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无数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长眠异国他乡。在众多烈士中,为何毛主席偏偏对编号为701的邓仕均团长的遗体非常重视,不惜一切代价下令抢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仕均,编号为701的志愿军团长,1916年在四川苍溪一个清贫家庭中出生,自幼便目睹社会的阴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在他心中埋下对旧制度仇恨的种子,也点燃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32年,红四方面军到来家乡,为邓仕均的人生带来转机,成为红军的一员。在红军中,邓仕均亲身经历长征,多次在战斗中受伤,没有丝毫的退缩。

抗日战争期间,邓仕均表现英勇,在百团大战中,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团一连连长,负责指挥攻打磨河滩火车站的战斗。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他沉着冷静,与日军周旋长达五个小时之久,成功击毙200余名日寇。

当时,邓仕均麾下战士装备并不精良,还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机动灵活的战斗策略,成功抵御日军十数次的猛烈冲锋,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整个抗战期间,邓仕均身先士卒,参加上百次战斗,身上留下13处伤疤。

1950年,朝鲜半岛烽火连天,邓仕均积极响应国家召唤,投身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在志愿军187师559团担任团长,带领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次挫败敌人的凌厉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的号角吹响。在洪川江南岸的凤尾山区域,邓仕均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交锋,他利用地形,实施纵深穿插战术,成功将敌军分割包围,连续六次击退敌人猛烈反扑,歼灭敌军200余人,立下赫赫战功。

在胜利撤退途中,559团在行军途中遭遇敌军伏击,于一处狭窄路口陷入苦战。在这危急关头,邓仕均亲临火线指挥作战,不顾个人安危。

不幸的是,在激烈的战斗中,邓仕均左腿不幸遭到敌人炮弹,鲜血如注,他重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

在没有及时救治的情况下,邓仕均再次遭遇不幸,一枚炸飞的弹片击中他头部,他当场牺牲了,战友无不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为了将邓仕均的遗体送回祖国安葬,战友不顾敌人的猛烈炮火,将他抬至洪川江边。敌人的炮火如影随形,加之洪川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战士无法安全将遗体运送过江,只能含泪将其就地掩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邓仕均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回祖国,毛主席心中涌起无尽的哀痛,随即向志愿军总部发出指示:“这是我最爱的兵,务必将邓仕均烈士的遗体安全带回祖国。绝不能让英雄的遗体落入敌手。”

在抗美援朝战争漫长岁月里,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特别要求抢回志愿军烈士遗体的情况,足见主席对邓仕均烈士的敬重。

志愿军总部迅速组建一支由陈明月等人组成的30人小队,肩负着将英雄遗体带回祖国的任务,在全军火力支援下,这支小队穿越重重封锁,再次踏上洪川江对岸的土地,开始艰难的遗体搜寻。

当时,美军的重型武器,特别是坦克在遗体掩埋地周围,使得小队难以接近,他们焦急地等待,希望美军能够撤离,可美军始终坚守在那里,没有撤退的迹象。

面对这一无法改变的现实,小队成员心情异常沉重,继续等待只会增加无谓的牺牲。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这一现实向师长如实汇报。

师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中央进行详细汇报。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最终做出艰难决定:撤离。虽然心中充满遗憾,但毛主席更明白,保护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安全同样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战争环境的复杂多变,当初为遗体所做的标记早已消失无踪,后人难以找到邓仕均的安息之地,实属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