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9月19—22日在郑州举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在全国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近一年来中国神经病学取得了显著的科研和临床上的进步。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我国神经病学界的学术水平,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CD146、纳米酶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阎锡蕴院士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团队在CD146、纳米酶研究领域进行的开创性工作,探讨了CD146、纳米酶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CD146是炎性血管内皮细胞的靶标,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活化。阎锡蕴院士团队针对CD146展开研究,探讨其在治疗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的作用,以及发展疾病诊断新技术。纳米酶是除了具有自身理化性质之外,又具有类似天然酶活性的纳米材料。阎锡蕴院士介绍了自己团队与多学科学者合作,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的过程,介绍了“纳米酶催化医学”和自己团队在纳米酶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疾病涵盖了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胃炎、细菌感染性疾病等。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变迁
王拥军主任委员介绍了1995年以来关于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一系列重要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扩展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将静脉溶栓4.5小时以内和动脉取栓6小时以内称为早时间窗,长于上述时间的时间窗称为晚时间窗。1995年的NINDS试验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确定为3小时,2008年的ECASS-3试验第一次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开展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好地识别缺血半暗带,为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扩展打下了基础。2019年EXTEND试验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展至9小时。2024年中国TRACE-3试验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延伸至24小时。在动脉取栓方面,2015年多个临床试验确定其时间窗为6小时。2018年DAWN试验、DEFUSE-3试验等将动脉取栓的时间窗扩展至24小时。对于再灌注治疗时间窗扩展至24小时以上的超晚时间窗,需要开展大型的临床试验以提供证据。
▉神经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及其临床转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神经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及其临床转化。
神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相对明确,据此开发的基因治疗比传统的治疗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有些疾病可以达到根治。基因治疗的3大技术路径分别是:(1)基因替代,适合功能缺失、单倍剂量不足突变引起的遗传病。(2)基因沉默,适合由毒性获得性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3)基因编辑,可以精确修改遗传密码,适用于各种致病机制的遗传病。吴志英教授具体阐述了各种技术路径的实施策略及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常见神经遗传病基因治疗进展。
本次会议围绕神经病学领域前沿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内外同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既是知识的碰撞,更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副主任委员肖波、徐运、焉传祝、董强教授,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蒲传强教授等出席大会。
(供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