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诗词猎奇

关注读书狗子

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延续了上千年。对于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王朝往往对其采取两种策略:战或和,战则出兵荡虏,如汉武帝时大举用兵荡平匈奴、唐太宗出师塞北平定突厥、明太祖驱逐北元等等。而和则往往是和亲、岁贡、甚至称臣,汉初及唐初出嫁公主以和亲,北宋代的岁贡、南宋自称儿皇帝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和亲便是西汉的昭君出塞。四大美女之一的昭君远赴大漠,出嫁匈奴单于,从此汉匈和平,直到西汉灭亡都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历史功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赞叹,但昭君老死大漠的悲惨遭遇也深受后世文人同情。

因此,后世吟咏昭君的诗词很多,主旨也大多分为两类。文人往往悲其遭遇,如李白的“焉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政治家通常是借题发挥痛斥和亲政策,如李中的“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戎昱的“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北宋身兼政治家和文人于一身的王安石则写了两首特殊的咏昭君之作,被称为历史上咏昭君最好的诗。且来欣赏这组《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北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北宋时,宋朝廷重文抑武,军事积弱,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日盛。北有辽国虎视眈眈,西有西夏时常侵犯,而宋朝每年还要向辽国、西夏缴纳上百万岁币。当时很多在北宋不得志人投奔了辽国、西夏,如施宜生、张元之流,他们帮助辽夏出谋划策,愈发加剧了北宋边患。王安石当时也正值上书变法被驳回,颇有失落之意,于是写下这组《明妃曲》,借汉言宋,为不得志的人才申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首诗人着重描绘明妃王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情景,从她的容态之美写到她的失意之悲,然而即使昭君远嫁大漠,也没因为个人恩怨而怨恨大汉,反而是突出“徘徊顾影无颜色”的眷恋故国和无限柔情。紧接着写至昭君去大漠后的情景:“可怜着尽汉宫衣”,明知回归汉朝无望,却仍然身着汉服,眷恋汉庭。把昭君一心向汉、矢志不渝的心声,写得镂心刻骨。

第二首则描绘昭君远嫁大漠后,匈奴人对她的恩深义厚,对比大汉对她的薄情寡义,可谓对比鲜明,然而昭君依然是寄语琵琶哀情无限。诗人由此大发议论:“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对比胡汉之恩,若是怨恨大汉感恩胡人,那也是人之常情。

此句看似说人之常情之下,昭君应该感恩匈奴人而怨恨汉人,然而结尾一个“哀”字表明昭君之情已超脱人之常情,即便大汉对她薄情寡恩,即便她远嫁大漠,她依然深明大义,心念故国,不以个人恩怨改变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借咏昭君事,暗喻施宜生、张元等投奔辽夏的人,表达对朝廷无识人之能、志士怀才不遇的怨言,同时也表明自己心中有怨却不会不顾大义。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谓语出惊人。

王安石这两首诗一经问世,满朝文人和当时诗坛为之哗然,议论纷纷,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也纷纷作诗和之,可惜他们的诗仍是持论“计拙是和亲”,无一能超越王安石之作。王安石这两首《明妃曲》也被誉为历代咏昭君最好的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的是后世很多诗论家断章取义曲解此诗,对这两首诗大加批判,近代所谓的国学大师甚至评出“持论乖戾”之语,甚至连郭沫若都说王安石的《明妃曲》为“诗祸”,可谓是小人之心,岂知王荆公胸襟之阔!

↓↓↓更多唐风宋韵,关注读书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