就是许世友,那个曾经在长征途中救了他一命的军长。许世友也没有想到,自己当时无意之中救下的一个小士兵日后竟能有此番作为。
二人不仅此前有渊源,而且见面聊天后发现志趣相投,共同带兵打仗的经历让二人有聊不完的话题,久而久之就处成了生死之交,两人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趣事。肖永银十分感激当年许世友的救命之恩,如果当初他没有说那句话,或许身负重伤的自己就会被安置在原地,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面建功立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