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无比绝望的崇祯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慢慢地登上了煤山自缢,上演了“国君死社稷”的悲壮一面。后人在读到这一段历史时,都会无比感叹,为何崇祯不南迁?
每每看到这里,脑海中总会出现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句话。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崇祯刚愎自用,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可再自信他也不会拿着自己的性命来看玩笑。
仔细分析李自成占领北京城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崇祯在北京城被攻下前,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选择南迁。退一步说,假设崇祯选择南迁,南明至少还能多存在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北伐成功。但历史容不得假设,究竟什么影响了崇祯选择南迁?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左中允李明睿就向崇祯提出了南迁之计,仿效南宋。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崇祯却认为不行,因为放弃北京城,这是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自己万万不能轻易施行。
何况崇祯本身就是刚愎自用,换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跟走马观花似的。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陷山西后,关于南迁之事再一次被提及,“十七年二月,左都御史李邦华,密疏请思宗固守京师,并仿永乐朝故事,由太子监国南都。侯之数日,未得消息。”
李邦华的这条建议是非常靠谱的,通俗来说就是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万历崇祯殉国,在南方的一套班子就可以立即运转起来。大家猜测一下,当崇祯听了李邦华的建议后,有何反映?
很不爽,因为崇祯自己不愿意待在北京城,可李邦华竟然让他待在京城,让太子去南方。同时,给事中光时亨等多数大臣持反对态度,“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诸臣嘿然。帝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遂拂袖入。”
从崇祯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光时亨等人阻拦南迁非常不满。崇祯不愿意下定决定南迁,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不希望背上“丢弃社稷”的罪名。就在大明朝堂为南迁僵持时,“保定失陷了!”南迁的路线被彻底掐断,崇祯失去了南迁的最后机会。
想南迁,又不愿意背上历史的责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至于那个光时亨,他的结局是这样的,“给事中光时亨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
参考资料:《明史》、《绥寇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