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秋季,崭新的学期,北海的校园沸腾起来了,到处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今年是北海被列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40周年。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见证。

40年弹指一挥间。北海教育扬帆破浪,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能、促发展,勇立潮头写华章。从“有学上就不错了”,到如今的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我市教育事业华丽转身,优质教育“遍地开花”,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一所知名好学校。优质教育“托起”了孩子们的梦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高。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校园建筑都是黄墙蓝顶的设计,恢宏大气。园林景观、珠光帆影里的海丝首港浮雕、“一带一路”德育长廊、红色跑道环绕铺着人工草皮的标准化运动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园中,雅致漂亮。来到斥资2.2亿元建设的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高大上”的感觉非常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全貌。李君光 摄

重视教育,投入为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基础教育“三三零”工程,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约4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4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学位6万多个,每10万人口拥有小学和中学数量均位列全区第一。在全区率先实施市级财政对县区新建学校奖补政策,破解县区学校建设资金难题。北海市从2019年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教育“暖心工程”项目,2019年投入资金972万元,2020年投入资金1733万元,2021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共完成项目73个。教育“暖心工程”实施三年基本解决了市直老学校急需的用热、用水、用电不足和教学设备陈旧问题,共惠及师生约3万人,让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40年前,北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38人;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生1706人;普通初中学校9所,在校生7704人;普通小学48所,在校生18089人;幼儿园2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562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李君光 摄

如今,北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8126人;普通高中学校28所,在校生43668人;普通初中学校70所,在校生80211人;普通小学328所,在校生175792人;幼儿园429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62795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362人。

一组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见证了北海教育事业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风雨兼程。

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偏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在北海市第十一中学的无人机实验室,一台台无人机整齐有序地列队摆放。

“以前,一块大黑板、几支长短不一的红白粉笔,就是老师们上课的全部家当。一天的课上下来,老师、前排学生都‘灰头土脸’——一身粉笔灰!孩子们在学校只能做点手工折纸,哪像现在,有几千元一台的无人机可以操控!”从事教学工作28年的校长张清对以前的教学条件记忆犹新。

“市十一中2017年完工,总投资8000余万元,定位就是高端精品学校,科技教育高度普及。有创客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专用教室。”有着多所学校工作经历的张清提起现在的学校,豪情满怀。她说,学校的创客教育成果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曾获全国人工智能科普活动特色单位、自治区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学校等荣誉。开设了涵盖学科拓展类、艺术审美类、体育运动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类等各类课程22门。市十一中的学生多为附近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但在这里,一样能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电子白板、智能化课件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目前,我市中小学网络接入率100%,全市中小学共建设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展示多媒体教室6779间,覆盖率91%,信息化只是办学条件改善的一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建成的银海区第二实验学校。(资料图)李君光 摄

40年来,我市先后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普九验收,还有校安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全市教育总投入由1996年的2.0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69亿元。

从“有老师教”到“好老师教”

让孩子拥有“出彩人生”

上世纪80年代之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响起,各行各业呼唤着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教育迫在眉睫,但现实是,学校没有多少合格教师可用。

1985年,国家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我市各级政府也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人才筑基工程。

“北海各级领导的务实作风、为民情怀,尊重包容的办学环境,主动贴心的优质服务让我来了就不想离开。”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校长毛东文201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来到北海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北师大北海附中为北海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鲶鱼效应”,促进了北海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以前听说哪个学校有个好老师,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安排在那个老师的班级。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少有口皆碑的好老师,家长不用担心老师教不好。”学生家长李女士说。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我市实施优师强教工程,造就新时代筑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教研组成员相互交流。张海梅 摄

——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吹响“强师”号角。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引进名校、名校长、名教师的“三名”工程,引进了一批课改理念先进、具有特色办学模式的中小学名校,凝聚了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的名校长、名教师。此外,还通过实施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领航计划”“千人计划”,招聘引进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完善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引才+育才”激励政策。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

——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结合北海教育实际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县管校聘”改革,教师资源配置日趋均衡。自2022年起,大力实施北海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北海名师“雁阵工程”,每批次培养约600名“头雁”教育家、“强雁”卓越教师、“强雁”骨干教师,形成“头雁带飞、强雁护航、群雁竞飞”的“雁阵效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显著增加;正高级教师数量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我市中小学(中职)正高级教师仅2名,目前已累计评聘56名,是2017年的28倍。

