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特展中,来自安徽博物院的近百件潘玉良画作集结亮相,让更多人感受到奇女子潘玉良的"画魂"。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四千多件潘玉良作品。它们是存世的潘玉良画作的绝大部分。如此众多的作品在40年前是如何从法国回到祖国,辗转运至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最终为人民大众所共享?潘玉良研究专家、安徽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董松在此独家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呜呜"两声汽笛长鸣,载着潘玉良七箱遗作遗物的远洋货轮缓缓驶入上海港,回来了,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引子

1980年11月9日,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后任中国美协主席)和夫人著名画家萧淑芳女士,从阿根廷经巴黎转机回国,他们在王守义的介绍下第一次观看了大量的潘玉良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守义、萧淑芳、吴作人在潘玉良油画前合影

吴作人先生的夫人萧淑芳女士在9日的日记中写道:"使馆给我们派了车,上午同去王老(王守义)家中看了几张潘玉良的画,王老请去"中国乐园"吃饭……饭后又回王老家看画"。13日又写到"休息至下午3时许袁传锟、何毅来陪同去东方博物馆,馆长叶以赛是作人数十年前老友,王老也在那相候,同看潘玉良的雕塑油画,约百余幅大张作品,相当好"。东方博物馆,是位于巴黎的赛努奇博物馆,也是当今法国收藏亚洲艺术家作品最重要的博物馆。

吴作人萧淑芳夫妇先后两次看了潘玉良的百余幅作品,一致认为她的作品很有研究价值,当下决定回国后建议文化部将全部作品运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潘玉良在创作《王守义胸像》之一

合中西于一冶

潘玉良(1895-1977),我国现代女性绘画事业的先行者之一,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女艺术家。她一生勤奋创作,努力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创作道路。

1895年出生的潘玉良,在没有遇见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潘赞化之前,经历曲折凄惨。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中国现代画坛的诸多第一却是由这样一个出身卑微、有着坎坷经历而又自强不息的弱女子创造的。

1920年9月,她考取上海美术学校西洋画正科班,成为上海地区高等院校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

1921年7月,她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成为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海外本部生之一;

1925年,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人;

1928年9月,她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第一位担任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领导者的女性;

1928年11月28日开幕的《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女性油画家的个人展览;

1929年3月,她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担任西画教学,成为该校的第一位绘画女教师;

2014年4月6日,保利香港春季拍卖会,潘玉良194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窗边裸女》以3450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她个人全球拍卖纪录,再次改写了她本人保持的中国女性美术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玉良《自画像》,油画

潘玉良创造的这些第一,开辟了一条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她仅仅以八年(1920—1928)的国内外求学经历,就跻身于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并成为当时中国现代美术开风气之先的几位先行者之一。她1937年再次赴法,直至1977年在法国病逝。在法国40年中,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类沙龙展览并远赴美、英等多国展出,先后获奖20多次,被授予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市长"多尔烈"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多项荣誉。

潘玉良"不仅是画家,还是雕塑家,是一个全面的艺术家",她一生在油画、白描、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成就颇高。仅就这点而言,其他女性艺术家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就是同时代的男性画家徐悲鸿、刘海粟也没有做到。

潘玉良的作品中油画是其中的精华,她从西方古典主义入手,继承了印象派的艺术思想,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精华的同时自觉地强调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将中西文化合于一体。特别是她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画作,运笔潇洒自如、刚健沉稳,赋色浓艳明快,雍容华丽,把本民族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笔韵融入到西方油画的表现之中,使作品有一种细腻、舒展、爽朗的东方格调。1935年徐悲鸿在文章中说道:"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无得,而得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潘玉良在1942年后尝试彩墨画的创作,她主张"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用彩墨试写人体、静物、走兽飞禽,坚持"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探索。她的彩墨画结合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外部轮廓和整体画面的统一,将墨线准确把握对象形体和质感成功地引进画面之中。在背景的处理上,她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布白"框子,用交织重叠的短线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画般的层次的背景烘染和后期印象派的点彩以及其他流派技法的合理运用,使作品始终喷射出神州的泥土芳香,表现出强烈的东方艺术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玉良《歌舞艳声》,国画

此外,潘玉良的遗作中还保存了大量的白描和速写作品,其中的白描作品最为引人瞩目。陈独秀在1937年为潘玉良白描作品题词,称其"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并称赞"今见其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潘玉良用中国传统的线描,结合西画中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创造的白描女人体有很深的造诣。她以刚中见柔的精练线条,虚实相宜的准确造型和缓急得体的中国书法笔致,成功地表现了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令人叹为观止。她把传统绘画中富有情感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表现力的形体构造作了较好的结合,丰富了传统白描的表现力和创造了独具特性的美感情趣。

潘玉良一生热爱祖国,身处异国四十年却没有加入外国国籍,坚持死后穿旗袍入殓,体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她生前就希望将自己创作的全部作品运回祖国,很可惜她有生之年没有实现。直到她去世后,在众多友人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下,才完成了她的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玉良《双人扇舞》,油画

漫漫东归路

在1980年,江丰和吴作人作出将潘玉良作品全部运回国内的决定开始,潘玉良回归祖国的行动正式开启。

然而,正当中国驻法使馆与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联系的时候,推动潘玉良画作回归的最重要的人物王守义先生却身患癌症,不幸于1981年5月5日在巴黎病逝。王守义临终前将保存了潘玉良全部作品的房间钥匙交给了驻法领事馆戚德恩同志,他奉命将全部遗作遗物运回使馆。

