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论武汉郊区修地铁、修路难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主城区是亲生的,郊区是后妈生的,因为主城区修地铁由市财政统筹出资,而郊区修地铁就得自己出钱,没钱就有可能修不起。
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武汉郊区的财政体系和主城区的不一致,7个主城区的财政由市里统一收支,而郊区基本属于自己管自己。这就导致武汉基本上不会给郊区投资,毕竟郊区的税收也没有到市里去。
除非市财政把几个郊区的财政收编,但显然不可能!毕竟武汉是二级财政,收编几个郊区财政的话,那湖北肯定不愿意了!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种郊区财政体系不属于武汉的局面。
这种财政不一的情况严重限制了武汉的发展,甚至也加剧了各个郊区之间、以及郊区与开发区之间的内耗,毕竟大家都没有钱,省里市里也不帮忙出钱支持一下,于是在涉及跨区地铁或者跨区道路的时候,纠纷不断。
不过,这一情况在未来可能会有所转变,因为最近黄陂区和武汉市城投建团签订了推进后湖流域以湖为单元城市片区建设合作协议,开启了市区合作模式。
市区合作,弥补郊区财政不足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次的合作,要知道黄陂最大的问题就是地盘大,要发展的地方多,但是又没什么钱,导致黄陂南部的城市面貌一直不怎么好。如果黄陂有市财政的支持,那么黄陂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就能够很好解决。
而这次和市城投集团合作,虽然不能说明市财政会支持黄陂的发展,但是至少有市城投集团的支持,要知道市城投集团背后可是市国资委啊,市城投集团可不缺钱!
就算黄陂没有钱,问市城投集团借也好,或者是把土地抵押给市城投集团也好,总之后期开发方面肯定就不会存在没有钱修不起路的情况。
其实这不是黄陂第一次和市城投集团合作。早在黄陂发展临空经济区的时候,黄陂区就和市城投集团签订了合作,共同组建了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在临空投集团的开发和管理下,空港新城片区确实在市容市貌上和黄陂自己独立出资开发的地方存在很大的不同。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宋家岗那边的航城大道,真的和盘龙龙东片的路不一样,有钱修的和没钱修的,区别很明显。
而且一直未动工被大家嘲讽“烂尾”的武汉天河国家会展中心,近期也被武汉临空投接手了,武汉临空投全资组建了武汉天河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
前面说了,武汉临空投是武汉市城投集团和黄陂区共同组建的,可以理解为武汉天河国际会展中心背后也有市城投集团的支持,那么天河会展中心肯定就黄不了。参考被武汉市城建集团接手的甘露山文创城。
因此比起郊区靠自己那点可怜的财政收入单打独斗,像黄陂这样抱武汉市的大腿,寻求市区共建模式,确实能给郊区的部分片区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市区共建模式,变相打破财政隔阂
需要注意的是,黄陂和市城投集团这种市区共建的模式全部都是建立在申报临空经济区这个基础之上的。
因为武汉一直想申请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但是由于走了很多弯路,导致落后了很多。而黄陂这边虽然有心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但奈何没有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扶持,自身财政又不足,靠黄陂自己发展,不知到何时才能申请获批,于是双方便开启了这种市区共建的模式。
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市城投会主动投资郊区,郊区开发所带来的收益也会按照股份比例流向市城投集团,本质上这种模式是变相的打破了市郊财政隔阂,解决了市里因为没有郊区的税收而不愿投资郊区的问题。
而如果把这种模式套用到其他郊区头上,比如市城投集团和江夏合作合作,对江夏五里界片区或者郑店进行投资开发,那么江夏郑店和五里界是不是会发展得更好,毕竟市城投肯定比江夏区有钱,钱到位了,发展自然就会快一些。
同样的,如果市城投集团也和蔡甸、新洲签订类似的协议,那么是不是也能促进蔡甸中法生态新城以及新洲双柳航天产业基地的发展?
而一旦这种模式全面推广了,那么市区和郊区之间的财政隔阂就会越来越小,
那么武汉郊区之间也不会因为没有钱在修路或者修地铁上过多的内耗,市里也能因收到投资郊区的回报而继续投资郊区,实现双赢。
综上,虽然目前市区和郊区财政体系不一致,但是还是可以采取市区共建的模式,实现市区的两级互惠互利。
当然上面的设想都是基于保持原行政区不划分!因为很多人猜测,市城投集团现在愿意和黄陂签订合作建设临空经济区是为了后面托管做准备。毕竟当初老汉阳县(今蔡甸)的二汽也是市里出资建设的,结果建设好就成立了一个武汉经开区,直接把沌口沌阳与老汉阳县剥离。
如果后期市里像组建武汉经济开发区以及长江新区那样,单独组建一套班子一个管委会去管理临空经济开发区,让临空经济区与黄陂区脱离,那么上述市区共建打破市郊财政隔阂的论点将不成立。
希望,武汉能真正的把郊区当作自己的孩子,即使现在不能收编郊区财政,也能一直采取市区共建的模式,而不是建设好了就单独成立一个功能区,割走了郊区发展地带,让郊区的发展越来越难!
最后希望武汉各郊区都发展越来越好吧!
编辑:筱攸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