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不仅是一首歌,承载着一个国家最为深邃的记忆。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在祖国深陷困境之际,点燃英勇儿女爱国的热忱。
这首歌本来是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激励着无数爱国青年走向前线,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英勇奋斗。
可其中的艰辛,又饱含多少艰辛故事,最终是怎样成为我国的国歌。
毛主席是以什么理由,一个词说服了众人,不必更改国歌的歌词呢?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提到国歌的创作过程,自然离不开词曲,那自然离不开词作者田汉。
田汉的一生致力于艺术事业,以求通过艺术表达改变社会的宏伟志向。
他自幼受到家中长辈的教导,深谙正直与气节的重要性,从民间戏曲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长沙修业中学与长沙师范的学习生涯中,他深受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熏陶,开始认识到社会革命的关键性。
辛亥革命之后,他频繁与同窗探讨国家兴亡大事,视文学艺术为利刃,梦想着成为中国的易卜生,努力推动社会变革。
他先后创作许多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丰沛情感。
无论是《新桃花扇》和《黄浦怒涛曲》,还是《正义之呼声》和《咖啡店之一夜》,抑或《败残者的胜利》和《漂泊的舞蹈家》。
他在不同的作品里,一直在振臂高呼,身为华夏儿女,岂能坐视祖国沉沦?
每个作品的字里行间,尽显他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饱含着炽热似火的情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田汉满怀义愤,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中,决意用更多的作品,去唤醒华夏儿女的爱国心。
在此期间,田汉结识了聂耳等一众好友,也先后加入了我党,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1934年,我国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民众生活困苦,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但外敌侵略步伐加快,我国陷入天灾人祸的困境。
当时田汉致力电影事业,联合夏衍、司徒慧敏等人,共同创立地下电影小组,并随后成立电通影业公司。
他们成功创作首部作品《桃李劫》,成为首部由国产录音机录制的全有声影片,迅速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电影的主题曲《毕业歌》,正是由田汉填词,由聂耳谱曲,瞬间传颂千里。
可是田汉觉得还不够,他想写出更多的作品,于是决定再写一个电影剧本,激发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热情。
这部电影便是《风云儿女》,那么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这电影讲的是东三省沦陷后,两位来自东北的主人公,辛白华和梁质夫因家乡沦陷,来到华北华东地区生存的故事。
两人内心满载忧愤,期盼早日驱逐外敌。
梁质夫毅然投身抗日前线,而诗人辛白华则陷入情网,与富有的寡妇史夫人相恋。
但他一边想仿效梁质夫上战场,另一边难舍史夫人的柔情,正经历着爱情、安逸生活与民族大义间的激烈心理挣扎。
得知好友梁质夫牺牲后,辛白华深受触动,决定不再等待,而是选择奔赴前线,投身抗日斗争,彻底告别享乐生活。
非常遗憾的是,田汉刚写完了故事梗概,创作好主题歌的歌词时,却遭到了不幸。
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电影剧本因此搁置。
创作进行不下去了,这可如何是好,还能完成吗?
就在困难危急关头,两个人挺身而出了。
同一个公司的夏衍是戏剧家,他出来接手了这个故事,开始创作成电影剧本。
作曲家聂耳则主动提出,要为田汉所写的主题歌谱曲,毕竟他和这歌词早就有缘分。
田汉当初创作歌词时,最初的两句歌词,便是来自聂耳的启发。
那是1933年,聂耳前往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在义勇军中深入采风体验。
当时,义勇军已与侵略者正面交锋,在其间流传着一句口号,让聂耳久久不能忘怀。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聂耳深受感动,回去后就把这句口号,迅速告诉了田汉,也激发了田汉的创作灵感。
如此可以说,国歌歌词起点,正是来自辽宁省的义勇军。
聂耳在研读歌词时,仿佛深深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呻吟,民族的深切呼唤,祖国的强烈召唤,还有战士的愤怒呐喊。
这些汹涌澎湃的情感,激发他内心的爱国热情,使他心中的情感澎湃不已。
当时聂耳的住所简陋,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所以受到好友司徒慧敏邀请到家中创作。
在司徒慧敏家里,聂耳全情投入,边写边唱,用筷子打着拍子,深情地演唱着歌词。
他的激情感染了家中的每一个人,司徒慧敏的奶奶听得潸然泪下,心中生出无限共鸣,夸赞这首歌曲真好。
聂耳倾付满腔的爱国情感,落在每一个音符中,创作出雄浑有力、节奏鲜明的旋律。
为增强乐曲的亲和力和普及性,他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融入其中,赋予作品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整首歌几乎完全基于“宫商角徵羽”构建,鲜明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五声音阶风格。
他在构思整体旋律后,对每句歌词的节奏进行细致雕琢,特别是在其中一句,运用了全曲的最高音与最强音,表达强烈的情感与紧迫的形势。
这一句歌词,便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几个音符上特别加大力度,迫切地想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让中华儿女彻底觉醒。
1935年4月,在连续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下,聂耳最终完成了曲谱的定稿。
这首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充满了共同抵抗外敌的豪情壮志。
这也是聂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作品。
最初的时候,该歌曲仅以进行曲命名,但电影投资人后来在命名前面,添加了义勇军这三个字。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首次录制了唱片。
仅仅半个月后,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黄浦剧场首映,歌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强音。
可惜在同一年,因银行受国民党压力拒绝贷款,电通公司被迫在年底停止运营。
尽管电通公司仅存在一年,但它创作了四部各具新意的电影。
《桃李劫》和《风云儿女》,《自由神》和中国首部喜剧片《都市风光》,每一部都包含着无限爱国大义。
正如《义勇军进行曲》,哪怕电通公司结业了,依旧成为永不磨灭的革命战歌。
穿越了抗日战争的烽火,走过了解放战争的硝烟,这首歌响彻长城内外,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革命而奋斗。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家商议确定国歌时,这首歌成为当时最大的热门。
可是,对于里面的歌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陷入了激烈讨论中。
有些人认为,应该对歌词进行修改,使得歌词符合时代变化,就像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进行合理优化。
但有些人则反对,认为这首歌是历史的见证,为保持其原貌,词曲应保持不变。
周总理则给出建议,使用原先的歌词更能激发情感,经过修改后,或许歌曲难以传达出当年那种深沉的情感。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毛主席说了一个四字词,很快说服了众人。
居安思危!
毛主席明确指出,这歌词不仅现在不能改,将来也永远不能改,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如此一来,众人皆深以为然,再无反对意见,新中国的国歌正式确定。
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完美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自此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1949年9月,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罗浪,正全力组织团队,为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进行紧张的排练。
当月29日,他得知《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选定为国家的国歌。
在大典当天,罗浪引领着两百人的联合军乐团,提前抵达天安门广场,提前准备就绪。
为了彰显新中国的形象,营造震天动地的氛围,罗浪颠覆传统的演奏队列布局,特别将各种大小军鼓置于前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当毛主席正式宣布后,按下了升旗按钮。
那一刻,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以国歌之名,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国歌仅由八十四字构成,包含三十七小节,历时四十六秒。
但它与每位中国人的生命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根源一脉相承。
歌声中蕴含着长城的雄伟,江海的壮阔,饱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它诉说着血与火的洗礼,传递着振奋人心的呼唤,不断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愿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与永不言败的精神,通过这激昂的旋律,跨越时空,代代传承!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