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带着母亲上学,二人同住一个宿舍一张床。
当被学校强制驱离出去后,学生选择在宿舍的卫生间自缢。
专家说选择这种方式,想要成功很困难,除非这个人放弃了求生的想法,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学生想不开,留下的十字遗书到底写了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回顾下发生在2009年的这起悲剧。
自缢的这名女生叫做杨元元,1976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再加上弟弟,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还算是过得去。
本可以快乐的享受这样的生活,可在杨元元6岁那年,父亲体检的时候,被检查出了肝病,医生劝他要注意别生气,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医院这方面的治疗。
可惜,受限于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即便是花光了所有积蓄,也没能将父亲的病治好,父亲还是永远的离开了杨元元,从此,杨元元只能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离世后,母亲望瑞玲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性格好强,生活工作中,从不肯落后于人,即便是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她也要尽可能地给与他们幸福的生活。
于是,母亲白天在工厂下班后,晚上还要做零工补贴家用,每天早出晚归,很是辛苦。由于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赚钱养家上,所以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少了很多,每当杨元元淘气的时候,她就会说杨元元不听话,不理解她的艰辛。
每当母亲这么说杨元元的时候,她都很是自责,痛恨自己不应该惹母亲生气,母亲工作已经很累了,她怎么还能气母亲呢!心中满满的都是愧疚,于是在这种环境和心理下,杨元元渐渐养成了听母亲话,顺从母亲想法的习惯。
为了让母亲开心,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杨元元便努力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正是在这种责任下,她对于学习越加刻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与伙伴出去玩耍,杨元元的成绩自然也一直都很好,这也是让母亲倍感骄傲的一件事。
时光飞逝,很快杨元元就迎来了高考,而这也将成为杨元元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杨元元的高考分数很不错,她希望学习法律专业,而当时符合她的大学,只有在上海和大连的大学。
杨元元本意是报考大连海事学院,但是母亲在得知后,认为学法律,以后如果不考公,那么很难有出头之日,而且大连离家还远,于是坚决让她改学经济专业。
杨元元本来还据理力争,可当想到母亲为了操劳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她也便选择了顺从母亲,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经济系。
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为弟弟高考的关系,杨元元自己一个人在大学生活,可这种生活好景不长。
两年后,弟弟也顺利的考上了武汉大学,可在这时候,母亲所在的职工宿舍搬迁了,如果去新的地方,还需要另外花钱。
供两个孩子上学,早已经将母亲压弯了腰,这笔钱如果拿出来,那么日子必定会更加不好过,于是就想要搬到女儿的宿舍,和女儿同住。
过程是崎岖的,但好在最终,母亲还是住进了杨元元的学生宿舍,她与杨元元同住在一张床。
当母亲拿着东西出现在宿舍的时候,杨元元有些恍惚,这种生活,很是卑微,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她只能自己躲到厕所里哭,她知道,属于自己独处的时光,又没有了。
一切正如杨元元所想的那样,母亲对她的“关心”事无巨细,每天的学习计划,需要跟母亲汇报,连上厕所这种私事,也要汇报。在吃饭上,杨元元但凡是饭菜里有比较贵的食材,母亲还会职责她,不知道赚钱的困难,不能拿着她的退休金这么浪费。
母亲的到来,改变了杨元元的生活方式,这让她感到极度的不舒服,但她也知道母亲这是好心,也只能继续的顺从母亲。
可是,与杨元元包容不同的是,她的室友们,却没有顺从的想法。自从杨元元母亲搬来后,他们已经从刚开始的同情,变成了厌烦。
宿舍里充斥着压抑的气氛,宿舍关系恶化,有人找到了辅导员,希望能够还给他们一个正常的求学环境。
杨元元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很是愤怒,深感世态炎凉,世界之大竟然没有他们母女的落脚之地,而他的退休金,也只勉勉强强够她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她还能搬去哪呢?
生活的压力,让她放下了尊严,坚决不肯离开宿舍,眼看事情大有恶化的趋势,学校领导考虑到杨元元学习优异,将来必然是一个人才,不忍让她为此劳心,于是决定为她安排了一个单独宿舍。
学校的好意,让母亲很是满意,但是这却进一步加剧了杨元元的孤立感。她只能刻意的遗忘掉不开心,把心思都铺在了学习上,只有知识才是她最好的朋友。她越加的期待毕业找工作赚钱,只是她不会想到,等到找工作的时候,她的母亲还会再次提出善意的命令。
事实上,在大四的时候,杨元元就开始大量的投递简历了,希望一毕业就能够立马工作。
在杨元元较强的专业背景下,有一家北京的大公司,愿意录用她,并且愿意培养她做主管。
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杨元元露出了这么些年来,最甜的笑容,她迫不及待的与母亲分享这一好消息。
看着有些得意忘形的女儿,母亲却没有高兴,反而是气氛的表示,杨元元这是不想要要她了,如果去到了外地,一来一回的车费那么贵,杨元元还能回家看她么!
