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冰激琳

编|冰激琳

►前言

想象一下,现在是冬天。

你窝在沙发上,裹着厚厚的被子,暖气开得正舒服,也许旁边还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

如果冷了,打开空调或直接升温就行,一切简单到不值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回到宋朝以前的人,没这么幸运。

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想盖棉被都成了奢望。

那时的人是怎么扛过漫长的寒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物皮毛披风?

烈火熊熊的炭火盆?

还得提防火灾呢!

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办法在那种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活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御寒材料与方法

那个时代,古人面对寒冬,手里就那么几样东西。

葛布、麻布、丝绸,还有动物皮毛,能不能暖和就全看这些了。

葛布这东西,虽然夏天穿还不错是真的,它透气,凉快。

但一到冬天就不行了,寒风一吹,那布跟张网似的,根本保不住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麻布呢虽然比葛布强点,勉强可以扛个秋天。

但等隆冬一到,麻布也是个笑话,腿冷得直打哆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丝绸?

那可真是又爱又恨了,能穿丝绸是一种身份,身上披着这玩意儿,人看着你都觉得你有钱。

但问题是,丝绸滑是滑、细是细,它能让你暖和吗?

对不起,除非你在屋里躲着,要不然穿它出门,没几层裹着,指定冷得打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在那个没有羽绒服和电热毯的年代,真正能玩命护住寒冷的是动物皮毛。

特别是羊毛、狐狸毛。

这些皮子做的衣服实打实地暖,但也宝贝得很。

毕竟羊毛、狐狸毛那玩意儿造价高,能披上它们的不是大户就是豪门,穷人怎么办?

要不麻布层层裹,要不干脆烂草席扯身上凑合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贵族穿着细皮厚毛,而普通人过冬时,满脑子都在想着“怎么活着度过冬季”。

光这差距就和现代社会“穿高定和淘宝爆款”的区别没两样!

天寒地冻,仅靠衣物显然不够,所以古人继续在取暖工具上动脑筋。

火盆是当时最常见的选择,盆里装上炭火,搁在屋子里,弥漫的热气可以稍微驱走些寒气。

再烤点东西,也是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甚至把小火盆塞到床下头,简直就是“原始电热毯”。

不过火盆也挺危险,这东西不太受控,热不热得持续是一回事。

别一不小心闹上一场火灾,那可就亏大了。

能睡到炕上的算是幸福点的,床底下铺设烟道,让炕面保持温暖。

这个设计不仅实用,效果也好,特别是北方,现在还有人在用这实用玩意儿呢。

可见能把整屋子都暖和起来的炕,绝对是那个时代御寒的一大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冰期

然而,真正让那些古人苦不堪言的,恐怕要数“小冰期”了。

第一次,小冰期降临,大概发生在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

这期间气候突然变得非常寒冷,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成了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种冷飕飕的惊悚天气,古人特别无奈,只能干点儿“老本行”——挖洞穴住!

别觉得这招土,寒风瑟瑟中,钻进地洞靠地热取暖,总能比在外面冻得鼻涕长挂强吧?

至于富人呢?

那可比南方冬天的纸房子强太多,但再有钱,也无法逃脱冰天雪地的猛烈侵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的小冰期同样残酷。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和西晋时期,老天爷脾气一点儿也没有变好,寒冷程度丝毫不逊色。

内心强大的古人,只能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衣服上嘛,开始普及皮草!

虽然手法是有进步,但皮草依旧“贵得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白了,能穿得起的不多,还是那部分地主、豪门。

而普通百姓捡不到狐狸皮,只能继续靠不靠谱的麻布+多层裹法硬撑。

当时不仅衣物稀缺,粮食产量也不断锐减,气候恶化让农业生产遭受了明显的影响。

面对这般“子子孙孙操碎心”的困局,许多平民百姓甚至不惜卖身为奴,只为能在寒冬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棉花的引进

明朝,堪称气候变怪的时代,不知道老天爷到底发了什么脾气,气温突然开始大幅度下降。

冷得让人怀疑人生,很多地方的冬天,黄河结冰是常有的事儿。

可就在这样的极寒恶境中,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救星”——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棉花,这外来作物传说中是在元朝末年引入的。

但到了明朝,它可是啪啪开始疯狂扩展.

到了老百姓家里,人们终于知道这小白花有多好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棉花登场不算早,但优势明显。

首先,用棉布做衣服,那保暖性能可是好过许多,同时价格也比皮毛便宜成百上千倍.

没错,以前裹草蓆过冬的老百姓们,这回多少也能裹上一床“便宜暖和”的棉被啦!

就算那些养不起狐狸的小家庭,也总算找到了一个更经济实在的替代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但凡是好东西呢,它的普及总还要点时间.

尤其是早期棉花产量有限,尤其是离种植区远的农人们,恐怕连摸到都不容易。

再说它保暖虽好,可如此一来,新的问题也来了。

拥挤的城镇、乱糟的交通,不到处封道就不错了——冬天的棉料不一定那么容易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科技与御寒挑战

一说现代科技,我们可能觉得极寒天气根本不算事儿。

暖气开足了,电热毯盖上,想暖和多久就多久。

就算最外头寒风凛冽,只要窝在室内,也几乎难以感知到有多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

没电没燃料?

拜拜,那些设备可杀不出来“无中生有”的暖气。

现代人的御寒能力,说到底真是高度依赖能源供给。

你家的取暖器用的是电、油,还是燃气?

这里面的任何一项供应不足,你天天用的供暖设备绝对扛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寒天气下,人们瞬间增大了对电热的需求.

这种剧烈上升的能源消耗会直接把供应链压得喘不过气。

更何况,全球在可再生能源上的进展并不够快。

风能、太阳能看起来环保又未来.

但一到天气糟糕的时候,阴天、暴风雪,别提那点太阳板了,风力发电站多半也近乎歇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源断档的后果相当严峻,如果主要依靠化石燃料,臃肿的能源消耗不仅更快透支储备.

而且还得承受着排放的另一方面后果:全球温度的继续上升!

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死循环。

另外,就以化石能源而言,世界上的部分地方依赖严重。

得拼命烧天然气发电,这背后多少还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古人御寒靠的不只是几件皮毛,更多的是一份对自然和生活的顺应与智慧。

他们通过有限的资源顽强生存下去,给了我们今天不少启示。

现代人或许不再需要凑合盖麻布、烧火盆,但气候变化可没放过我们。

地球降温?

能源短缺?

这些警钟不是吓唬人!

我们能做的,绝不仅仅是调高个暖气温度—还要未雨绸缪,做好真正长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