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对韩军和美军战斗力并不小视。所谓战略上藐视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志愿军执行的很好。
经过前四次战役的接触,志愿军大致得出一个量化标准,即,以两到三倍兵力优势可以歼灭韩军,以三到五倍兵力优势可以歼灭美军。
但也只是大致估计,实战中很难简单以兵力数量来达成战场优势,因为美军动作太快,火力太猛,支援迅速,我军就算达成三倍以上兵力优势了,因为美军火力太猛,一个士兵能发挥出志愿军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士兵的火力。
这种情况下再简单以数量累加,就不太科学了。
打韩军也是这样。
韩军武器装备来自美军,兵虽然比美军大兵怂了些,火力不可小觑,所以志愿军拿出最高态度,以两到三倍优势才能吃掉韩军。
那么真实的步兵战斗力,志愿军和韩军对比起来到底是什么状况呢?
抗美援朝时担任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郑维山将军,在朝鲜时曾记录过一些战场笔记。
其中一条,提到这方面的细节。
这是1952年12月22日的一篇战场笔记,当时敌我已进入阵地战对峙时期,不再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当时郑维山已转任志愿军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指挥六十、六十七、六十八军等部队。
局部战术反击、阵地防守反击,是当时作战主流。
郑维山写到,12月19日这天六十军179师组织了两次阵地偷袭战斗,袭击对象是韩军前沿阵地。
第一次,535团一个加强排,共14人,在排长带领下,对韩军两个班的阵地发动袭击,共打死韩军4名,生俘9名,其中包括一名韩军排长。我军阵亡和负伤各一人。
第二次,536团一个加强班共18人(超大号的加强班),对韩军七师8团2营7连2排2班的阵地发动袭击,打死韩军11人,生俘1人。 我军轻伤1人。
六十军179师即光荣的“临汾旅”,早年徐帅调教出来的部队。
志愿军轻步兵进攻韩军构设的阵地工事,基本做一打一全歼之,郑维山很自信地说,攻击敌军排以下阵地,与其兵力相等即可歼灭之。
郑维山并没有盲目自夸我军多么厉害,而是客观地记录说,要达成这样的战果,需要做很多准备。
郑维山在朝鲜战场适应这么快,指挥的这么好,在一众开国将领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笔者以为他很准确地贯彻了毛主席的一系列军事思想,不断地用活思想适应新的战争形势。
当然,也会有人说郑维山受徐帅影响也很大,这自然有。不过自西路军后郑维山未再与徐帅有交集,抗战八年无人指点,感觉还是受毛主席军事思想影响更多一些。下面挂的这本书,笔者读过一些,不全是讲军事,但伟人军事思想的精䯝多有体现,喜欢的朋友可以试读一下,对我们当下人生很有教益,教员这个称号不是白说的。
说回志愿军士后的战术素质。
从这两次小规模战斗看,志愿军至少在4个方面表现出世界一流步兵的战斗素养:
一、战前侦察到位
战斗发起前,我军两个战斗单位的班长以上骨干全部抵近侦察过敌阵地,三分之二的参战步兵都侦察过。536团的班排长到敌阵地前摸过五次。535团二连更狠,连长带着班以上干部骨干,白天摸到敌阵地后侧进行抵近观察。所有这些侦察行动,韩军都未发现。可见仓促拼凑起来的韩军,虽然被强大装备武装起来,朝战后期确实也能和志愿军偶尔打的难解难分,但若说最基本的战斗素养,比百战老兵还有差距。
二、攻击行动隐蔽
两次战斗,均隐蔽接敌至十几米甚至几米的距离,然后迅速发起冲锋,打的韩军措手不及。第二次袭击,韩军阵地只有一名哨兵在警戒,发现我袭击后立即开枪示警,我军打死哨兵后立即尾随韩军冲入其掩蔽部,韩军尚未进入阵地即被消灭。
三、战斗编组十分有力
虽说是一个排、一个班的进攻,志愿军的战术仍然具体而微,讲究队形。兵力分为三到四个小组,分别为突击组、堵击打援组、机动组、火力组,每组三至四人,每人带冲锋枪一枝,梭子四至六个(即压了弹的弹夹),手榴弹四颗,手雷每组一至二个(威力比手榴弹大),破坏剪。进攻很有针对性,并不是莽撞乱冲。
若偷袭不成,阵后还伏有炮兵进行强攻,保证将其阵地兵力歼灭。
四、小规模步炮协同极好
535团袭击得手后,敌军开炮企图切断我军撤退路线,我军山炮立即齐射,共发射51发炮弹,由于预有准备,已经摸准敌炮位置,仅51炮完美压制敌军火力,我军战斗人员安全撤回。
约略估计一下,如果我军拥有与韩军相同或相近的火力,以这样巨大的战术素质优势,不要说三打一,一打一甚至一打三也可消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