母亲坚决的不让杨元元去外地,最终杨元元只能与北京的公司说再见,而其它与杨元元专业对口的工作,也都是在外地,所以杨元元直接干脆放弃了找工作,准备考公务员。
考虑到母亲的原因,所以她这次直接去考了武汉的公务员,可是在已经被通知通过了的情况下,母亲却认为武汉没前途,不如北京、上海。
这一次杨元元没有据理力争,只平淡的回了句“知道了”,就这样杨元元又一次错失公务员。
杨元元的自尊心,被母亲一再的否定和打压,她开始对这种生活变得恐惧,为了脱离母亲的掌控,她把目光放在了弟弟的身上。
弟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杨元元便建议母亲去北京照顾弟弟。
可没想到母亲认为弟弟是男孩子,在外边她放心。反倒是杨元元就快要到了结婚的年龄,她必须要好好把把关。
杨元元几乎绝望,找工作的时候去北京,母亲不让去。
在本地考公,母亲嫌弃没前途。
让母亲去照顾弟弟,母亲还不肯。
杨元元陷入了迷茫,好在弟弟及时开导他。弟弟把考到北京大学得的奖学金,不仅给了她和母亲一大部分,弟弟还特意给杨元元写了一封信,嘱咐杨元元不要只想着照顾母亲,一定要坚决做自己。
弟弟的理解,让杨元元压抑的情绪得到了些许释放,反复的思考后,她决定要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未来。
于是,杨元元决定再次考研,背负着压力,同时也靠着知识来改变自己的情绪,杨元元最终如愿的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
本以为去到上海,母亲就不会跟着了,可谁想到,仅仅去到了学校一周后,母亲就通过打听,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到了她的宿舍,并且坚持要住在那。
杨元元心里虽然不情愿,可是想到母亲毕竟是含辛茹苦把她养大,这其中的恩情,是怎么都报答不了的,于是这一次还是像以前一样,她与母亲住在了同一个宿舍,住在了同一张床。
陌生的地方,让母亲感到无所适从,只要看不到杨元元,她就会打电话,这种无时不刻的监管,让杨元元感到了窒息和疲惫,而糟心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
由于杨元元带母亲住在宿舍,学校已经不止一次找她和她母亲谈话了,母亲希望学校能够体谅弱势群体,希望学校能够也给她们安排一个独立宿舍,可是直接被学校拒绝了,但是母亲却依旧不肯搬离宿舍。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未来,杨元元陷入了两难的局面,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为此,杨元元开始寻求各种帮助,写了几十份手写信,恳求学校能为她和母亲安排一个单独的宿舍。可于事无补,反倒是被不断催促搬出宿舍。
杨元元又一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的感觉,面对着母亲的要求,她没有任何办法拒绝。而面对着领导的决绝,她也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让他们回心转意。
杨元元心神恍惚,她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一段时间来,她也憔悴了不少。
反反复复的拉扯下,学校没有了耐性,采取了强制措施,母亲被赶出了宿舍,之后母亲再外边租了一个小屋,或许真的是担心杨元元交友不慎,坚决让杨元元与她住在一起。
面对着母亲的唠叨,杨元元这一次没有坚持做自己,她选择了妥协,可是这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早。
在此之前,杨元元的精神状态就已经急剧恶化,如今白天在学校,只要别人看她,她就以为这是异样的眼光,而到了晚上还要面对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和控制,她没有自己的空间,她感到了累。
杨元元开始胡思乱想,整夜失眠,毫无征兆的痛哭……。
她不知道如何开导自己,最终她崩溃了,选择了最轻松也是最可惜的方法。
2009年11月26日,学校开学仅仅开学两个月,杨元元自缢在了学校宿舍里,留了一份十字遗书:我只想活出自己的样子。
她将毛巾系在洗手台上,然后默默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现场的情况看,专家表示以这种方式离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凡她能够挣扎下,她的脚都能够到地面。可最终,杨元元还是离开了,这表明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这一次,没有人会催促杨元元了,可是这样真的值得么?
事后,她的母亲并没有反思自己,并没有反思一下杨元元离开的真正原因,反是骂杨元元不孝顺,之后向学校要说法,得到了安慰金后,带着钱去往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她去照顾杨元元的弟弟了,只是不知道,热心的母亲,会不会让弟弟感受到压力和绝望。
纵观杨元元的一生,其实是很遗憾的。她懂事孝顺,时时刻刻都为母亲着想。为了改变困境,她不停奋斗,可虽然不断地遇到机遇,但却被各种原因不断地被错失。她一次次的妥协顺从,最终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那么,杨元元到底是听母亲的话,还是早就习惯性的臣服,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精神呢?如果不听母亲的话,她又该怎么办呢?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单亲家庭,母亲还特别强势,孩子听母亲的话,真会变的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么?