1982年1月18日,我驻法使馆将《已故画家潘玉良遗作处理事》的函,送交给外交部领事司和文化部艺术局,称:潘玉良去世后,这些画长期存放使馆多有不便,最好尽快处理。为此提出两种处理意见供国内参考:一是全部运回国内交有关艺术部门,如国内同意,将设法运回;二是挑选部分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运回国内,其余作品在当地拍卖。3月20日,文化部艺术局根据江丰通知的意见,复函外交部领事司:"请将绘画作品全部运回国内,寄交中国美术馆收件。"并请转告驻法使馆领事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玉良《夫子庙》,油画

这年5月,恰逢法国美术协会邀请中国美术作品来巴黎参加法国春季沙龙展,这也是中法建交后中国作品首次参加法国美术展览。为此,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委派吴作人率团前往法国。吴作人在临行前,致信文化部领导,其中写道:"趁这次赴巴黎之便,我想办以下几件事:一、已故著名画家潘玉良女士遗作善后问题"。

5月5日,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作人先生率团赴巴黎参加相关活动,随行团员中还有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郁风女士,她也是潘玉良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时的学生。5月10日展览开幕,展品中包括罗中立的《父亲》、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吴作人的《藏原放牧》、刘文西的《北斗》等中国当代重要画家的代表作品,共165件。巴黎的展览活动结束后,吴作人又前往英国访问,而将郁风留在巴黎,开始完成一项特殊的工作——去驻法大使馆地下室内清点潘玉良遗物。

在郁风没到法国之前,她得到使馆文化处的信息是存放有老师潘玉良遗作的总数约有200余幅。但是郁风经过三天一刻不停地辛苦劳作,却发现潘玉良留下的作品总数远远不止200件,三个房间存放的画作,最少也有一两千件,郁风尽可能地先挑选出来一些作品进行了登记。可是,她的签证时间很快到期,她不得不返回北京。之后的6月4日,从英国返回巴黎的吴作人先生,前往我驻法使馆的地下仓库查看了潘玉良遗作,并从中挑选出常玉作品一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玉良《庭院聚会》,油画

郁风回到北京后,在6月9日向文化部递交了《关于潘玉良遗作的整理和处理问题的报告》。其中写道:"这是一位勤奋画家一生的劳动成果。久居巴黎的中国画家都认为潘玉良数十年来在艺术上的刻苦追求是有成就的,遗作应由国家保存。过去常玉之死就是很惨的教训。"正是这个报告,为最终作品的"全部运回",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1983年3月,文化部委派艺术管理局美术处处长王米专程来安徽,与安徽省委宣传部交换意见,并到安庆市会晤看望了潘玉良的家属。全体家属请求文化部,将潘玉良遗作运回并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家属留几幅纪念即可。

5月17日,受中国美协指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侯一民和广东画院汤小铭去法国访学。临行前,吴作人先生专门要求两位画家,在结束访学后延留巴黎20天,专门处理潘玉良遗物运回国内的整理、包装等事宜。侯一民和汤小铭先生,经过多天的不懈工作,将全部遗作和遗物分装在七个箱子(其中一只木箱、六只铁箱),等有便船即托运回国。

同年6月3日,文化部《安徽旅法画家潘玉良遗作运回国内及处理意见》(文艺字第1235号)批复安徽省委宣传部,抄送中国美术家协会、外交部及驻法使馆。"一、根据驻法使馆(82)法领字57及887号函,经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有关方面研究,我部同意将现存放在驻法使馆的潘玉良遗作全部运回国内。运回所需经费由我部承担。"至此,潘玉良遗作运回国内的全部程序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潘玉良遗物清理现场

1984年1月26日,文化部致信安徽省委宣传部,告知潘玉良遗物将于2月10日左右抵达上海港。于是,安徽省派人在约定时间赶赴上海,办理交接手续,并在上海美术馆的协助下,将全部遗物空运至合肥。

2月24日,装载了七大箱潘玉良遗作、遗物的飞机,抵达合肥骆岗机场,随后转运至安徽省博物馆二楼会议厅清点整理。安徽省成立了接收清点小组,其成员由省委宣传部、省美协、省文化厅及省博物馆马彬、邓朝源、董伯信,以及潘玉良家属代表组成。整个清点过程中,文化部专程派人来安徽指导,当时的多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先后来到清点现场检查。

经过五年的逐一整理、分类、拍照、登记,到1989年11月,潘玉良的全部遗作和遗物正式入藏安徽省博物馆,成为全国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负责潘玉良遗作回归祖国工作的文化部王米同志,后来深情地写道:"潘玉良谢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有条件关怀海外儿女,将潘玉良遗作运回国内由博物馆珍藏,这在以往任何时期、任何政府是办不到的。因此,受到爱国华人广泛赞誉,深为感动。"

全部遗作的归来,实现了潘玉良的生前遗愿,更是对这位长眠于异域的爱国女画家的最好慰藉。现在当我们走进展厅,欣赏潘玉良的一幅幅杰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生命的脉动,触摸到笼罩在艺术家身上诸多光环背后的独特、真实、鲜活的生命,领悟她自强不息、用毕生去实现用画作"奉献国人"的伟大精神。

作者:董松

文:董松(安徽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