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世界科学,再点右上角三颗痣 设为星标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科普要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那么什么样的公众才是具备科学素质的?
2021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相关表述上,该文件与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相比有一定的调整,2006年文件的表述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表明,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不能仅仅传播和“搬运”科学知识,而要从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层面上。
因而我们需要关注“三个转变”——从知识补课到价值引领,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从科普的有效性到科普的负责任——推动新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科普模式,同时科普目标受众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如果科普还单纯地停留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层面,那么既不能应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所带来的挑战,也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因而需要从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满足程度、科学内容涵盖的丰富程度以及科技手段利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做好新时代的大科普。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绪而非事实的影响,正如马可 · 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 所说的那样,“我们所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尤其是在以“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为特征的“后真相”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达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理性,因为“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
与告诉公众一些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一些科学方法,让他们知道在需要某些信息和知识的时候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同时,因为知识是“固化”的,我们需要通过科普让知识“活化”起来,这也是所谓的“授人以渔”,毕竟“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补课”“科学是什么”“科普的有效性”仍然停留在让人们“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同时也建立在“缺失模型”所隐含的假设之上,也就是说,公众是一个等待用科学知识去填补的“空瓶子”,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科学的态度就越积极,因而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理性而明智的决策。但是后续开展的相应研究却发现,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实际上非常微弱。
而“价值引领”“科学为什么”“科普的负责任”就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而是基于科学知识进行了“升维”拓展,以科学知识为起点和牵引,进而把着力点放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同时通过硬内容的软表达和深内容的浅表达提升科普效果,避免陷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状况。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吴以义教授在《什么是科学史》中这样写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地定义或传授。最能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并不在科学已经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学成果,而在于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
从弘扬科学精神的角度来说,科普也需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从科学是什么转向科学为什么,从科普的有效性转向科普的负责任,进而“活化”科学精神,提升认同感,实现认的知晓、同的能量和感的行为,推动新时代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王大鹏是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本文刊载在《世界科学》杂志2024年第10期“科技传播·智见”栏目-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