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二白的新生之国打赢了武装到牙齿的世界第一军事集团,抗美援朝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无疑是立国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具体来说,抗美援朝到底打出了些什么呢?这里,且综合各类素材,从三个层面来为大家梳理一下。
一、从军事意义上来讲
其一,打出了新空军
“中国根本没有空军!”,这是抗美援朝初期,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直观感受。但仅一年时间,同样是美国高官,另一位“大咖”却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感。
1951年11月21日,在美国国内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该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当众“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敌人的评判也许就是最公正的,这就是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空军的“大发展”。让我们从一系列数据看看中国空军“质”与“量”的变化。
开战之初,成立不到一年、尚无作战经验的中国空军刚刚组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和空军第4混成旅第17轰炸团、第13强击团,作战飞机只有114架。
而到1953年3月,不到两年时间,空军共组建了24个航空兵师、56个航空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空军拥有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等各型飞机3000余架,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
在朝鲜上空,实打实的较量,逼出了强大的中国空军,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残酷的“空中拼刺刀”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年8个月的作战中,志愿军空军被敌机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牺牲飞行员116名。
其二,打出了现代化
1950年8月26日,周总理在国防会议上强调: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长期化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我们的军事建设应该有一个较长远的计划,先定出一个短期的至少3年的建军计划。
于是,我国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不断调整军队建设重点,加速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建设步伐。可以说,抗美援朝为我国建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空军,炮兵发展也是“火箭”速度。新中国成立时,全军炮兵只有3所学校、5个师部、80个团,至1953年年底,已发展到18所学校、23个师部(含2个火箭炮师、6个高炮师)和197个团。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一共才打出505发炮弹,而在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我军聚集火炮1100余门,差不多每20米1门,7~28分钟发射炮弹1900余吨。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炮兵部队共歼敌15.8万余人,毁伤敌火炮570余门,汽车730余辆,坦克、装甲车950余辆,击落敌机2300余架,击伤7500余架,炮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之神”。
在抗美援朝前,我国装甲兵、通信兵、工程兵这些现代化军队必备的陆军技术兵种几乎是空白,战争开始后,装甲兵部队、工程兵部队以及海军建设以及通信兵装备,也不断在战争的实践中成长壮大起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后勤现代化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战争初期,我们在后勤补给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修复铁路公路、转运分配物资、储存粮食弹药、运送救治伤员哪一样都是挑战。
1951年5月19日,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10月,志愿军后勤部队和配属的部队达到18万余人,变革供应体制,建立起既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又能打、能防的后勤保障体系和对敌斗争体系,有效保障了作战任务的完成。
其三,打出了核决心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前后对我们发起六次核威胁,不仅在国际上公然恐吓中国,实际作战计划也都拿出来了,拆分的原子弹甚至都运到朝鲜半岛上了。
最后一次是1953年,停战谈判进入最关键的阶段。美国第156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形成“如果停战谈判破裂,美国必须以其核军力去打击中共军队”的决议,这不是简单的威胁,而是付出了实际行动,原子弹已放在发射架上。
由于我们的坚决斗争,以及苏联核武器加持,美国最终放弃了“核打击”。在随后的1954~1955年、1958~1959年两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故伎重演,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王炸”相要挟。
一场战争和两次危机之中,中国受到的核讹诈和核威胁,对此,毛泽东一方面强调“美国的原子讹诈,是吓不倒中国的”,一方面提出要坚决发展原子武器,并于1955年1月15日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毛泽东明确指出了研制原子武器的战略意义。
在毛主席的坚定决策下,在无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中国突破了无数难以想象的难关,成功掌握了原子弹和氢弹,美国对于中国的核讹诈一去不复返。
二、从经济意义上来讲
第一,打出了GDP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1950年至1953年,中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从42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09亿元人民币。数据证明,旧中国战争是越打越穷,而抗美援朝战争通过“边打边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3年时间内,GDP总计1700亿元人民币,抗美援朝62亿元的战争经费只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3.6%。增产节约以及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等运动,不断促进经济恢复,战争期间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军事和经济实力双线快速上升。
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1953年2月,毛主席才更有底气地宣布:“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
第二,打来了新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站在“第一线”抗美,让站在“第二线”的苏联看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一改过去援华不大慷慨的态度,史无前例、大手笔地向中国进行支援。
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的全力援助,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工业国家对于农业国家全方位大规模的援助,让新中国拿到了工业化的门票。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开启对中国的全面援助——这就是著名的156工程。这个156工程最初苏联只答应援助少数项目,随着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胜利,苏联援助的项目节节上升。整个1950年代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共计30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64项。
另外,在苏联影响下,50年代中国和东欧各国签订协定引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项,完成和基本完成的108项。上述项目,相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基本是技术壁垒高、投资大的重工业项目。
有了大家的帮扶,不到10年时间内,中国用1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创造世界现代历史上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三、从社会意义上来讲
首先,打出了民心——国内空前团结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句口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该是空前的。就在入朝作战第一仗打响次日,党和政府即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
参军、参战、支前,募集慰问品慰问金、写慰问信、组织各种慰问团慰问志愿军以及开展生产竞赛、优待烈军属的热浪如潮,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民族凝聚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场战争有两个核心战场,一是发生在朝鲜的前方战场,二是发生在国内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后方战场。
前方,240万(一说290余万)志愿军入朝参战,197653人成为烈士。后方,能上皆上,能捐尽捐,至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支援朝鲜前线的捐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各种作战物资达560万吨。
其次,打出了国格——国际形象飙升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效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决心,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逐渐成为亚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当中国出兵朝鲜并接连获胜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此后,他开始认真学习汉语。
美国陆军官方战史也对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由于共产党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它也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声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它展现了东方睡狮觉醒的力量,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得到了洗雪,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所赢得的国际威望和战略地位都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还有,打出了未来——持久稳定发展
“不要越过三八线,越过三八线中国是要出兵的。”朝鲜战争爆发后,虽然周恩来总理一再警告美国,但将其视为笑话,当成“耳旁风”。一个百年积弱的新生之国哪有资格警告这个星球最强大的国家吗?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真的出兵了,而且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得溃不成军,成为其后来持续几十年的伤痛。朝鲜战争打出的国威军威让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安宁的建设环境,这种和平安宁的环境是我们工业化能够一步一个台阶的基础。
这正如曾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所称:“抗美援朝战争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了中国底线是绝不可逾越的,这是老一辈们用血肉之躯立下的“规矩”,就连美国都不敢逾越,也正是因为我国在维护主权上表现了如此坚定的态度,才保了中国后来几十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