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

斗彩鸡缸杯

古代

顶级奢侈品

作为明代工艺巅峰代表,鸡缸杯乃皇家御用,官窑直供宫廷,级别再高的大臣也不能拥有。人们总说,物以稀、古、名、精为贵,这四点,成化斗彩鸡缸杯全占了。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会想到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焱之先生拣了个大漏儿,以1000多港元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时传为藏界美谈。其中一只在1999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元成交,刷新当年纪录,名声大噪。2014年,成化斗彩鸡缸杯又以2.8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陶瓷拍卖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所烧制的斗彩酒杯,其实有各式各样的图形:画成子母鸡的称为鸡缸杯,画葡萄藤的称为葡萄杯,画人物的称为人物杯,画花卉、蝴蝶的称为花蝶杯。这些在明成化年间所制的鸡缸杯、人物杯、花蝶杯、葡萄杯,全世界至少有一百个,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成化斗彩鸡缸杯真有这么高的收藏价值吗?

斗彩成趣

其实,鸡缸杯是否画成子母鸡的图样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它是一种斗彩瓷器,这种瓷器产自江西景德镇。

从汉代开始,经历唐宋两朝,景德镇瓷器烧制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设立了官府机构“浮梁磁局”“将作院”,将一部分景德镇窑指定为官窑。元代的“浮梁磁局”是由正九品官员管理,此官员同时兼任陶官正史,并设置两个从九品副史,这也是陶瓷史上第一次设置正式官员负责监造瓷器。

明代初期,继承了元代的制度,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烧制皇室使用的瓷器,并派遣内廷宦官担任御器厂的陶官。

到了明代宣德时期(1426—1435),御器的烧造量猛增,御器厂再次扩建,窑位扩增至58个,并严格督促陶官,若烧制的瓷器未达标准,一律现场打碎,不准送出窑厂。在严格的品管下,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一日千里,成为典范。

清康熙时期,御器厂改称为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的管理者也从元代的九品官、明代的宦官,改为由五品文官任监陶官,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御窑厂解散。

如今,彩瓷随处可见,单色瓷器反倒少见。这是因为现今使用电脑控温来烧制瓷器,要做多彩瓷器非常容易。但在清代以前想烧制多彩瓷器,技术上难度很高,成品率非常低。

宋代瓷器都是单色瓷,无论是白瓷、黑瓷或青瓷,都是单一颜色,也就是说元代以前的瓷器都以单色为主。但也许有人会说:“不对啊!宋代的钧窑、建窑,都出现过不同的颜色,并非都是单色瓷器。”但其实钧窑、建窑之所以出现不同颜色,并不是因为在一个瓷器上使用了不同的釉料,而是同一种釉料在不同温度下所产生的氧化还原变色现象,这是单色瓷的窑变、结晶现象。建窑基本上是结晶,而钧窑则是窑变。但不管是窑变还是结晶,并不是多种不同釉料的展现,而是单色釉的一种变化,所以宋代瓷器原则上还是属于单色瓷的系统。

到了元朝,瓷器的烧制才真正开始进入多色釉。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文化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影响。当时所引进的外国釉料,是以钴元素为着色剂的,烧出来的瓷器是蓝色,所以通称为钴蓝釉,也就是青花瓷。这种颜料的出现,与斗彩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从青花发展出来的一种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化五彩莲塘鸳鸯纹盘

02

皇家御用鸡缸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仿古款

粉彩鸡缸杯

青花釉从元朝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由于釉料产地来源不同,主要有四种: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料。元朝从伊朗、叙利亚引进了苏麻离青(波斯语的音译),这种釉料与埃及蓝釉及中东蓝釉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是中国最早的青花瓷釉料来源,从元朝初期一直使用到明代早期。后因战争等因素,釉料无法送到中国,所以只好寻找替代的釉料,从明代中期开始使用产自新疆的回青,但到了明代中晚期,回青又断绝了,之后改用江西产的釉料平等青。到明末清初,在浙江又发现了浙料。

青花瓷以白瓷为基础,先做瓷胚(瓷器的骨架、瓷器的胎体),再将青花釉画到瓷器上,最外层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最后烧出来的青花釉料呈现的是蓝色。从元朝至清朝的几百年间,青花瓷被大量烧造,可以说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继宋代单色瓷之后的重要发展。

青花瓷出现后,景德镇的工匠们开始尝试结合青花与釉里红两种不同的釉料,烧在同一件瓷器上,这就是多彩瓷器的起源。所谓的青花釉里红,就是将青花(钴蓝釉,烧制后呈蓝色)与釉里红(铜红釉的一种,烧制后呈红色)两种不同颜色的釉料,结合在同一件瓷器上。

古代窑厂是用砖、泥堆建起来的,烧煤、炭,温控较难。不同的釉料所需的烧制温度不同,青花瓷的烧成温度大约是1300℃,而釉里红则需要约1250℃。不同釉里红的配方,在烧制时所需的温度会有差异,此时完全要靠窑匠烧窑的经验来判断及控制温度。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失败率非常高,也很难烧出如红宝石一般深红的颜色。我们走进各大博物馆看到的元代釉里红瓷器多是酱色,深咖啡色带点红。这就是元代青花釉里红经常呈现出的样貌——该蓝的不蓝,该红的不红。

到了明代,景德镇改良了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技术。成化斗彩鸡缸杯虽建立在元代青花瓷的烧制基础上,但运用了不同的烧制工艺。这种工艺叫“二次烧”,是指同一件瓷器不是一次烧制,而是要入窑烧两次,将不同温度的釉料结合在同一件瓷器上。

斗彩在第一次入窑烧制时,使用的是釉下彩技术,陶匠先将瓷坯做出来,也就是先把瓷土制成所需的器型(例如盘子或瓶子)。将瓷坯稍微阴干之后,在瓷坯上画青花。青花画完之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做第一次的烧制。第一次烧青花相对比较简单,一个瓷器胎骨的部分,就是拉坯的部分,需要烧制的温度是1300℃,青花釉需要的温度也是1300℃,而外面罩着的透明釉也大约需要1300℃,所以可以一次烧出来。

第一次烧成之后,等冷却开窑,把青花瓷拿出来,然后在透明釉的上面再填上第二层的颜色,并入窑做第二次的低温烧制。第二层颜色有红、黄、蓝、绿等釉料,原则上只需用800℃来烧制,为低温釉。最后,同一件瓷器上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称为彩瓷。采用二次烧是因为,如果直接把不同颜色的釉料都一并画上去一起烧,到了1300℃的高温,那些低温釉料就会挥发,不会留下颜色。

明代斗彩瓷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明宣德时期为发展期,景德镇成功烧制了斗彩瓷器,为日后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明正统、景泰年间为停滞期,斗彩瓷器的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进步,数量也不多。大量出现斗彩瓷器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为高峰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诸多明成化斗彩瓷器,如天马罐、龙纹盘、酒杯、酒壶等。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令人惊叹的市场价值。明万历《神宗实录》里有一段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提道:“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余儿时尚不知珍重,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

到了清朝,有好几位皇帝下令景德镇窑匠仿明代鸡缸杯来烧制清代的鸡缸杯,但成品欠佳。乾隆皇帝喜欢作诗,他有一首《御题仿古鸡缸杯》,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乾隆皇帝认为这一系列明代烧制的斗彩瓷器中,鸡缸杯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仿成化

斗彩团菊纹罐

扫码订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码订阅

文字|马未都

责任编辑|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