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当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时期的支前民谣,完整的描述了抗战时期老百姓积极支前的感人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0日下午,学员们在一碗米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拓展训练。大家统一着装,英姿飒爽,在基地教练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分为四支队伍,开展了标准化训练。他们以坚定的步伐、昂扬的斗志,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企业家的蓬勃朝气与担当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徒步环节,学员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在大自然中感受着革命先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尽管雨夹冰雹突如其来,但学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依旧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各项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员们还体验了“推独轮,押军粮”,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用独轮车推出了胜利的希望,学员们推着独轮车通过设置的障碍物,模拟先辈们运送军粮的场景,体验当时的艰难和不易,深刻感受了先辈们的奉献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地还开展了“图说党史”的学习拓展活动。学员们按照时间顺序将三十张图片进行排序,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三十张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学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仿照抗战时期后方群众加工军粮情形设计的碾盘体验区,学员们亲自推动碾盘,体验用石磨将玉米磨成粉的过程,深切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学员们拾柴火、洗菜、生火、烹饪……,大家分为海鲜组、野味组、大锅菜组、凉菜组、伙夫组等不同小组,分工协作。海鲜组精心准备着鲜美的海鲜佳肴,野味组努力发掘独特的风味,大锅菜组烹制出充满家的味道的美食,凉菜组调制出清爽可口的小菜,伙夫组则全力保障火源旺盛,尝菜组认真品鉴每一道菜肴,共同为今天的晚饭而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碗米基地的红色体验,不仅是一次身体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员们在这里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他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