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始终是内蒙古大学的“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不负重托的“内大答卷”。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全面展示学校自评自建成效,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张清常、肖雷南、梁东汉、鲁歌、温小钰等诸位先生都曾躬耕于此。1986年增设新闻学专业,2002年设立新闻学系。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于1957年,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支援建设,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于2010年,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闻学系设有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6年,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27人,89%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自治区社科名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个、“草原英才”6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1个。
一、全面加强党建引领
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德才并育。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有机融合。鼓励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专业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将爱国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着力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知识传授、学术衔接和思政育人功能递进联动,形成课程育人圈层效应。组织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案例整理,建立教学案例库,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33门课程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试点建设课程,学院成为课程思政示范学院。
2.加强队伍建设,建强“三全育人”体系。在抓好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团学管理、班级管理、日常工作管理的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管理服务队伍,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党员担任班主任和学生支部书记,切实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3.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编校史剧《桃李湖畔》并公演,组织“IMU 剧影力”经典话剧展演,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新生辩论会,“塞上秋来风景异”金秋嘉年华暨梅兰诗社五周年文艺展演,“文馨翰墨”书法展,“典耀中华·赓续文脉”2024年诵读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积极探索适应
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目前有在校生1139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阵地。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国内名校名家开展前沿讲座,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学生在“丁玲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红色筑梦之旅、人文知识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
三、多措并举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牢固树立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责任人观念。学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内蒙古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纪律、教书育人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控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创新大赛、教学技能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50%以上课堂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建成了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新闻采访与写作》《品语言·知生活》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品语言·知生活》课程在首批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语言的力量》入选共青团中央《青年的力量》精品慕课。线上课程《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得到中国大学MOOC平台首页推荐,《中国现代文学史》数字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上线出版,实现了我校文科学院数字课程出版零的突破。8门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或自治区一流课程,2项成果获得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严格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按照学校《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行多样化、多环节的考核方法。将课程作业、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核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计算,实现科学合理的多节点考核,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不断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学院拥有新闻演播大厅等10个实验室,实验用房1255.6平方米,实验教学器材设备1440台。新闻学专业35%以上课程可以开展实验,基本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和自主创新学习的需求。
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新华社、《光明日报》《大公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档案馆、出版社等媒体及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乌审旗宣传部合作建立20余家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内蒙古教育厅“一专多能融媒体人才培养基地”。
扎实开展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红色专题”实践、“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报道、“校媒共建,准汇美好”“校媒携手·产学共谋·人才共育”专题实习等,学生多次深入实地采访,发表了大量的实习实践作品。
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2年我院《一体三维的文学教育育人实践》和《一元贯通·多维互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荣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师指导的“博闻骑观:乌兰牧骑文化数字保护先行者”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铜奖。
五、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2023年6月,学院与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进行座谈,双方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交流”中心议题进行深入交流;2023年12月,学院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进行座谈,双方围绕“国际学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科研合作”等内容交换意见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学院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每年邀请知名专家与青年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夯实学校“4+1+N”的校外合作模式,就本科教育教学等内容前往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调研。
六、强化质量保障
全过程监控培养质量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文件,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讨及相互听课等制度;院党委与工会定期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紧扣办学定位,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写作能力,通过讨论课、合作性学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选聘学院退休教授组成督导队伍,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督导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并监督学校质量管理文件的落实。
严肃考风考纪,每学期考试前召开三级考务会议。严肃考试纪律,倡导学生诚信考试,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学院严把毕业出口关,科学制定指导计划书,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对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
七、服务社会需求
育人成效显著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修订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状况表示满意,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的相关程度高,整体就业稳定性较强,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
从就业情况、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职业与专业相关度高,反映出就业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整体就业稳定性较强。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很高,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相对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
01
02
03
来源 :教务处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 :纪欣
责编 :杨磊 张驰 白玥涵
校审 :高嫚聆 白佳璇
审核 :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