——扎稳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树起师德师风失范的“高压线”。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大力选树宣传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积极挖掘并推选优秀教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表彰,大力评选北海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定期遴选北海市师德楷模、师德标兵、“教育教学特别贡献奖”、“教育拔尖人才”。全市3.42万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67万)引导着全市43.46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以优师之举夯实兴教之基,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夯实兴教之基。在全区率先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岗位考核津贴和中小学班主任津贴这“两项津贴”的增核及发放工作,高中教师待遇参照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待遇水平“拉平补齐”,并建立高中教师专项奖励制度,让教师这个职业在北海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市教师培训投入经费2400余万元,培训教师超过4万人次,培训覆盖面超过90%,教师教学教育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晋职通道进一步畅通。2020年至今,教师系列高级职称通过2781人,中级职称通过2315人。

从“落后区”到“实验区”

教育改革更加深入

“以前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校家长最看重的是分数。现在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已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演变,各种各样的活动贯穿教育始终,我们学校小学初中开设了80多门特色校本课程,开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被学生们称为‘快乐星期三’。”从教21年的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徐晓霞老师感慨万千,“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们学校是广西唯一的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西南地区第一所开设法语课程的学校,也是全国第三所法语公办学校。2022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有高中学生选择法语参加高考,并以良好法语成绩被理想大学录取。”

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是北海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块“实验田”。如今,这块“实验田”成绩斐然,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正在上舞蹈课。

来源: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我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理念、育人方式转变和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中小学德育实践项目,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实现协同育人。编写了《中小学(幼儿园)综合实践手册》,持续推进“护苗攻坚行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举办品质教研提升年系列活动,精选12个学科30节优质课观摩展示,唱响学校课堂改革之声。育人质量明显提升,北海中学学生连续两届荣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自治区主席奖”,其中一人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构建“特色+多元”素质教育模式。持续深入推进“童子功1+N”素质教育计划,打造65所市中小学示范学校,力争形成“规范+特色”的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品牌+特色”的北海基础教育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抖音流动科学课”进校园活动走进铁山港区营盘镇黄稍小学,机器狗表演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周祥鹏 摄

正是基于先行先试的勇气,全市高考成绩屡创佳绩,实现拔尖人才培养、万人口一本率、一本上线比例等持续突破,连续四年有学生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迄今在广西录取9人,北海就有6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特色教育成为北海教育新品牌和竞争新优势。

从“花钱读”到“免费读”

传递教育惠民温度

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中职教育“两免三补”,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保障贫困家庭不因贫失学、因学返贫……40年来,我市一项项教育惠民实事顺利落地,传递着民生温度。

我市全力提升教育保障能力。2020年6月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持续零辍学,2020年10月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现零辍学,做到学生“进得去、留得住、学得好”。2013年以来,北海市各类学生资助项目共资助学生125万多人次,资助金额为20多亿元,其中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7万多人次,资助金额1.2亿多元,做到了应助尽助,随到随补,帮助贫困学子圆上学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来源: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为保障教育公平。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做好残疾学生入学安置工作,安置率达到99.94%。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被自治区评定为全区第一个(目前唯一一个)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示范点。进一步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确保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成为全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手续最简化城市之一,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近5.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春季学期海城区学科中心组送教下乡系列研讨活动。来源:北海市海城区教育局微信公众号

我市还全力加强教育帮扶,为乡村教育扶“智”提“质”。提升乡村教师育人水平,建立北海名师“雁阵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自治区名校长帮扶团队、北海市学科中心组、“红烛先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等五大教师培训团队,通过送教下乡、送教上岛等形式,开展专题讲座、同课异构、集体研课议课等10余种培训方式,每年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00余场,每年受益乡村教师超过6000人次,乡村教师覆盖面100%。

40年栉风沐雨,40年始终如一。北海沐浴着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春风,矢志奋进,初心不改,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教育事业取得硕果累累。面向未来,北海教育事业发展,愈加行稳致远。

来源:北海日报 悦北海综合编辑

声明:文章及图片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处理。

悦北海 北海人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